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鲁山脱贫大决战》中的《铿锵玫瑰》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21
58520

       自古以来,无数女性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赞歌。王昭君西出塞外,“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花木兰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李清照名流千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进入新时代同样涌现出来许多优秀的女性,共同书写着新时代最美的巾帼华章。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201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059.4万名,其中女党员2466.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7.2%。2018年共发展党员205.5万名,发展女党员84.6万名,占41.2%。在2017年女党员2388.8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6.7%。发展女党员81.0万名,占40.8%。通过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到女党员在党员总数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同志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队伍中。在基层中在党建路上一位位有能力有担当高素质的女党员画出了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引领着广大党员为实现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

       郭方向在《鲁山脱贫大决战》一书中的《铿锵玫瑰》一章就浓墨重彩地写了一大批鲁山县的巾帼女杰、扶贫女英雄。他书中写道:

       在鲁山县采访,我认识了一大批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铿锵玫瑰。

       张良镇扶贫办于斐斐在题为《责任,源于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的演讲稿中讲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汇报一名基层扶贫干部的工作,其实,我更想给大家说,我对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感悟。

       2015年10月,那是我刚到扶贫办工作不久,在一次调研中,我走进了姚吴程村李怀收的家里。那一刻,那个家庭的贫困深深刺痛着我的心。已经86岁的李怀收老人,腰弯的直不起头,妻子患有精神病,被铁链锁了40多年,儿子先天性智障,只会咧着嘴傻笑,连话都不会说。凌乱的屋子里堆满了拣来的垃圾,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看着他们一家人,我被震惊了,眼泪夺眶而出,我不知道当时的心情是怜悯?是心疼?还是一种对生活不公的宣泄?但那一刻,我知道了,扶贫工作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爱到群众中去。

       扶贫无小事,再小的事情都关系贫困家庭的生活。为了实现更加精准帮扶,鲁山县在全省首创了“分类建档,按需帮扶”扶贫工作法。这项工作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就连一个表格都需要自己设计规划。为了更快更好的展开工作,基层需要认真填写“一档一表两单五薄三册”建档工作。这十二本书填写任务非常繁琐,但涉及到扶贫的精准度。为了正确指导村干部建好档案,我在办公室一待就是三天三夜,认真研读上级扶贫政策,了解每一种表格设计的初衷和目的,分析各项表格内容和逻辑关系,最终设计出了“贫困户档案填写说明”,图文并茂、一目了然,让大家一看就知道怎么填写,提高了“分类建档,按需帮扶”工作在我镇的进度和质量。

       当我红肿着双眼从办公室走出的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疲惫感。我知道,这些表格将承载着无数个贫困家庭的希望,走上致富的道路,会为无数村干部带来便捷。这就是我,这就是我们所有扶贫干部的情怀。我们从不懈怠任何一件小事,因为,身前是党和政府的嘱托,身后是无数个家庭的渴望。

       精准扶贫,不仅是物质的帮扶,扶的应该是方法,是脱贫致富的决心。没有方法和决心,再多的扶贫资金都无济于事。

       营西村的凌珍,丈夫长年瘫痪在床,儿子因为家穷,年过三十仍然没有对象。她那天来到扶贫办,哭诉着自己的困难,希望扶贫办救济一下,哪怕给袋面也行。看着她满脸的愁容,听着她无奈的哭诉,我知道一袋面对她家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要想改善她的家庭现状,必须要让她学会致富的方法。通过交流,我得知她家就住在蔬菜种植区,儿子也在家务农,而且大棚周期短、见效快,反季销售价格高,还能享受到户增收补助,我就积极动员她搞大棚种植。通过做工作,她家很快就建了1亩3的大棚。验收时,我告诉她,4000元的补助马上就下来了,并告诉她儿子,可以申请2000元雨露计划补助,有空去学习驾驶技术,有了驾驶证就能实现就近务工了。听完我的话,凌珍拉着我的手激动的说:俺本来是想要一袋面,咋也没想到,咋也没想到你们给我们家,这么多的补助和政策。其实,她又怎么能想到,为了这些补助,我熬了几个通宵做备案和材料,“四公示十签字”期间,从政府到营西的路我跑了多少趟,打款时确认、录入、转账又是多么繁琐的程序。而这一切的劳累,都被凌珍全家的笑容冲淡了。

       而凌珍也只是享受扶贫政策众多贫困户其中的一个,为了全镇到户增收资金的发放,一个月,光纸张就用了4000多张,打印机的硒鼓也用坏了两个。截止目前,我们共完成了全镇201户74.699万元的资金发放工作。

       曾几何时,扶贫办的灯光彻夜不灭,这灯光照亮了无数个贫困家庭的致富道路;

       曾几何时,我们奔波在偏远的村落,这脚步踩出的是无数个贫困家庭的希望;

       曾几何时,我从一个电脑盲,仅用了三天就成了制作表格的能手,一张张表格绘出了一个个贫困家庭美好的生活。

       我依然记得,复核认定时,为了在系统关闭前完成信息录入任务,我三天两夜没有合眼,困了就打个盹,饿了就吃泡面,最终提前完成了新增200户660人的信息录入工作。

       我依然记得,有多少深夜,三岁的女儿把电话打到办公室哭着哀求我说:妈妈,快回来吧,我害怕!

       我依然记得,多少个深夜,我回到家时,女儿眼角挂着眼泪已经睡着,怀里还抱着要我给他讲的故事书。

       我依然记得,多少次孩子有病,我不能陪她到医院。

       这些镜头,每一个都能让我泪流满面,每一个都能让我刻骨铭心。

       我多少次想告诉女儿,因为妈妈的付出,会换来千万个家庭的富足;因为妈妈的付出,会换来党委政府的公信和荣誉;因为妈妈的付出,会换来多少人幸福的笑容!可孩子还小呀,他听不懂,但我相信,有一天她会理解我,会理解一名扶贫妈妈所做的一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扶贫攻坚战的号角才刚刚吹响,未来的道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基层的扶贫干部,我想说,宁可流血流汗,决不让乡亲们流泪,宁可掉皮掉肉,决不让贫困户在致富的路上掉队。这是我的心愿,更是全体扶贫工作者的心愿。

       我的报告完了,谢谢大家!


