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八】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30
39549
       乡情是人类最深厚、最久远的感情。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旅居他乡的征人,有谁不心系故园?故乡是我们的“根”,即使沧海变桑田,但又有谁能忘记曾经养育过我们的黄土地?思乡恋土的文字,可以说是史不绝书,尤其在我们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天之涯,地之角,只要有“龙的传人”的地方,这一根情感之线,总是系着故乡。新时期,禁锢散文世界的藩篱被推倒之后,散文园地变得绚丽多彩。散文创作队伍中,女作家的崛起尤其令人瞩目。她们凭着敏锐的感觉、细腻的情感谱写着各种题材的散文,风格独特。以乡情为题材创作的散文,时有佳作问世。当中的不少散文或继承传统的思乡情结;或诉说故乡的日益更新,带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或记叙身处异国他乡的炎黄子孙那极易牵动的乡愁。这些独具创意的散文,或娓娓叙说,或直抒胸臆,或浓墨重彩,或随意挥洒,故园风情在字里行间跳跃着。女性散文的繁荣,大概可以从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维上找到时代条件以外更为深层的原因,或者可以说是时代提供了一种潜质潜能被开发的契机。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我们脚踏的土地上。
       也许是“汝州”这两个字吸引了我。我生长于汝州,深爱那片并不富有却人杰地灵的土地。何桂英就是我的同乡,她1964年生于汝瓷之乡、曲剧故里河南汝州,1982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从汝州那片神奇的土地上走出来的人,都有着太多的乡土情结,何桂英也不例外,她在乡土情结缠绕下写就的散文,是那么真挚、清新和富有诗意。
       我最早读何桂英的散文,是2005年的秋天,当时我是《三月》杂志的散文编辑,她是质量工程学院的教师。她送给我的《焦古山南瓜》、《杨楼水饺》、《西泰山杜鹃》、《芭蕉衬雨秋声动》等充满了乡情,乡思,乡土,乡恋情结,我很喜欢,就陆续将这些美文在《三月》、《文艺界》和网上的文学艺术圈发表了,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以后,她送来的作品越来越多了,我鼓励她出本集子。2012年春节前夕,她果然拿来了《千年一吻》的书稿大样, 我成了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
       起先我是在不经意地翻阅,但很出人意料:
       最后水滴成就了自己,自上而下石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自下而上石柱形成了一个向上的手指(我把她叫做天问),中间是那水滴的灵魂。二十一世纪的某一天,终于有一位地球人,为她起了个名字:千年一吻。她至今还在栾川县鸡冠洞琢磨。
       梦做过,爱失魄,所有人类的思索都在时间的长河里散落,所有情感的波折都在诠释着岁月的蹉跎,苍茫中不是只有你我。我就是水滴,我只能成就我的执著,我的不屈的灵魂即使尘埋地下也在吟哦!我下落,下落……
       啊,我的水滴,你早已明白情感的出发点,就是情感的归宿?无论山石水土都不会成为你的依托?你渴望的热情原来是一个悠远悠远的光波,寒冷已经逼近,吻还没有散落,千年,万年,你和你的灵魂企求触摸。让黑暗品咂你的幽默,用冰冷书写你的执著,拿坚韧涂抹你的巍峨!不,还不仅仅是这一切,追求没有着落,情绪无处寄托,心意不能洒脱,语言无法述说!
       那就让我们默默,直到地老天荒,直到一片汪洋,让地质的变迁造就一个虚妄。
       正如著名学者刘思谦在《激情依旧》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她用作全书标题的那篇《千年一吻》,也不是专写爱情的,或者说她把千年如一日的爱情写成了一篇寓言,一篇意象型的诗性散文。隐含叙述者把自己比做溶洞里的“水滴”,而“水滴”意味着人类情感或者具体点说是两性之间对感情、爱、理解、触摸的梦想和渴望,是一种地老天荒的两性情感追求的坚韧和执著,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那天长地久的漫漫无期的等待。何桂英把它做为全书的标题也就是做为全书的“眼睛”,表达了当代知识女性在岁月蹉跎中那胜过时间流逝胜过人心的冰冷和黑暗的永不衰竭的激情。”
       何桂英在《牡丹魂》中写道:“有人说,没有山的地方留不住男人,没有水的地方留不住女人。洛阳,我该说些什么呢?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是先养育了牡丹?还是先养育了女子、并进而留住了男人?也许牡丹吸纳了女子的灵气,也许女子转载了牡丹的姿容,只是二者互相浸润、互相晕染、铺开一片锦簇花团,展现一抹女性家园,无形而有意的流连,在长长的岁月中延展。
