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读何建明《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有感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1-07
43133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何建明为我国于2014年设立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而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全书60万字,共10个章节,详尽记述了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城后的两个多月里任意屠杀和残害我同胞的血泪史实,以中国人视角完整反映了南京大屠杀始末,有力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该书揭示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陷落的必然联系;首次披露了南京陷落之前日军对南京的大轰炸;逐日展现了日军进城后中日军队的表现;中方、日方、欧美人士和幸存者的现场目击实录;再现了以拉贝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对拯救难民所做的贡献;冰冷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与讲述;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自述;东京审判时中美日三方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争议与分歧;作者本人的分析散见于文中,时时处处拷问着国人。

       这部作品是作为对首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献礼。该书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选题”。该书获得第四届政府出版奖图书奖。

  何建明表示,为了完成这部报告文学,他查阅了4000余万字的历史档案,采访了幸存者和诸多研究专家,试图通过“南京大屠杀”这一惨无人道的事件,一方面让全世界更清楚地认识到战争和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灾难与罪行,同时通过“十问国人”的反省与思考,提醒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同胞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2015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的特别奖颁发给了何建明的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何建明得奖后很激动,因为颁奖当日是他的生日,也是他第二次获得人民文学奖。“我写了四十年,觉得自己还是没写好,因为有太多工作要做,希望明年退休之后可以轻松一点。”何建明透露,目前自己正在创作关于天津大爆炸的纪实文学作品,“我一定要写这个题材,这篇作品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中秋节和国庆节我都在天津大爆炸的现场,我在感受那些消逝的生命,每个生命跟我的生命一样,这样的作品必须写好,这是我四十年的追求。”

    何建明说自己这十几年到处搬家,为的就是创作:“我不知道最近这十几年我是怎么过来的,光搬家就搬了五次,因为我没有房子。1997年我来到中国作家协会,给了我一个55平方米的房子,半地下室,住了两天时间就搬出来了,再也没回去住过。” 一直创作报告文学的何建明因为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南京大屠杀》得奖,《南京大屠杀》是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推出的。“没有人能想象到作家协会的副主席竟然如此惨烈地在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道路,这就是中国的文学现实。”何建明说,自己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努力,“我感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我依然没有放弃,也不想放弃。” 《南京大屠杀》的问世,就有了还原历史,引为镜鉴的功用。这篇作品,旁征博引了大量的史料,征引了日本侵华士兵的日记,引用了日军的战时报道,访问了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的人,把大屠杀的血腥事实呈现给我们,让我哽咽失声,

  泪湿书卷。

  不论日本当局为否定南京大屠杀编出怎样的谎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容抵赖。在国民党南京城守司令唐生智乘船逃跑,失去指挥的守城官兵群龙无首,放下武器后,日军却毫无体恤怜悯之心,把投降的官兵整建制地枪杀,把他们赶下长江淹死,关进仓库烧死,捆起来用刺刀捅死。下关、江东门、扬子江畔、燕子矶、普德寺,这些曾经陌生的名字,因为浸透了无辜的中国人的鲜血,让我们感到不再陌生。市民徐长福一家的遭遇,杨老先生的遭遇,玉带巷李福义父子的遭遇,家门佛门皆挡不住日本兵的屠杀刀枪。一部《南京大屠杀》,无疑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诠释,这诠释是三十万南京同胞血写的历史!就在南京被屠城前,日军少尉井田敏明和野田毅开始进行一场罕见的“百人斩”竞赛,一个斩杀106人,一个杀了105人。这是屠夫的行径!日军进城以后,继续进行所谓“扫荡”,逢到男人不问青红皂白,就当成“中国兵”枪杀,遇上女人先奸淫后残杀。梳篦式的搜索,把大批的中国人杀死在防空洞里,枪杀在家中,甚至连寺庙这样的佛门净地也不放过,用蛇蝎心肠,丧心病狂来描述一点也不为过。就这样,七十七年前的十二月十三日,南京成了一座死亡之城。我们手无寸铁的同胞任人宰割,灭绝人性的日本兵从来不会因为你放弃抵抗,因为你是无辜平民而收手。这就是他们的作道,为了迎接占领南京这一“自建国以来第一次占领他国首都”的“千载盛事”,进行了一场令人发指的屠戮百姓的所谓“扫荡”。