       2018年12月28日,我和郭红娟、催超超冒着大雪,到四棵树乡采访段雪枫乡长。

       走进她的办公室,我的眼睛突然一亮,嗬!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幽雅别致的书房。室内桌明窗净,书架上摆满了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专业类书籍。办公桌上,文件、书籍和笔记本整整齐齐地摞在一边。屋子的中央和四周,陈列着一盆盆的君子兰、吊兰等等,墙上悬挂的“诚动金石”条幅,笔力雄健,力透纸背,格外引人注目。那幅《荷花图》,莲叶出水,像一把翡翠的绸伞,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难怪古人赞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荷花像一颗出尘的明珠,是诗人所慕的气质美。荷枝“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像喻一个清虚正直,不依权势,不攀附世俗富贵的高超人格美。历史上有很多女子爱荷,我想是因为女性都希望对爱情和人生的追求,就像荷花一样的皎洁,保有冰心雪操般的晶莹纯净。

       过去,人们常把美丽的女子比作一轮明月,来陪伴火如娇阳的郎君,而我们的主人公段雪枫乡长却是鲁山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

       在和她深谈之后,我心里总是不自觉地得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品如松石香在骨,人若秋水玉为神。”的确,她是个有骨气的人,她的品格似松石,她的情操若秋水。

       她有许多非凡和超人之处。

       段雪枫2017年3月由鲁山县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调任四棵树乡乡长,她为了让乡亲们早日脱贫,与四棵树乡的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奔波于四棵树乡的每一个村组,白天实地走访,晚上和村干部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扶贫计划,商议落实事项。

       在乡敬老院,能看到段雪枫的身影;在乡村的田间地头,能看到段雪枫的身影;在乡里的建设工地,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四棵树乡义务劳动的人群中,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孤寡老人的小院里;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四棵树的校园里,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医院就医的乡民病床前,能看到她的身影;在乡政府凌晨的办公室内,能看到她的身影;在外出招商的队伍中,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不是超人,但却以超负荷的工作,一点一点的改变着四棵树的面貌。

       到四棵树乡见到段雪枫,她说的一句话至今还让笔者记忆犹新,她说:我们四棵树乡的干部们,都是一群没有家的人,吃饭没点,睡觉没点,工作没点,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但是我们无怨无悔,为了四棵树乡的乡亲们,苦一点、累一点,都是值得的。

       在黄沟村,段雪枫一行首先来到该村护河堰工程施工现场,实地察看工程进展情况,并要求相关负责同志,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基础上,把好质量关,切实将工程打造成为惠群众、助脱贫的民心工程。

       随后,段雪枫一行来到困难群众家中走访,实地察看“六改一增”推进情况。每到一处,段雪枫都与群众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改造情况,并不断叮嘱村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主动作为的意识,不要等、靠、要。六改一增”工作必须发挥基层干部的主动性,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资金等关键问题上,不要怕多说话、多跑路,要在思路上进一步拓展,在行动上全面创新。

       最后,段雪枫还一行还来到该村“千头线”项目选址,详细听取村干部关于项目推进情况的汇报。段雪枫强调:“千头线”项目作为黄沟村未来主打的扶贫亮点,在推进过程中,务必要抓住政策机遇,坚持规划引领,要结合实际,科学布局,进一步开拓思路,以“千头线”项目为基础,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壮大产业规模,探索和发展配套、衔接产业,进一步加快该村脱贫攻坚进程。

       院外净、院内净、屋内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院内摆放规范,这是如今黄沟、张沟村的真实面貌,也是四棵树乡“六改一增”工作成效的最直观体现。

       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开始以来,四棵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把“六改一增”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紧盯目标任务,坚持大员上阵,持续加大投入,严格落实责任,不断强化举措,确保各项工作向深入推进,切实发挥“六改一增”在助力脱贫、密切群众、推动发展等方面的“多面手”作用。

       该乡提出了“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细处入手,完善方案”、“强化领导、责任到人”、“试点探索、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在黄沟、张沟两个试点村高标准开展“六改一增”,力求将试点村打造成为“标杆村”,在探索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方式,推动“六改一增”在全乡快速、高效实施。

       “六改一增”惠百姓,助脱贫。四棵树乡力求把“六改一增”打造成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推动脱贫攻坚的千秋工程,不搞“浮夸风”,不求“高大上”,务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该乡进一步创新资金筹措渠道,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协调帮扶单位、爱心企业进行捐助,先后筹措改造资金8万余元,为7户困难群众改厨、改厕、改水、改电、改院、改圈、配备必要家具家电,在减轻困难群众经济负担的情况下,消除了安全卫生隐患,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进一步加快了困难群众脱贫进程。

       “六改一增”见真情,暖心坎。四棵树乡开展“六改一增”工作以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萍、县委书记杨英锋、县长李会良等市、县领导心系群众,多次到试点村调研,一线指导“六改一增”工作推进,并与贫困群众亲切座谈。该乡党委书记唐海燕、乡长段雪枫等主要领导坚持阵前指挥,分包领导干部全程监督,保证进度和质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细处见真情,实处暖心坎,受益群众从“六改一增”工作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觉到了各级领导对他们的真切关心,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坚定了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动力,为脱贫攻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六改一增”优环境,促发展。四棵树乡将“六改一增”与省级卫生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乡创建并行推进,以“两个创建”为契机,再提标准、再细措施,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力量配置,以更高要求实施“六改一增”,乡域内卫生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旅游品质持续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推动了该乡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如今的四棵树乡,社会综合治理成绩斐然,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精准扶贫深入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已见成效。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四棵树乡,欢迎四海宾朋到美丽的四棵树旅游观光、投资兴业,一起建设兴田美好的明天。

       段雪枫是女儿,她是妻子,她是母亲,但她说她做得都不成功。

       上任伊始,她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果没有胆识,遇到困难就撂挑子,就不是段雪枫!

       如果有了压力,就打退堂鼓,就不是段雪枫!

       段雪枫有骨气,泰山压顶腰不弯!

       段雪枫有志气,迎着困难走向前!