       我想洛阳文化也可能氤氲了一些女性神韵,像吃的水席,工艺如唐三彩,那种线条,那种色彩、质感,都充满着女性的软腻、柔顺、圆润、娇媚,不像开封文化总穿插着几缕帝都遗风、充斥着末世的贵族气息,像深秋的黄菊花挺立着最后一丝傲岸……
       牡丹的感觉,非花瓣、非花香,非匹配、非点缀,非色泽、非点染,既不暗香浮动,也不撩人心意,只可远观,不可把玩,体现着一种追寻,一种等待,一种探求,一种捕捉,一种意念,一种解语,一种莫名的眷恋。”
       文字读来很轻松,但又不缺乏空灵、唯美和大气。而且,细腻之中又隐含着人性关怀、心灵梳理的成分。是的,我也没想到何桂英的文字是这样的优美和深邃,我更深信,若不是她心头缠绕的浓郁的乡土情结,她是写不出这样的散文的。
       读到这里,我很感动。我不得不说,一名作家,要想令人肃然起敬,和年龄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以何桂英的年龄,却写出了这样饱蘸深情的作品,大爱无疆,她的心灵疆域,该是宽阔的;只有具备大爱的气度,作家的作品才会于朴实中顿生灵性。
       在我看来,散文所体现的内涵必定要大彻大悟、至善至美,前者指的是思想,后者说的是表现形式。否则,为了风景而写风景,为了情感而写情感,实无必要。散文又应具备“以蠡测海”的特质,“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否则,翻版生活,了无新意。散文应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作家的生命追求、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
       何桂英的散文,情感是真挚的,语言是清新的,有属于她自己的特质,从字里行间,我看不出她属于什么所谓的“流派”,也没有刻意模仿的痕迹。那么,她就是用生命的热度在写作,她写《放飞童年》、《我的小屋》、《刘叔的面条》、《婆婆》、《一双鞋》等等,篇篇耐读,发人深思。有的人写了一辈子,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而年轻的何桂英,在达到一种境界的同时,谦逊、质朴,不管身处何地,魂牵梦萦她的故乡——作家,只有把一颗火热的心贴近一片她生长、熟悉的土地,她的文字,才能给人以精神滋养。从这个角度来说,何桂英就很富足,她在汝州、开封、平顶山生活与游历,每一次奔波和留守,都将成为她文学的种子;每一次的情感空间和距离,都会使她激情澎湃。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中国始终是散文大国。泱泱文海,要想出类拔萃,就一定要关注社会人生,弘扬博爱慈善,更要以思想的力量打动读者。何桂英是这样思考的,也是这样写作的,而要说到不足,也许她的散文视角还可以再宽广,写作的题材还可以再多元,人性的思考还可以再深入,文字的表现还可以再纯粹些。
       乡土就像母亲,乡情是母亲般的深情,我们这些农村哺育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回去看看,感受农村,从而为农村做些什么。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这是政府应给的公共产品。每每看到还有贫苦户,还有人因缺技术而致富无门,我会感觉缺憾。有条件而不为农村做点什么,那是终身有愧啊。可以看出作者对那片乡村土地的热爱,乡情之根深深地种植在作者的心中,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乡村情结吧。心中有乡情,即使离家在外多年,语言中永远跨不出乡音的门槛。
       《婆婆》用质朴无华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慈母的形象,白发的母亲就着夜灯把绵长的慈爱和心意纳进儿女的鞋底,心中蔓延无限的温存,全在一针一线中牵引着儿女离家的脚步,无论儿女走到哪里,母亲的关怀穿在脚上,温暖心间。母亲的爱足以滋润一切,温暖一切。惟有心灵的颤栗,抖落最后的书页,才显露原始的纯真。在何桂英的这篇散文里,正是因为作者心底最深处乡情之根的颤栗,显露了作者对那片远方的村庄最原始的纯真。
       那故乡的麻雀、山谷的野菊花、小河、南瓜、树林亦在纯真的言语中诗化了景致,浓浓的乡情自作者的笔端流淌,流淌出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眷恋。她把叙事与抒情浑为一体,娓娓道来,分明是一篇篇诗意盎然的乡村记事。看似写乡村农事,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对那山,那村,那人,那云,那亲情的“爱”。作者永远忘不了生她养她的村庄,忘不了平凡朴质的母亲、父亲。
  肥沃的心地繁衍出旺盛的乡情,温暖字里行间,亦温暖作者的一生。
      有些记忆蛰伏在内心深处,隔了岁月的尘烟,慢慢老去。可总有些什么是忘不掉的,比如乡音、乡情。
      那相似的场景、相似的生活印记,让我仿若回到童年,看到她扎着羊角辫,踢着沙包,玩着跳绳的无忧年代。
      何桂英是行吟在乡村的歌者,用质朴的文笔,细腻的情感、诗意的眼睛,泼洒出一幅自然的图画。她在《杨楼水饺》一文中写道:
        日子久了,为了尽可能多吃饺子,主妇们在过年时节省下来一块熟肉,焖在油里,等待时机,同时有一种说法也在女人们中间渐渐传开:出门饺子接风面。孩子要到外地上学、丈夫要到外地办事——也许这外地只有几里远呢,都要乘机包一顿饺子大家来吃。做的人兴致昂然,既亮了手艺,又寄寓了祝福,何乐而不为!吃的人心安理得,大享其成,又不必有什么愧意,真是皆大欢喜。所以直到如今最愿意干的事就是一家人吃饺子,吃的最滋腻的感觉还是饺子。
       如今,社会进步了,交通发达了,信息灵通了,在绥汾河可以吃到过桥米线,在三亚也可吃到东北饺子,就连汝州这种小城市也可以吃到一些比较地道的西餐,所以吃杨楼水饺也只能是一种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在升腾的热气中,回想乡村时代那些包饺子的大姐、煮饺子的大嫂的淳厚与温婉,以及她们一转身、一回首时的体贴与照顾,还有那日渐远去的乡村的感觉……
       寥寥几笔,把乡村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调明快愉悦,带着叮咚的音符,谱上曲子,便是一曲明快的乐章,我向来是喜欢这样的句子的。
       如果说,何桂英的《小河清清》是一幅泼洒自如的水墨画,那么《刘叔的面条》就是一味掺杂酸甜苦辣的五味餐。《乡恋》是农村的又一个生活缩影,疾病、婚姻、生存、价值观、认知的不同,形成村庄形态各异的生存特色,何桂英带着悲天悯人的态度,对村庄偏离朴素的价值生存观怀有深深的隐忧,也对因知识觉醒的村民感到由衷的欣慰。
      何桂英的散文质朴而不乏诗意,行文流畅自然,不事浮华,淡泊宁静,用笔书写生活,用诗意的眼睛感悟生活,用稚子的心体验生活。她笔下的文字是灵动的,带着生活的气息,让你总有办法为之感动。读她的乡情散文,一开始就会触碰到了那些语言的独立特行的美感,我被她娓娓而谈的话语深深打动。虽然这些语言中,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的痕迹,更没有故弄玄虚之态,显得十分轻松自然,形象逼真。我不得不回味乡音中朴素清新的语言,像山澗的泉水缓缓流过村头的竹林,听到了清风和小溪流动的声响。在她的散文中,像这样从描写不同角度、不同场景、不同人物和事件的语言比比皆是,彰显着她的情感个性,以致于我们读她大多数散文时也不感到乏味,也就是她呈现给读者享受的自然之美,浓郁的乡情吧。
       在何桂英的散文中,大量选取一些乡村的素材和生活中特有的元素,一个个地串在一起,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乡村的原始生态,看见乡村中特有的事物和乡事,这些元素是读者完全可以感知的,甚至是可以复制的,亲切而动人,朴实而使人遐想。她将这些零散又分散的乡村元素,灵活地通过她的语言文字组合在一起,反映出在乡村中的孩子的童趣、以及乡村人和事物的命运,由此也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意象的描述和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内心活动,用诗歌该有的意象增强了文章的韵味和深度。她不只是写出了这些意象的词汇,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意象给我们写出了一个朴素和丰富乡村、乡事,这些意象就组成了她不可替代的乡土情结。
      何桂英的散文,在写到属于她的乡村乡情时,总是以一种很普通的语言,如拉家常,没有修饰;总是在文章中讲述着一些看似散落的事情,像一个乡村的故事大王,讲得形象真实,随心所欲;许多章节细致入微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领略乡村生活的恬静之美。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乡村孩子的心灵,也看到了一个已远离故土的人的心路历程,也正是那些留在她心中的细节,让她写出了如此质感的文字;也正是那些乡村的细节,丰富了她的心灵空间。
       在何桂英的散文中,几乎每篇都折射出人性的亮光。她爱乡村的老树,因为它是乡村的象征;爱树下树上的小动物,因为那是她童年的乐园;爱父亲母亲,爱村子……人性精神在她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在笔端,这也是一个人应有的责任和道义。
       读 何桂英的乡土散文,很难准确地概括出几个特点,我只能在这里略谈我的个人感受,希望她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以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回馈生她养她的那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
     喜欢何桂英的散文,祝她笔健文丰!
       马年春节前夕,好朋友胡中伟先生送来了他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诗集《绽放》,这是他继《只为秋实尽牛力》、《成功之路》(合著)之后的第三部专著。我最喜欢胡中伟先生收入这本诗集中的《绽放》这首脍炙人口、富有哲理的诗:
    