  读《南京大屠杀》,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了日军惨杀我无辜平民的暴行。这样惨绝人寰的军队,绝无仅有!中国军民的鲜血染红了滚滚长江水,染红了这座“宁”无宁日的城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举国耻辱。南京大屠杀氤氲的血腥气,穿过七十七年的时光隧道,让我们不能不黯然,肃然,耳濡目染,闻鸡起舞,用我们勤劳的双手,用我们的聪明智慧,把所谓“东亚病夫”那段积贫积弱的历史扔进太平洋里。

  2014年早些时候,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把九月三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十二月十三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日本侵华的那段历史值得铭记,抗日战争中死亡的3600多万中国人的血不能白流,30万南京人死于敌人的屠戮,数字中承载着不该麻木淡漠的历史。我们并不希望延续仇恨,但在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日本右翼势力指鹿为马的时候,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国仇家恨,应该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中国人耳熟能详,感同身受,砥砺斗志,化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不竭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一书就是一面镜子,它以事实说话,那些对日本兵屠戮南京矢口否认,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人,它们的跳梁小丑式的表演,昭然于世,引起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警醒和警惕,居安思危。何建明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作家,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何建明推出了近60万字的报告文学新作《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该书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对国家公祭日的献礼,呼吁世界:这种罪恶是不分国籍、时期和人种,需要全人类的警醒。全书饱蘸着国人的血泪,以罕见的详实资料和忠实还原历史的勇气再现了那段历史时期的全貌。于最黑暗处,探讨人可能出现的最大的野蛮和罪恶,以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了其历史教训及现实意义。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全角度再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刻,是第一部从中国人的视角去全面完整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的优秀力作,它填补了我国从没有以报告文学角度来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空白。《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之所以称为“全”是因为他从多角度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有沪松战役的顽强抵抗和失败后的大面积溃败;有大战前松井石根对蒋介石的“承认外蒙古独立”的游说和被后者断然拒绝的恼怒;有南京沦陷前的战事布防和谋求停战后的撤军令;有国际侨民对二十万难民的英勇救助和国民政府与军队的置士兵与百姓性命于不顾的溃逃;有日军残忍杀害的恐怖也有放弃抵抗的军民的软弱;有拉贝、魏特琳的人道主义的爱的怜悯,也有国人麻木自私的为虎作伥;有远东国际法庭上的控诉也有证据材料缺失的遗憾;有拉贝回国后揭露日本法西斯的被囚和晚年的凄惨,也有魏特琳目睹了太多罪恶心理崩溃后的自杀;有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否认,也有日本士兵忏悔日记的摘录,更多的是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的嘴里说出的经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一部集思想性与文学性为一体的文史作品,这部作品与此前已有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更加注重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对事件本身的分析。在选取素材方面,作者没有仅仅站在被害者一个角度去描写作品情节和内容,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又借助了日方、国际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讲述和经历,最为可贵的是书中对史料的尊重,全无禁忌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既有蒋介石在日本求学时曾住在松井石根家里两年的“情同手足”的情谊,以及后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不共戴天。也有记录川军士兵为了“血战到底”,不惜将铁索扣在脚踝处,生死与阵地同在的悲壮惨烈;有日军在强奸妇女后,用棉絮塞入腹部点火焚烧的可怕兽行,也有妓女不畏死去保全学生的事迹。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在战争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后有了极度的展现,让人睁不开眼睛。80年代记录下这些暴行的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在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在汽车内开枪自杀了,她被人性的黑暗吞噬了。何建明真实呈现了战争这个潘多拉之盒被打开后,人性暴露出来的光辉与黑暗。作者努力将南京大屠杀置于历史和民族的长河中进行观照,改变和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以全球化视野和长远眼光进行思考和创作。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只是来得太迟了,而且远远不够。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给人带来瞬间的感动,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冷静思考、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国家、时代层面的种种问题,在人们内心构筑信仰、坚定主张。国民意识、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正如何建明先生所说:国民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永远、永远地不停息与不间断的。我们过去没有这种公祭的习惯,以后不能再对惨痛历史犯遗忘症。对历史惨痛教训的遗忘和健忘,轻视和忽略,都是更大失败的开始。《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担负着一个艰巨的社会责任:让人们勿忘国耻家仇,让历史的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何建明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与信心。读这样的一部书,是一种人性的挣扎与洗礼, 你会颤栗于人性恶的无底和善的无边。在泪流满面的同时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战争?如何避免战争?作者何建明写完本书之后,难抑悲愤,把这部分内容在出书前发表于自己的博客上,当天就有75000多人次点击阅读,在博客上向国人提出了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拷问《十问国人》:为什么中国多汉奸?我们的民族是否还有血性?中国人为何如此善于遗忘?为什么内耗总比抵御外力强?年轻人如何对待历史等疑问。何建明说:“这方面也是我认为写这本书的根本,尤其需要提醒当代国民和未来国民的那些在国民性方面需要彻底改变的毛病,这是我们需要从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吸取教训的最核心部分。”作者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和平的期待和追求,因为战争并没有随着人类发展而消失。牢记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是我们不能动摇的信仰,也是本书所带给读者的思考。作者参阅了四千多万字的历史史料,多角度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时刻:有大战前松井石根对蒋介石的"承认外蒙古独立"的游说和被后者断然拒绝的恼怒;有沪淞战役的顽强抵抗和失败后的大面积溃败;有南京沦陷前的战事布防和谋求停战后的撤军令;有国际侨民对二十万难民的英勇救助和国民政府和军队的置士兵与百姓性命于不顾的逃跑;有日军残忍杀害的恐怖也有放弃抵抗的军民的软弱;有拉贝、魏特琳的人道主义的爱的怜悯,也有国人麻木自私的为虎作伥;有远东国际法庭上的控诉也有证据材料的缺失的遗憾;有拉贝回国后揭露日本法西斯的被囚和晚年的凄惨,也有魏特琳目睹了太多罪恶心理崩溃后的自杀;有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否认,也有日本士兵的忏悔日记的摘录。