       在有志者面前,压力往往会变成动力。经过精心设计、美化绿化,四棵树亭台雕塑错落有致,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为四棵树又增添了一大人文景观。

       为了改善四棵树整体面貌,她在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上下功夫,使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以绿化、美化为主,建设高品位、高档次的公园、绿地。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查处违法违章建筑,拆除临时搭建63起,拔掉了影响市容市貌的“钉子户”8家,加大了对客运市场的管理,使乱停乱放现象得到了有效制止。通过整治,环境得到了净化,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变。

       段雪枫干一行爱一行,段雪枫走马上任,当上了四棵树乡乡长。

       她行吗?亲朋好友们都替她捏着一把汗,真怕她干砸了;个别居心叵测者也在一边暗暗狞笑:“哼!小女子逞什么能?纺花车搬当院,还是亮亮小妮的真本事吧……”

       段雪枫在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上说:“我自己的能力有限,既然组织和大家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我只有依靠大家来共同干好咱们的事业!”

       会场上的干部、职工听得鼻子发酸心中发烫。他们知道,他们的乡长的独生女儿还发着高烧,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顿时,会场沉默了,一股强大的感情激流在无声地交流,官之情、民之心交融汇流如滔滔沙河,它生发出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真真可以排山倒海,还有什么力量比这更伟大、更值得赞颂的呢?

       她从大家期盼和信任的目光中找到了自信。她带头包村、包户,同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她深入田间地头,汗水、泥水沾得全身都是。一次她被太阳烤得昏倒在地里,庆幸又被老百姓救活。他们哭着说:“闺女呀!你干起工作命都不要了!千万要保重身体,看到你累成了这个样子俺们心疼呀!”

       段雪枫坚持“以人为本,严爱相济”的工作方法,使全乡干部、职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政治上统一认识一条心,思想上以诚相见心换心,生活上互相体贴心连心,形成了一个能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团结图新的战斗集体。

       有一次,她撇下女儿出差,一下子去了十几天,途中累得吐血,险些丢了性命。可她为了工作,只在一个站停了10分钟,吃了点药,就继续赶路。回来后,家里雇的保姆,把湿裤子、尿屎衣服堆了一屋,臊臭难闻,进不去人,孩子也成了泥灰孩子。她抱着女儿失声痛哭:“乘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呀!”

       她的女儿有一次哭着闹着让她送她上学,段雪枫去了,却不知道教室在哪里?孩子把她领到教室,老师问她:“你是她妈妈?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呢?”女儿说:“妈妈光下乡、出差,不送我!”她也不是不疼孩子,有时时间长了,就给女儿挂个电话,女儿就说:“妈妈!我想你,你现在快回来,我等着给你开门……”她一说不回来,女儿就哭。有时也只好说:“好!马上回!”可女儿一直等到睡着了,也没见到妈妈的面,只有小脸上挂满了思念妈妈的泪水……

       逢年过节,她忙着去慰问老干部、离退休职工,却忘了年迈多病的老爸,气得她老爸跳着脚骂:“忘恩负义的东西,别忘了你老爸也是老干部!”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往往是男主外,女主内,认为女人应当做的就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而在段雪枫的家里她却极少做家务,并非不想做,而是每天深夜下班时已无家务可做,她有一个体贴关心她的好丈夫,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但是每当提起他们,她总是感到歉疚。她从县委宣传部到四棵树乡上任以来,几乎是早晨一出门,一直要忙到深夜,根本无暇顾及家庭,丈夫也是上班族,女儿的看护便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她便与丈夫商量,把女儿送到郑州读书,让婆母和老公公轮流照看。那年腊月二十七,丈夫把女儿从郑州接回来,准备一家三口过个团圆年,而此时的段雪枫却正忙着下乡访贫问苦。第二天,她把丈夫和熟睡中的女儿送上开往公公婆婆老家的汽车,又准时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一次,段雪枫到广州学习,约好回来到郑州看看女儿,可刚到郑州,就接到了回鲁山参加一个重要会议的通知,段雪枫只好给女儿打电话说要回家开会,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说:“你都不要我了!你把我变成孤儿了”段雪枫听到女儿的哭声,心如刀扎,可她还是强忍泪水,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她的爱车已从当乡长以前的5万公里跑到了我采访时的13万公里。一次下高速,七车追尾,车被碰坏,段雪枫手上受伤,头上被碰了一个大血包,她到鲁山县医院简单处理了伤口后,又借了朋友的一辆车,及时赶到乡里主持会议。

       当我对她进行采访时,提及此事,她不禁潸然泪下,但她说为了四棵树乡人民的事业,她无怨无悔。

       段雪枫是个女同志,按理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坐在办公室内听听汇报,开开会议,作作指示。她则不然,她在河道治理工程中,和男同志一样下工地,爬架子,趟淤泥,钻暗涵,从未示弱过,当我采访她时,她说:“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个人能为工程付出一些不算什么。”

       “天道酬勤”,她的付出没有白费,在她的领导和支持下,她分管的各项工作都在鲁山县名列前茅。但她对此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又默默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不知疲倦地忙碌着,奔波着……

       无情未必真豪杰。段雪枫也有儿女亲情。她爱丈夫,爱女儿,孝敬父母、公婆,但她把对亲人、对家庭的爱深深埋在了心底,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她所为之奋斗不息的事业。她每次出差回来,都会为同事们每人捎上一件纪念品,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

       超负荷的运转,是她一下子瘦了许多,有几次差点晕倒在正在陪同验收组验收的途中。一次一位同事看到她面色苍白,豆大的汗珠“扑嗒,扑嗒”一个劲儿地往下滴,就硬拉着她去医院检查治疗,刚打了一针,她就又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段雪枫有苦也有乐,乐在何处?乐在她的奋斗、拚搏、成功之中。只有奋斗者才能体会人生的滋味,饱尝生命的欢乐,而这样的欢乐,就像一杯美酒。当你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一番痛苦的磨难,一番奋力的拚搏而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陶醉在成功的欢乐中的时候,不感到自己的生命像一杯美酒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吗?

       但段雪枫并没有满足,没有止步不前。她的追求永远是明天!

       她是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没明没夜连轴转,一下子瘦了许多,一次在饭桌上向县领导汇报完工作,她竟累得站不起来。领导上楼时看到累得头晕目眩的段雪枫坐在台阶上喘息,就上前说道:“雪枫呀!你还是回家休息一下吧,你这样子看了叫人心疼!”