       春天让鲜花绽放,恋爱让心花绽放。
       愉快让幸福绽放,幸福让笑脸绽放。
       温馨让亲情绽放,真诚让友谊绽放。
       雨露让禾苗绽放,爱心让美丽绽放。
       坚强让生活绽放,执着让事业绽放。
       运动让体魄绽放,拼搏让生命绽放。
       激情让理想绽放,信仰让人生绽放。
       劳动让人类绽放,爆炸让宇宙绽放。
       自由让思想绽放,阳光让天空绽放。

       正如著名诗词专家胡吉祥先生所题写的那样:

       中原沐澍雨春风,无限生机,试看奇葩绽放;
       伟业涵诗情画意,一枝健笔,伴随美梦腾飞。

       生年属马,秉性如牛,常昂首奋蹄,努力追求新境界;
       豪气干云,柔情似水,每感时运笔,凝神书写妙诗文。

       关于写诗,胡中伟先生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诗人写诗是为自己的心灵负责的,“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以一作不真”(《艺概》)。评价诗词作品,应当首先看作品中的真情实感;评价诗人成就,应当首先看质量,哪怕他只有一首诗。诗是人类的高层精神需求,没有人欣赏,可以揽镜自怜。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就含有这个意思。《国朝词综》记述一位和尚:“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鼓掌,唱彻千山响。”诗词写作就像在歌厅唱歌,写作的过程也是自娱自乐的过程。清查培继《词学全书·序》说:“填词之家,染毫抒翰,争一字之奇,竟一韵之巧,几于江皋拾翠,洛浦探珠亦。”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享受了快乐,丰富了生活。生活孕育着美丽,需要诗词去发现;生活碰撞出火花,需要诗词去点燃;生活难得宁静,需要诗词去澄怀。诗词是诗人的另一个世界,诗词是诗人的一方净土和精神空间。如果说画家的作品是画家自己的意识展现,那么诗人的作品就是诗人自己心灵的写照。
       不同时代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唐诗“气体醇厚,兴象超远”,宋诗“刻划扶剔,细密入里”。去除时代因素,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对于诗风影响很大,“凡作诗者,各有身份,亦各有心胸”(袁枚《随园诗话》)。我很佩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勇敢和深邃。他的自传《黄河青山》一书,主要记载了他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失败之后,接着还是失败。他61岁时失业,女儿才16岁,全家吃“低保”,如此困窘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出版。一个正直向上,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总是失败,其实是社会的失败。然而,总是坎坷,总是崎岖,诗风难免沉郁。所谓沉郁,就是感情的浑沉郁积,“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沉郁是一种风格,也是一种真实存在。
       收入《绽放》这部诗集中的诗、词有中伟近年创作的七绝、五言、七侓、词、楹联、自由诗、歌曲等。看得出中伟先生对古体诗是有研究的。古体诗的形式很精致,语言精练含蓄,用词非常形象,追求的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又具有开放性,例如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完后一幅画跃入眼帘,一个身在他乡异地的人,佳节望月思乡之情。人们喜欢李白的诗词,不仅仅是因为他才情洋溢,读他的古体诗是一种享受,而这种享受只能是精神层面上的,是与灵魂相关联的。
       有很多写现代诗的人,对古体诗不屑一顾,认为过于讲究平仄和韵律的古体诗已不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造环境,说现代诗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情感、抒发内心的世界,比起古体诗来,现代诗不必以古诗古板的标准来左右个体的写作,它更适合当代人的语言习惯,思维套路与情感宣泄。喜欢古体诗的人则认为现代诗大多没有音韵美、视觉美、节奏美。现代诗形式过于散漫,看起来很不规矩也不规范,读起来也没有朗朗上口的音乐美感,极其散文化,随意性,诗句不严谨,而且,趋于私人化写作倾向,抒发的都是个体的隐秘性的小情感,并认为,中国的诗歌还是应该回归古体诗上来。“古诗往往是用一首诗来塑造一种意象,而现代诗往往是在一首诗中写多种意象。这确实使现代诗的表现内容丰富了,但也使得它的表达力度和意象的丰满程度远远不及古体诗。现代诗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丢失也使得它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了那种清新明丽,让人心旷神怡的阅读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完美阅读,而现代诗则更多了对语言的玩味和取舍。真正写到情不自禁的时候,现代诗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一场文字游戏。这也正是当今诗界和所有真正的诗人所要竭力避免的。”
       从本质上讲,古体诗和现代诗并无区别,区别只是表现的形式。我们不能不承认古体诗在形式上比现代诗歌要规矩得多,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相汇相融的境界;而现代诗还处在发展的阶段,基本上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但我们又不能不承认,中国现代诗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诗词的过程中,也相继产生和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现代诗歌作品,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穆旦的《发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食指的《诗人的桂冠》、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回答》、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寒烟的《遗产》等等,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出现的大量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可以说,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值得载入史册的。
       无论是古体诗、新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重要的是诗作者要能从内心世界里抒真情,不能虚情假意,玩弄意象,更不能靠营造光怪陆离的玄虚意境来“独树一帜”。也就是说,不论写古体诗、新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诗歌文本体现的东西应该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同时,要能让读者在其诗的情境中赋予诗中意象以不同的涵义。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吟得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三年得一句,一吟双泪流”,“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们为一个字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到”,是“过”,还是“绿”,“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寄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历史上的苦吟诗人比比皆是,当然我们也可以指责其中一些人脱离生活,只是在文字上下工夫,但是,这些诗人们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是有口皆碑的。这正是:

       佳句久传人喜读,
       作诗之苦何其殊。
       吟安一字半宵苦,
       形同痴呆近愚鲁。
       月出月落月而复,
       毛发早比笔先秃。
       贾岛推敲撞马颅,
       王勃搜肠蒙被褥。
       饭颗山上瘦杜甫,
       名垂诗圣称鼻祖。
       李白笔下腾飞瀑,
       曾因感于磨棒母。
       岳飞愤书满江红,
       岳母刺字美名留。
       君不见,
       艳阳东海苦水出,
       豆腐成于苦汁卤。
       宝剑锋从磨砺出,

       作诗言志安惧苦?!


       中伟先生的这部《绽放》,以吟颂、揽胜、抒怀、人生为基本框架,收录了诗人近年来精心创作的73首诗词作品。《秦兵马俑》、《尧山揽胜》以诗的形式记录了诗人采风、游历祖国山川河流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祖国秀美山河的游子情怀。屐痕处处,诗意盎然。《情思》、《祝岳父寿》、《挽书友郭全忠先生》则深情地讴歌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生、对亲人的无比热爱、眷恋的赤子情愫。语出心扉,诗浓情厚。他的诗,是诗人肆意泼墨、纵情挥洒情感的雅韵心声。通览诗集,我深深为中伟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所感染。诗人文笔朴实,感情真挚,一如他的为人,积极、热情、平和、清正,于朴实中熔铸高远的诗意,于平和中抒发挚热的情怀。
       诗集首篇为《秦兵马俑》,诗中写道:“万马千军驻骊山,远谋代代坐金銮,士兵不辨鲍鱼臭,谁信徐福渡海还。”令人回味无穷。
       先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年来,中伟先生在工作之余,去过不少地方,游览祖国风光,山水名胜古迹,更加丰富了他的诗词创作,他写出了不少诗词名篇。例如《漓江》,诗人对漓江感情深厚,确实发自肺腑。诗人画意写真情,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诗人对自己长辈,亲朋亡友,也深深怀念,牢记心上。如《满江红·悼念伯父和父亲》中写到:“轻舞龙泉七尺剑,漫赏阳关三秦月。展长缨,凯旋慰英灵,心如雪。”等,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中伟先生对其父,感情深厚,永生不忘。此乃中华男儿忠贞孝道之美德。诗人对亡友也忠于情意,久久不能忘。诗词悲切感人,情谊真挚。
       读了中伟先生关于人生处世,交友共事,淡泊名利等方面的诗作,深有感触,默默称赞。他不求功名富贵,不慕高官达贤,但愿陋室常居,布衣常穿,生活不与富人攀。荤也餐,素也餐,诗好,词美,寓意深刻。他为人正直,不谋私利,品德高尚,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某些人把前途,看成了“钱”途,中伟先生与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诗很注意韵脚,读起来合辙压韵,且朗朗上口,意境高远。
       涓涓细流终汇成海,辛勤耕耘总能丰收。中伟先生几十年的诗词创作生涯,写出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图景,也成就了他多年的心愿。他创办刊物,培养的文艺新秀硕果满枝,他的诗也同样获得了丰收,可喜可贺!
我的好朋友董贺轩先生要出版《南窗轩文集》了!嘱我写序,并发来了他的文集稿件。细细品读后,深受感动。
       贺轩老弟的这部《南窗轩文集》,以吟颂、揽胜、抒怀、人生为基本框架,收录了他多年来精心创作的诗文作品。他的《嵖岈揽胜》等诗词作品记录了诗人采风、游历祖国山川河流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对祖国秀美山河的游子情怀。屐痕处处,诗意盎然。《缅怀古今》则深情地讴歌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人生、对亲人的无比热爱、眷恋的赤子情愫。语出心扉,诗浓情厚。他的诗,是诗人肆意泼墨、纵情挥洒情感的雅韵心声。通览文集,我深深为董贺轩老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所感染。诗人文笔朴实,感情真挚,一如他的为人,积极、热情、平和、清正,于朴实中熔铸高远的诗意,于平和中抒发挚热的情怀。
       他在《问   天》中写道:

       常娥洒尽蟾宫泪,后羿张圆射日弓。
       望断飞天千古梦,今朝圆梦揽长空。
       太空漫步灵宵殿,玉帝把杯敬悍雄。
       浩翰星空巡大道,神七利箭贯长虹。

       令人回味无穷,祖国的航天事业正是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的今天。
       先贤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年来,贺轩老弟在工作之余,去过不少地方,游览祖国风光,山水名胜古迹,更加丰富了他的诗词创作,他写出了不少诗词名篇。例如《游龙潭大峡谷》:

       红岩嶂谷黛眉山,守望峡关亿万年。
       盘古开凿留秀景,天公造化遗奇观。
       瀑飞万仞银珠落,溪缓一泓翡壁穿。
       鬼斧神工罗汉现,佛光普照瞰龙潭。

       诗人画意写真情,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另如《春游九龙瀑》

       群峰环抱壑沟间,白练穿空戏九潭。
       狴犴锁龙留隘口,仙翁指路过平川。
        乱石滚卧迷人眼,飞瀑翻腾挂水帘。
       古树参天拦去处,黑龙一怒下尧山。

       他对九龙瀑风景的描写,确实让人婉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也。有景、有情、有忆、有思。
       诗人对自己长辈,亲朋亡友,也深深怀念,牢记心上。如《蝶恋花·周年祭父》:

       驾鹤西游尘了断,无奈黄泉,缘聚终缘散。慈笑犹存人去远,空留痛泣悲中念。

       秋月时节初变换,又是周年,松翠嵖岈伴。焚尽纸钱含泪唤,阴阳两界肝肠断。


       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贺轩老弟对其父亲,感情深厚,永生不忘。此乃中华男儿忠贞孝道之美德。诗词悲切感人,情谊真挚。
       读了贺轩老弟关于人生处世,交友共事,淡泊名利等方面的诗文,深有感触,默默称赞。他不求功名富贵,不慕高官达贤,但愿陋室常居,布衣常穿,生活不与富人攀。荤也餐,素也餐,诗好,词美,寓意深刻。他为人正直,不谋私利,品德高尚,难能可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某些人把前途,看成了“钱”途,贺轩老弟与那些“唯利是图”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诗词很注意韵脚,读起来合辙压韵,且朗朗上口,意境高远。
       涓涓细流终汇成海,辛勤耕耘总能丰收。贺轩老弟的诗词创作生涯,写出了今日美好的生活图景,也成就了他多年的心愿。
       望着他那一首首或雄浑有力、神采飞扬,或典雅秀美、潇洒飘逸的诗词艺术精品,“大气蕴骨法,典雅藏秀色”的诗句跃然心头。
       贺轩不但诗词写得好,散文也写得好。他是个多面手。例如,他在《月台河沧桑变迁》中写到:
       月台河不知道她是怎么形成的,也不知道她的的发源地在那里。我只知道在我少年时期她是我嬉戏最好的去处。
       那是1974年的一个夏天,我随父母工作调动,从东北迁至这座陌生的城市。在这里我没有朋友,父母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我们,只有月台河陪伴我度过一个快乐的暑假。
       那时的月台河太美啦,河床铺满白里透黄的鹅卵石,一条不算宽的河道,河水清澈透底,一群小鱼儿在悠闲的追逐嬉戏,大桥下面,三三俩俩的妇女在桥阴下一边洗衣服一边说笑,几只大白鹅扑棱着翅膀快乐的戏耍。
       只有月台河水在静静的流淌着,仿佛在讲述昨天的故事,诉说人们今天对大自然的残酷无情。
       啊!我魂牵梦绕的月台河,我永远是您最虔诚的听众。我躺在您的怀抱中,仿佛在聆听妈妈哼唱我儿时的童谣。一种温暖、惬意的划过梦乡,带我展开如诗如画的月台河。我陶醉到鸟语花香的季节之中,肆无忌惮的戏耍清澈河水,欢乐的笑声漾满月台河、飘向湛蓝的天空,随着白云飞向远方。。。。。。 
       写作是生命的舞蹈,是灵魂的呐喊,是人生经历的不吐不快,是思想情感的厚积薄发,在这篇散文中,我找到了自己的阅读感知与文字一起行云流水,我的思绪和作者一样海阔天空;让我的情感潮水般恣肆汪洋,随之产生的灵感流云般轻舞飞扬。
       全文中优美的文字和严谨的结构,情景交融的描写,都让人深深地感怀。文中,作者用诗意化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月台河的沧桑变迁,那一幅美丽而生动的画面。人与景、物相容,循着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写就了一篇清新隽永、舒卷自如的隐含着哲思的文字。
       今和昔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让读者对昔日的情境心生神往之情的时候,又会被今天映入眼帘的情景,拉回到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以往的恬静、欢乐和美好,被迟来的春天而取代,大自然的美也在人为的消损。
       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述的外部世界的改变,自然美的破坏,人为的东西增多,不仅是为大自然的改变而引发的惆怅感,更有对理想和精神和谐统一境界的一种追求。在纷扰的俗世中,大多数的人都在随波逐流,沉湎于浮华的城市生活,而又有几人能洞察到繁华的表象后潜伏在整个社会中的深刻的精神危机?
       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文字与自己的文字相得益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自然永恒,人类渺小,微不足道的个人更是无力改变什么。那么,当我们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不枉来到世上一遭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已然在最后段落的表述中给予读者以答案了。
       贺轩老弟运用淡然舒缓的语气,一步步把读者带进了文字中,让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去感受诗情画意,或者是落寞伤怀。富含哲理的话语,深刻睿智,仿佛在无形中有一根线牵引着你,去深思、探究。篇幅不长的文字,却客观细致地描绘了今天和往昔不同的情景,作品充满了灵动的趣味。作者在不着痕迹地赋予了他笔下的景物以强烈的个性特征,并从中挖掘了大自然对于人生及生命的意义,让读者在感受到阅读优美文字所产生的美感的同时,又调动着你的想象力去思索文字背后的内涵。
       愿我的好朋友董贺轩先生的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再攀新高峰!