       最为可贵的是书中对史料的尊重,全无禁忌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既有蒋介石在日本求学时曾住在松井石根家里两年的"情同手足"的情谊,以及后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不共戴天,也有记录川军士兵为了"血战到底",不惜将铁索扣在脚踝处,生死与阵地同在的悲壮惨烈;有日军在强奸妇女后,用棉絮塞入腹部点火焚烧的可怕兽行,也有妓女不畏死去保全学生的事迹。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在战争这个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后有了极度的展现,让人睁不开眼睛。20世纪80年代记录下这些暴行的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在写完《南京大屠杀》后,在汽车内开枪自杀了。她被人性的黑暗吞噬了。

       除了涉及大量详实史料,包括大量死难者亲友的控诉"呈文",多篇日军当事人的"阵中日记"文稿,当年留在南京城内的外籍人士的报告,日本、国际社会留存的新闻报道资料,何建明多角度地记录了此次历史事件,改变并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视角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另外,何建明写到了以往被规避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的"正面形象"的叙述,同时对日军高级官员的真实本性与人性进行了比较多的客观叙述。这是过去所有"南京大屠杀"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没有的。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特点在于全面性和客观性,除了大量翔实史料之外,还包括大量死难者亲友的控诉"呈文",多篇日军当事人的"阵中日记"文稿,当年留在南京城内的外籍人士的报告,日本、国际社会上留存的一些新闻报道资料等。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是一部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精品力作!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鲁山脱贫大决战》是一部扎根泥土、扎根人民、紧贴现实的大书

下一篇余艳与她的《杨开慧》和《板仓绝唱》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