       段雪枫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她为了四棵树的腾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山山水水洒热汗,城城乡乡留脚印。哪有囫囵觉?哪有应时饭?她下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挟过夏日的雷电,裹过冬日的霜雪,卷过荒野的风,拂过河流的波浪,踏破铁鞋去寻觅打开四棵树富裕之门的金钥匙。

       的确是这样,真情之于段雪枫如生命一样重要。她什么都可以不要,但绝对不能不要真情。段雪枫与人相交,是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连,不趋利,不求报。太阳普照万物,没有报偿,但万物因它而生存,反过来给它以回报。

       职务在身,段雪枫不惜奉献一切;权力在手,段雪枫拒诱惑于千里之外。面对她高尚的人格,高尚的人们会更加佩服段雪枫的高尚,趣味低下的人儿也许会羞愧得低下自己的头来。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

       打天下,坐江山,

       一心为了老百姓的苦辣酸甜。

       打天下,坐江山,

       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团圆。

       老百姓是地,

       老百姓是天,

       老百姓是共产党的生命源泉,

       老百姓是海,

       老百姓是山,

       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靠山。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

       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忘记人民,就是忘本。段雪枫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牢记在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曾到过段雪枫承包的对口扶贫村采访,那里的村舍中绿树相映,俨然一派秀美的江南风光。但是,漫步村街,徜徉田畴,你会发现这里正从古老的田园牧歌中嬗变出新的旋律。

       狭窄的村巷、低矮的农舍不见了,我看到的是宽阔的水泥路和一幢幢设计新颖、装饰豪华的小洋楼;很难再看到“草帽对襟袄,荷锄别镰刀”的传统的农民形象,我遇到的是衣着和城里人一样考究时髦的新型劳动者;黄牛驮着犁耙慢悠悠地从街上走过的情景早已成为古老的回忆,从我们身旁疾驰而过的是一辆辆汽车、拖拉机、自行车和摩托车。我们好像站在了历史和未来的交叉点上,在这里看到听到的一切使我感到激动亢奋。

       “俺这是第一次种赤松茸,有一亩多,亩产3500公斤左右,合作社统一收购,算下来能收入两万多元。”3月25日上午,正在地里忙着采摘的鲁山县四棵树乡合庄村贫困村民林福伍说。

       赤松茸又名皱环盖菇、酒红球盖菇,俗称益肾菇、粗腿蘑,近年来人工培育成功,开始推广种植。该菇系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新菇种,也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其朵大,色泽艳丽,肉质细嫩,盖滑柄脆,清香可口,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

       2017年,在段雪枫的大力支持和鲁山县科技局驻村科技特派员马延生的帮助下,村民李世良第一个种植了四分多地赤松茸,第二年出产1500多公斤,挣了一万多块钱。当年,李世良扩大种植面积,种了3亩赤松茸。

合庄村是深度贫困村,看到赤松茸前景广阔,村“两委”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李耀东决定发动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赤松茸种植采用稻草覆土栽培模式,成本低、产量高、好管理,还能够实现秸秆还田。”合庄村党支部书记于京涛告诉记者。

       去年,合庄村共有11户村民开始种植赤松茸,其中贫困户10户,种植面积30多亩。

       “俺村的赤松茸已经进入采摘期,但由于是新品种,缺乏宣传,知道的人不多。这种蘑菇的保鲜期只有两三天,大伙都很着急,乡里、村里都在帮着找销路。”于京涛说。

       为保护群众的种植积极性,合庄村鲁山县浩天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以保护价将村民种植的赤松茸全部收购,统一包装后再对外销售。

       四棵树乡乡长段雪枫在微信朋友圈发送了赤松茸的信息,已有客户同村里取得联系。她表示,将全力帮助合庄村寻找销路和客户,并已同食药监部门联系进行检测、鉴定,争取赤松茸进入超市、饭店。

       每当春节的爆竹响起的时候,每当中秋的圆月升起的时候,段雪枫首先想到的是离退休的干部职工、家庭困难的群众。她总是披着中秋的月光,迎着春节的喜气,与四棵树乡领导成员拎着礼品,怀着真挚的感情,去看望他们,细心询问有无困难和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他们一定会尽力去解决。段雪枫下村组,进农户,到田间,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段雪枫为了工作,曾几次流下热泪。2018年端午节那天,段雪枫到村上看望连续几天几夜加班加点的扶贫干部,看到他们熬红的双眼,疲惫不堪的面庞,段雪枫心疼地说:“你们太辛苦了!该休息也要休息几个小时,不能为了工作把命搭上啊!”临走,段雪枫拍了拍几个驻村干部的肩膀,谁知,几个干部“哇”地哭了起来,段雪枫也止不住泪流满面。到了下一个村,段雪枫止不住在车上哭了20分钟,然后才擦擦热泪进了村。

       精神上的东西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左右着物质的存亡与兴衰。段雪枫从人性人情出发,关怀爱护干部职工、人民群众,不能不在人们的心里掀起感情的波澜。大家为有这样的好领导而骄傲而自豪而心情愉快,从而不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喷发出一种更大的工作热情,产生出一股更加强劲的工作动力。

       “好爹好娘是人民,甘做赤子报乡亲。”这是段雪枫常说的一句话。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四棵树的父老乡亲们说:像雪枫这样的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好干部,时下是越来越少了!而段雪枫只是轻轻一笑,无暇去审视这些。整理一下她的思想,过滤一遍她的行为,然后像一只雄鹰,在响雷平息后的天空,张开健壮的双翼,向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那一片湛蓝里执着地飞去——那里有迭宕的群山,那里有汹涌的河水,那里有她落脚的黄土地,那里有她忠实地实践一个共产党员的充实而又富有的精神家园……

       段雪枫正带领大家团结战斗,激流勇进。段雪枫的事业历经磨难,方兴未艾。开卷既已匠心独运,启人思悟;续篇,定会别开生面,动人心魄!

       我热切期待着段雪枫这位鲁山女杰的续篇!