       2013年11月30日的《平顶山日报》和《平顶山晚报》同时发表了这样的消息:
       本报讯:记者昨天从市社科联了解到,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大二学生杨柳青的杂文集《在路上》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了解,《在路上》一书是杨柳青的作品集。从2003年处女作《2008——奥运在北京》开始,她的数百篇文章见诸报刊。该书分类整理收录其文章93篇,内容真实、语句朴实,字里行间透露出孩子的纯真。
       据介绍,《在路上》系中国文学创作出版精品工程系列丛书,此书经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作家出版社统审核实,认为“主题创新,文思精辟”,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好作品。
       这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我四处打听,急于想尽快尽早看到这本书。昨天下午,好朋友杨延欣给我送来了一册印制精美的《在路上》,待我读完了催人泪下的《给女儿的一封信(代序)》和张东君的《写在前面的话》后,我才知道原来杨柳青就是杨延欣、张东君夫妇的爱女。
       杨柳青的《在路上》一书共分《儿时记忆》、《路上拾珍》、《有感而发》、《自然景物》、《上善若水》、《人类的朋友》、《咿呀诗语》、《期盼明天》八辑。取材多为她的身边琐事,但是她表现的却是人的情感和心灵。而这些,正是文学和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篇篇对个人情感抒发的酣畅淋漓的文章,比那些空泛表现社会责任的文章,更让我喜欢。
       她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是,就是对女性的细腻的写作特点也发挥到了极致。她的文章之所以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她的文章有着细腻的观察,细腻的体验,细腻的表述。而她的文章因为取材小,抒发的又是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才更显得细腻。
       柳青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取材于自己身边的琐事,而这些恰恰贴近人们的生活,都是人们每天经历的,因此也就有了更大的关注度。她借助这些生活题材宣泄抒发的情感,也是大家都有的情感历程。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柳青是可爱娇小依赖父母的清纯美丽的女孩,她是水。她有纯美女孩的本色,有如水般的温柔,依偎在父母的臂膀里,发嗲撒娇,数着天上的星星,舌尖在她的心坎上甜甜的滑动。高兴时她落泪,难过时她哭泣,眼泪成为了她最好的武器,她能恰到好处的把握演绎。
       她陶醉在自己的故事中,憧憬在流年里,她是故事。她跳不出生活,她用文字抒发爱与恨,用行动感悟情与愁。她没有强悍的外表,傻里傻气,但她会搂着母亲的脖子,吻她留下的气息。
       她特容易满足:一个拥抱,一个亲吻,甚至是一个注视……特别是当母亲摩挲于她的脸颊,激活了她的细胞,麻醉了她的神经,散发的甜蜜洋溢每一方土地。
       做个“乖女孩”容易,做个“幸福的小女孩”就不那么简单了。“幸福的小女孩”是一种心态,一种方式,她的造就具有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并不是长得娇小的女孩都能成为“幸福的小女孩”),她需要特殊的土壤:富有的传统的环境,她需要聪明睿智,幸福就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幸福的小女孩”是单纯的,善良的,不肤浅,不平庸,不张扬,不刁蛮,她永远是那样温婉柔和,高雅古典,永远那样保持骄傲,懂得尊重。“幸福的小女孩”把生活演绎得美轮美奂,在光怪陆离的人群中,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浮华褪尽,她只想真情感恩,只想小鸟依人,做个“幸福的小女孩”。
       杨柳青要做与众不同的自己,她既有杨树的刚,又有柳树的柔。她在《梅》、《勇敢的向日葵》、《春天来了》等篇章中,歌唱春天,赞美花儿,花儿姹紫嫣红,女孩千娇百媚。都知道女孩爱花,解花,“女人如花”更是对女人最经典的赞美。身为女孩,该以怎样的姿态立于尘世才有花样人生呢?