       爱心是冬日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了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希望;爱心是风,卷起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干旱的树;爱心是树,撑起一片绿荫。大爱无疆,大爱无声,有这么一个人,几年如一日,用自己的青春和辛劳把爱的甘霖倾洒向四方,润泽千万遭受困厄的人,使他们在遭受不幸,频临绝境的同时,得到了人间的大爱,萎靡的心灵重新得到振作,人生的风帆重新扬起。她就是——鲁山县扶贫办的郭红娟女士。

       郭红娟的父母慈悲善良,经常救助家庭贫困的穷人。父母的高尚品德从小就深深的影响了郭红娟。在小时候郭红娟就立志要为人民服务。上学时就经常帮助同班的贫困同学,给他们送去衣服,生活必需品和一些现金。直到现在坚持不懈的去帮助别人。

       2008年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郭红娟第一时间捐款捐物献爱心。

       郭红娟经常组织爱心人士及社会志愿者,看望孤寡老人。送去米面油棉鞋纸毛巾点心等生活用品。和老人谈心交流,送去了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郭红娟有着菩萨一般的慈爱心肠。随着农民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中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也因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许多儿童因无人照看,家庭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危险。许多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爱,社会的关注,各界的关怀。对儿童的身心产生了伤害,甚至是他们对人生世界的认知价值观的形成等都产生了影响。对社会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看到这种情况,郭红娟为了能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就多次慰问留守儿童,送去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品。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小鸟感激蔚蓝的天空,有了蓝天,小鸟才能自由飞翔,小草感激阳光雨露,有了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浸润,小草才能茁壮成长。只要我们都付出了爱,被爱环绕,我们才能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人人都多一份爱心,世界才会变得温情而明媚,奉献出你的爱,是心灵世界对社会对他人的最挚烈的拥抱,最深情的问候!爱心是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让我们大家和郭红娟一道手挽手筑起爱的长城,让爱永恒,让爱温暖每个人的心房。

       生活,只因为爱心而美丽,人间只因为爱心而温暖!

       我来自偶然,

       像一颗尘土,

       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我来自何方?

       我情归何处,

       谁在呼唤我?

       天地虽宽,

       这条路却难走。

       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

       我还有多少爱?

       我还有多少泪?

       让苍天知道我不认输。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依然会珍惜。

       世界上有些坚强的人,他们自己既是燃料,又是火种。他们可以很容易的把自己燃烧起来,发出光和热。而另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自己是燃料,有发出光和热的可能性,但是,他们自己不是火种。他们只是木柴或煤块,需要有燃具把他们点燃,然后,他们才可以生热发光,而燃烧,而产生力量。

       绝大多数的人都需要火种,去把自己引燃,而自己则缺少使自己燃烧的力量。

       于是,这“火种”就成为一些人成功的必须……

       这“火种”可能自动地来,但多数时间,需要我们自己去找。

       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燃料,这些燃料却可以散放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仍至无数倍的热量。

       郭红娟既是火种,又是燃料。

       理解、尊重、体贴、帮助人,不能孤立视为个人美德,而是我们每个好人的必要素质。

       郭红娟始终不曾忘记关心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谁有了困难,郭红娟总是尽力给予帮助。多年来,郭红娟帮助、资助过的残疾人、困难户、学校、贫困大学生有数十人之多。

       郭红娟那一串成功的数字是用一个爱字写成的。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爱;爱河纵横,爱河奔腾,爱河激荡。

       有人作了精辟的归纳;“爱”就一个字。这不,一个字就显得非常博大了。

       “爱”是一种很独到的思想体系。爱是喷发型的,那些直射式的,曲里拐弯的,不专注的爱,那根本就不叫爱。

       “爱”,是冬天里的暖流,是春天里的阳光。

       “爱”,是夏天里的清风,是秋天里的金黄。

       郭红娟有个好丈夫。他们相识、相爱,终于结成了风雨同舟的伴侣。

       人生似花,而爱便是花的蜜。尽管她的工作也很紧张,但她从未忘记自己做妻子的责任,生活上更是对他体贴入微。为了不分他的心,让他安心工作,她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挑起了全部家庭重担。多年来,他们患难与共,有苦同吃,有罪同受,共度难关。她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做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

       郭红娟宁愿自己穿旧衣,喝稀饭,省吃减用,节衣缩食,也要省下钱,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现在条件好了,她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美德和作风,丈夫为了事业,成年累月四处奔走,不得不将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家庭幸福都奉献出去了。他正是在妻子深深的默契和无怨的辛劳中才赢得了一份最宝贵的自由——他无需为千头万绪的家事牵肠挂肚。当一个人把整个生命的光和热都投入到事业的聚焦点时,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

难道她不希望丈夫回家团聚,常在自己身边吗?不!她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当然她也想和丈大一起过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但她爱丈夫,更爱丈夫的事业。她心目中的丈夫,应该是个顶天立地、有所作为的男子汉大丈夫,而不是整天围着孩子妻子转圈圈的没有出息的丈夫。丈夫工作顺心、有了成绩时,她比丈夫还高兴;丈夫工作失利,遇到烦恼时,她比丈夫还焦急。她支持他,鼓励他,为了他和他的事业默默奉献着……

       她深知丈夫是个没有半点虚伪、宁折不弯的硬汉子,他太挚爱他的事业了,以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中,他还保持着一颗过于质朴的童心,把复杂的事情理解得过于简单。她就安慰他,劝他想开点,看远点,鼓励他不要为此一蹶不振。

       他每次出远门,她的心也跟着他走了。她一次又一次借故来到他身边,给他送来了温暖和希望,她还精心照料他的起居、饮食,一天到晚问寒问暖,端吃端喝,吃饭时她总是尽着他,让他吃好吃饱。她对他情深意笃,他的事业,饱浸着妻子的血汗、泪水与愁苦,他怎能忘怀呢?他,对她的笑靥,她的倩影,她的为人,是魂牵梦萦,难以磨灭的。她,多年来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一种珍藏于心底的“陈酿”——贮之愈久,便愈浓烈,愈香醇。于是,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事业更加执着地探索和追求。

       她硬是挤出一点一滴的时间来为他织毛衣毛裤,在她亲手织的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她对他无比深沉的情和爱!

       她是位外柔内刚的女人。她爱丈夫,更爱丈夫的事业。的确,他每一点成绩的取得都是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分不开的。是她与之同甘共苦,共度难关,是她在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做了他坚强的精神支柱!

       无论穿衣吃饭,郭红娟都尽着年迈的公公、婆婆。她知道丈夫太忙太累,自己是妻子,宁愿把家务事都承担下来。她操心劳神为了这个家,宁可自己省吃减用也要把丈夫打扮得体体面面的,他是男人,要往人前站啊!有一次,他望着瘦弱的妻子,情不自禁地把她搂在怀里,泪花一串串滚落到了她的脸颊上,她抚摸着他的头,两颗心贴得更紧更近了。

       郭红娟从来不摆架子,见了家属院的大人小孩,总是先笑后说话,她情趣高雅,口齿伶俐,谈笑风生。她那银铃般的笑声,每每能使满室生春。她待人接物,态度和蔼可亲,从不忸怩做态。她处事周到,入情入理,绝不使人难堪,各种大小场面均能从容应付,不逾规亦不失礼。

       她是个女人,是有女儿的妈妈,当然她也想和丈夫一起过甜甜蜜蜜的美好生活。她爱丈夫,尽心尽力地支持着丈夫。

       郭红娟不向命运低头,她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终始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她。郭红娟是一个忠诚的人,对学习的忠诚,对父母亲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构成了郭红娟的道德人品,高尚纯洁,闪闪发光。

       我能准确地把握郭红娟吗?我能以我的理解去勾勒出她整个不轻松然而又从没有屈服过的面孔和身躯吗?

不为人知时,郭红娟像普通人那样普通。

       一旦为人所知,郭红娟便比普通人多了一段传闻。

       郭红娟默默奔波,艰难跋涉,混迹于茫茫人海。郭红娟那疲惫的身影,蹒跚的脚步,熬红的眼睛,成串的汗水,还有满腹的心思,一日又一日,丝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生命是一种感恩,创业是一种报恩,而事业成功则是一种施恩。

       郭红娟常说:我一直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能为社会创造一点财富,能为父老乡亲和社会作出一点贡献,就不枉活在今生今世。郭红娟资助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用真心回报父老乡亲,回报社会。

       尊老爱幼,扶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郭红娟在一次到观音堂乡参加扶贫路验收时,突然听到路边的草窝中有动静,仔细一看,是一老一小两个浑身是灰,面目全非的人。郭红娟经过详细询问,原来是赵明伟父母病故,他本人患了脑梗,收养的小女儿没人照管。郭红娟到他家里一看,房屋年久失修,摇摇欲坠,随时都可能倒塌。做饭的锅用三块石头支着,垃圾遍地,进不去人。于是,郭红娟就帮他收拾屋子,还买来肉菜,给他做饭、洗衣。临走,又把他的养女接到城里,一连帮她洗了八遍澡,又换上新衣,帮孩子联系学校,供她读书。

       郭红娟还协调扶贫办给赵明伟盖了新房,通了水电,买了新衣被,郭红娟还自己花钱雇车把团城乡的爱心团队请到观音寺乡,为贫困户理发。每到逢年过节郭红娟都带着慰问品看望贫困户和孤寡老人,发放过节费,使他们能够过好年、过好节。

       数字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体现的却是郭红娟热爱乡亲、关爱父老、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赤子之心。

       郭红娟的作为深深地感动着父老乡亲,感动着广大人民群众。郭红娟和人民,根植大地,一水同源,息息相连。郭红娟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力,虽淡泊名利,但功德耀人!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过去的十几年,郭红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但她仍不满足,郭红娟曾表示: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拿出更多的热忱回馈社会。郭红娟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光彩事业中来,温暖社会,创建和谐!

       感恩的人懂责任,报恩的人懂方法,施恩的人懂境界。什么是新时代的好人,懂得感恩、报恩与施恩的人就是好人!什么是新时代的好事?懂规则,讲道德的事就是好事。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为了报恩、施恩,为了责任、义务,世界在这一刻就是我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做好人再难我们也要做,做好事再难我们也要做。冒着流言、诋毁、误解、谩骂的泥沙浊流,郭红娟义无反顾地跋涉前行,坚守我们所剩无几的“规则”与“道德”!

       如果我们人人都遵守做事的规则,人人都遵守做人的道德,就不难实现孔子的“仁政治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同此凉热”,当今时代的“和谐社会”!

       郭红娟知恩图报,无私奉献。

       郭红娟最爱唱最爱听的歌就是《爱的奉献》。郭红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情世界的喷发,不图回报,不事张扬。只要人人都能献出爱心一片,这世界一定能成为美好的人间。

       郭红娟对爱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无私的奉献。说来也怪,一个爱美、爱干净整洁的人去爱残疾人、孤寡老人、困难职工、贫困大学生,爱的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是成千上万,郭红娟爱的还特别专一,特别的真挚,特别的动情……

       再到郭红娟和她的同事们帮扶过的贫困村,四周松青柏翠,柳绿花香。这里变美了,变靓了,院内花团锦簇,屋里窗明几净,这里成了“花园式、宾馆式”所在,舒适、美观。房间24小时保证夏有空调、电扇,冬有供暖设施,老百姓享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服务。

       走进村里那宽敞而又空阔的多功能综合大厅,那悬吊着的水晶灯,五光十色,耀眼夺目。溜光的地面上,用花岗石铺就,闪闪发光。顶上的灯映着地上的影,地下的影溢着顶上的灯,灯与影,影与灯,还有那红、绿、蓝、白、黄各种颜色的壁灯,熠熠生辉,使人悠悠然,如痴如醉,仿佛步入水晶宫一般。易地搬迁的老百姓家里更是桌子明又亮,椅子配成双,电灯带帽子,电扇吊天上,蚊帐新崭崭,被褥叠得方,毛毯上边放,满屋喜洋洋。餐厅里宽敞明亮,饭熟菜香,花样繁多,热气腾腾。

       鲁山变了!春风春雨荡涤了她肌体上的污垢,像进入芳龄的少女一样,终于在美的大家族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只短短的一瞬,鲁山便扬弃了旧时的打扮,着上了紧身春装,开始用丰满端丽的曲线显示着自己的青春之美……


       贫困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王玉苹

       桃花粉、梨花白、油菜黄……近日,我们来到鲁山县林丰庄园采访,这里林木茂密,鲜花盛开,景色迷人。

       据了解,十八年前,这里是鲁山县董周乡的一片荒山,名叫石峡沟。

       2000年元月10日,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曙光普照,沉睡了数千年的荒山苏醒了,沉寂的石峡沟沸腾了,银撬飞舞,狼烟四起,村里的劳动力都上了山,外地民工蜂拥而至,2000多人吃住在山,漫山遍野都是帐篷,场面之壮观,热情之高,干劲之足,令人激动。经过了3个多月的奋力苦战,一期工程共计用工20万个劳动日,总投资170多万元,3400亩荒山得到全面治理。一层层梯田错落有致,无言的昭示着石峡沟的明天肯定是个林丰叶茂、鸟语花香的世界。于是,王玉苹把庄园命名为“林丰庄园”。各级领导高度关注林丰庄园的成长,林丰庄园的每一步发展都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