       那么,就做花一样的女孩!
       做花一样的女孩,首选桃李。开艳艳的花,结甜甜的果。她和所有的孩子一样相信童话,梦想爱情。不必洞悉一切,天真是一种财富,有梦的青春才最美。也会有伤也会有痛,只要爬起的次数比跌倒多一次就行!再艰难的时候都要相信,万丈红尘,总有那么一个人,在期待与我相逢。等到哪一天,才觉得所有的曾经,都只是一个过程,只为了,只为了今日与他相遇。于是安然携手,岁月从此静好。
       梦里总有花儿那婀娜的影子在动,眼里总有那灿烂的微笑在闪,心里总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在呼唤,她的胸怀可容纳百川;她的善良可滋润大地。她像山涧中那涓涓溪流,一跃千丈而汇成壮美的瀑布。
       她的爱,像一缕和煦的风,吹走晚秋的阴冷,铺展春光无限;她的爱,像一盏不息的灯,照去秋夜的阴霾,点燃希望之光;她的爱,像一首委婉的笛音,婉约拂去秋雨的萧瑟,带着余韵绵绵。
       她在《母亲节的思考》、《妈妈牵着我的手》中歌颂母亲,感恩母亲。儿时的她,喜欢躲在母亲的裙裾下,像一个跟屁虫左右乱串,每次入睡都习惯在母亲的怀里听着那不成调的摇篮曲进入梦乡。少年的她,总是牵着母亲的手,穿梭在回家的小路上,生怕别人不知道她是她母亲一样。青年的她,总是带着缕缕思念将母亲想起。母爱是她一生的盈盈笑语,拂去她心中的忧伤。母爱是她在病榻上焦灼的泪,难掩她心疼的泪花。母爱是对她殷切的期望,望她会伴着幸福走在这人生路上。而今,当她把母亲拥进她的怀里,母亲已鬓发斑白,容颜已逝,眼角的皱纹沾满了她的脸颊,她怎能不痛心呢?母亲给的爱,是那么深沉!母亲给的爱,是那么细腻!这份无私的爱,她用怎样的一生将母亲回报?母亲啊!你的爱像一条永不干涸的河流。
       她在《我的爸爸》中写父亲,山,那样高大、稳重、深沉;而她,拥有一份属于她自己的父爱,如山一样的父爱。对于爸爸,她很敬佩他,他虽然言语不多,却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个成熟男人的味道,二十年来,从她记事的那天开始,与爸爸发生的一点一滴都深刻她心,从她第一次描写爸爸,写他的抽烟,写他的幽默,写他的严肃,写他的和蔼可亲,写他的智慧和聪明,写他与她和妈妈之间发生的种种趣事,这点点滴滴的幸福,早已刻骨铭心了!
       她喜欢左手牵着爸爸,右手牵着妈妈的幸福日子,那种温馨的感觉将永远留在她的记忆里。爸爸的肩膀是她避风的港湾,在那宽大的肩膀后面,必定是温暖的天地,小时候,爸爸总是牵着她的手,领她过马路,教她学走路,学做人,和她一起逛街,当然,还有妈妈的陪同。如果上帝让她拿所有的财富换走这些刻在她脑海里的记忆,我也绝不会答应!
       对于杨柳青来说,爸爸对她的爱让她感动,爸爸是个恨铁不成钢的人,对她要求很严,但他的动作无不透露出对她的爱,一个小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爸爸对她的爱是深沉的,只属于她的,父爱。
       在《上善若水》中,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熏陶和影响,扎根传统艺术土壤汲取艺术魅力的效果,深厚博大的传统艺术给与了她无穷的灵感与才气,给与了她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量和智慧源泉。一个作家艺术家倘要有所作为,要创造出属于本民族又能够面向世界的大气的文学,除了积极汲取西方文学的精华以外,还要努力的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借力学习,努力汲取它们的营养和力量,才有可能创造出声响不凡的佳作来。
       他在《路上拾珍》一辑中写的红河谷、舞钢、北京、清华池、跑马岭、想马河等风景名胜区的游记通篇文字铿锵,激情四溢。她的部分作品虽嫌稚嫩,但充满了灵气,透出了才情。
       正像她在《在路上》一文的结尾中所写的那样:“我明白,前进中必然曲直相间,即使这样,我也要不停的走下去。我会一步一个脚印,两目平视前方,面带微笑,在日月的照耀和北斗星的导航下,健步的走下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关于打造鹰城作家群的调研与思考【七】

下一篇《湛河流韵》第五章《铁面无私》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