       石峡沟土地贫瘠,十年九旱,是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之初,王玉苹就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土地改造;活土层达到80公分以上要按照山体走向梯次造田,外高内低,最大程度涵养了水源,保持了水土。道路治理;共修建环山公路11公里,全部硬化,上下沟通,纵横交汇,交通便利,为园林管理和果实采摘提供了方便条件;水利配套;不惜投入资金,拦闸壑沟筑大坝,建立3座中型水库,在山上修建18个蓄水池,总容量达到15000立方米,铺设管溉,并采用“以色列”的错距增压灌溉技术,使整个系统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总区域的灌溉工作。

       她,为了庄园、为了事业、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多少个不眠之夜,她自己都说不清。十几年来,在王玉苹的率领下,硬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誓叫荒山披绿装的决心,战天斗地、开荒山、种树木、建庄园、发展养殖业和林下经济,使5140亩荒山变成“摇钱树”、“花果山”。截止目前,共栽种桃、杏、柿子等名优果树和经济林110余万棵。这些林果由于品种不同或早熟或晚熟,避开了水果集中上市的时间,四季不断,常年都有。从国外引进的日本丰雪桃、美国凯特杏等优质水果非常畅销,尤其是日本丰雪桃,生长周期长,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果糖系世界之最,既口感好,营养价值又高,倍受顾客青睐。庄园在科学管理方面完全执行绿色食品的标准,采用无公害操作方法,提高果品质量。在技术指导上,与河南农大的教授专家攀上了“亲戚”,这些专家每月来庄园指导两次,从果树修剪到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程序都严格执行。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硕果。经过多方努力,短短三年,林丰庄园迎来了枝繁叶茂、鲜花烂漫、硕果累累的喜人景象。其中,丰雪桃被深圳干鲜果公司看中,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仅2003年一次就销售5万斤。订单农业让王玉萍看到了发展果树种植的希望。2003年在已开发3400亩的基础上,又新开发了1700亩,9.8万株名优特品种果树在庄园安家落户。至此,林丰庄园的开发流域面积已达5140余亩。花香蝶自来,好景人如潮。石峡沟的美景醉了蓝天白云,来林丰庄园观光旅游、观摩学习的达59000余人次。此时,建立观光旅游的雏形已在王玉苹的脑海中成熟。她利用现有的水库建起了垂钓园,建起了宾馆和餐厅,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经过18年的打造,现在的林丰庄园已经是AAA旅游景点了,真正实现了“山、水、田、林、路、园”的完美结合。

       从一个农家女成长为巾帼致富带头人,有创业的艰辛,也有成功的的喜悦,更有带领家乡妇女群众共同致富的自豪。

       经苦心经营,精心种植,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示范基地、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区,种植桃树、梨树、杏树、枣树、木瓜等各种果树林木达10万棵。

       我们在庄园内一个山坡上看到,数十名工人正在打理刚刚种下的木瓜、枸杞等苗木。王玉苹说,这片山坡上扩大种植了1000多棵樱花,1000多棵木瓜,都是从山东引进的。正在劳作的工人均来自石峡沟村及附近山村,其中一些是村里的贫困户。农忙时节,他们还要临时雇佣一二百个村民帮忙。庄园每年仅支付工人工资一项,就需要一百多万元。

       石峡沟村贫困户张老科年近六旬,是个单身汉,在林丰庄园打工多年,吃住在庄园,每月工资1600多元,他表示对此生活状态很满意。

       王玉苹创建的林丰庄园位于鲁山县董周乡石峡沟村。经过十八年的艰苦努力,王玉萍让这个贫穷荒凉,一眼望不到边的片麻岩丘陵,乱石成堆,荆棘满山的5140亩的荒山野岭,变成了绚丽的色彩,漫山叠翠、四季披绿、花香鸟语、硕果满山的花果山。

       王玉萍致富后不忘乡亲,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成长为巾帼致富带头人。林丰庄园的带贫类型有基地务工和土地流转两种形式,土地流转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庄园为40多名职工解决了就业岗位,种植的丰雪桃需要人工套袋,果实成熟时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季节工需100多人来庄园务工,贫困户优先待遇(季节工按天发放工资,工资在80到100元不等),使本村和附近村的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不出远门就有活干、有钱挣。

       近年来,先后为周边一百多户贫困林果种植户无偿或低价提供了价值数十万元的优质种苗,为了解决农民缺乏技术的困难,创办的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无偿对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现场操作展示,使他们尽早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庄园常年雇工48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1人,常年固定务工贫困户11户,对这些常年工作的贫困户帮扶内容精准明确,充分培养企业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内容,实现贫困户增收,这些贫困户的月工资大多数都在1800-3000元之间。我园餐厅、酒店、职工伙房、菜园管理、农作物采收等工作岗位给当地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就业职位。

       石峡沟村一户贫困户,因不识字和没技术,没法外出务工,现在我园职工伙房当大厨,月工资拿到2000元,保证了家庭的正常开支,对此她表示很满意。还有杨树沟村一户贫困户,家有年迈多病父母和上学的孩子,没法外出务工,老公在家靠打零工维持生活,现在我园餐厅上班,月工资拿到2300元,真正让她们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年终对于这些贫困户公司还有额外补贴(提供米、面、油、肉)让她们回家过年,不光有附近村的贫困户,还有下汤、瓦屋、宝丰等地贫困户在这务工。近两年,林丰庄园投入旅游扶贫帮扶资金合计528600元,其中,发放固定和临时性用工工资20.3万元,采购贫困户农产品11600元,帮扶贫困户基础设施投入29.8万元。庄园在扶贫方式上更注重激发基地务工贫困户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定期在会议室开展播放2个小时的公益片,针对脱贫户的事迹宣传报道,庄园不仅帮他们富口袋,还帮他们富脑袋,其主要目的是增强他们对帮扶项目的拥有感、效益的获得感,让他们接受新理念,转变发展观念,不断积累和提高自身发展能力。针对教育宣传,庄园获得了很好的成效,贫困户有原来的不积极变得积极,有懒散变得主动,对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他们都表示说:“要在此好好学技术,并且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摘帽!”。按每月工资1800元工资计算,每户年增收21600元,可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目标。林丰庄园下一步发展规划:庄园已经筹措资金40万元扩大花树种植绿化面积30余亩,成立花海园区,同时着手下一步医疗养老配套工程项目,把康养纳入重点项目实施范围,吸纳更多的当地周围贫困户到庄园就业务工.

       王玉苹是个热心公益,乐于奉献的人,她传承了父母的忠厚、善良。个人的苦难经历,也培养了她关注众生的美德。她还捐资兴办教育、修路造桥、治水打井、救助失学儿童返校读书等被乡邻广泛赞誉。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经常伸出援助之手进行帮助,解燃眉之急。石硖沟村居民孙志海病故后留下十岁的儿子孙礼昌.无人照顾王玉苹就主动担负起照料其生活学习的责任,亲自把他送到学校并担负其全部生活费用。王玉苹说:“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他多有钱,而是他有钱的同时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脚踏实地地铸辉煌,丹心一片为奉献。王玉苹致富不忘乡邻,奉献社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6年荣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女能手;2008年荣获河南省双学双比标兵“十大绿化女状元”;2005年平顶山市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8年授予平顶山市“十佳巧媳妇”称号;2017年县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2017年鲁山县授予“巾帼脱贫帮带典型”等荣誉称号。她连续多年当选为县、市人大代表,林丰庄园有限公司被授予“国家级观光农业示范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国家级标准化无公害示范基地”“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称号。王玉苹和她的林丰庄园创造的社会效益,改变了穷乡僻壤的荒凉面貌,助推了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方百姓的脱贫致富,鼓舞了女性创业的坚强干劲,实现了一代人的创业梦想,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她毅然地走在前方。

       吴变房,鲁山县张店乡张店村张北组。吴变房的丈夫崔春定于2013年6月份因肝癌去世。长子崔浩浩在郑州跑美团外卖,年龄23岁,次子崔帅行在鲁山第八中学就读7年级,年龄:11岁,三子崔帅印在鲁山第八中学就读6年级。

       我们采访吴变房时,她说:我在工地搬砖,干着男劳力的活。真累!两个小孩子又不听话,我有时候回家早了,他们放学没回来,我就站在村口等他们,有一次,我回家晚了,找遍全村也没有找到孩子,就连村边的机井、水塘也找了个遍。半夜才见到孩子,我们母子仨抱头痛哭,我说,孩子啊!你们要是有个长短,我可咋向你们死去的爹爹交代啊!把孩子哄睡后,我拿出了他们爹爹的照片,又哭又骂,你这死鬼,你死了,天塌了!你活着还能挣钱养娃。吴变房宁愿得肝癌去世的是她,也不想让自己的丈夫去世,会赚钱的人去世,家里面的顶梁柱断了,天踏了家里面的经济来源没有了,而且给丈夫治病的时候把家里面的积蓄全部花光了,最后还欠别人13万元的外债,留给她的三个孩子需要自己一个人去照顾,而且自己的老母亲瘫痪床上已经6年了,也需要自己去照顾,全家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吴变房身上了,长子崔浩浩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选择离开学校去郑州打工,吴变房哭干了眼泪,平时在家照顾两个孩子的同时就去张店村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搬砖,来赚取生活费,在工地上一天下来累得抬不起胳膊,手上磨出来厚厚的老茧,脸上皮肤晒的黑幽幽的,平时还有人挖苦嘲讽,面对这种委屈,吴变房跑回家从柜子里面拿出丈夫的遗像边流泪边说丈夫去世这几年自己遇到的心酸,哭过之后把丈夫的遗像包好继续回工地上干活。

       吴变房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丈夫去世后的几年时间里,她辛勤劳动,省吃俭用,偿还着丈夫生前欠下的13万元债款,即使累倒在病床上,她仍不忘教育子女继续还债。

       吴变房的丈夫因患胃癌去世,丈夫欠下的13万元债务全部压在了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肩上。根据欠款和还款情况,吴变房特意将所有债务罗列在一张单子上,借谁的钱、借了多少、还了多少、还剩多少,都在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上详细列出来。她平日里省吃俭用,只要手头有点钱,就赶紧还债。

       靠着勤劳的双手,吴变房还上了丈夫欠下的大部分欠款。可是多年的积劳成疾,吴变房终于累倒了。我和郑州来的爱心人士赵好营到鲁山县人民医院去看她,赵好营当即给她掏了1000元,还送上了慰问品,我也给她掏了200元。吴变房说,现在自己也不能劳动了,坐一会儿腰就酸困,但她还有儿子,大账还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小账也不能说不还,自己还不了的,要让儿子还。吴变房说:“受苦受累我不怕,自家的地不够种我还要承包别人家的地来种,我就想用行动把这些债款全部还上,同时,也要用行动表明一种态度,做人是要讲诚信的。”

       因家境窘迫,吴变房早早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结婚后,身边多了个疼她、爱她的丈夫。那时,丈夫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她专心在家里操持家务。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却也是有滋有味。可谁曾想,一向身体健康的母亲突患恶疾卧床长达数年之久。期间,她既要下地种田、又要伺候母亲、还要照顾孩子。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现实给吴变房当头一棒——2013年6月,丈夫因患胃癌去世,债务全部压在了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身上。

       在那段时间里,要债的人几乎踏破了吴变房的家门,她诚恳地向丈夫生前的这些亲朋好友解释,她一定会想办法偿还债务。

       村里人知道后,都劝她说:“你们孤儿寡母以后的日子都不好过,还还什么账?”“有的人连欠条都没有,光凭嘴上说你丈夫欠下了钱,可信吗?”

       每当听到这些,吴变房都会说:“我爱人是个诚实守信的人,生前就没骗过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肯借钱给他,甚至连借条都没写。我不能将他一辈子树起来的信誉毁在我手里。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他欠下的债还清!”根据欠款和还款情况,吴变房特意将所有债务罗列在一张单子上,借谁的钱、借了多少、还了多少、还剩多少,都在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上详细列出来。她平日里省吃俭用,只要手头有点钱,就赶紧还债。对于当初没有借条的债主,吴变房还专门补写了借条,以消除当时债主们的顾虑。“人家凭良心要钱,我凭良心还钱,有条据的我承揽,没有条据的我也承揽。我爱人在世时最注重信誉,借钱欠账也全凭口头信义,我不能毁了这份信誉。”吴变房说。

       慢慢地,吴变房的诚信口碑立了起来,大家知道她一有钱马上会主动联系债主还钱,所以上门追债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些债主碰见吴变房,还会主动告诉她:“你们孤儿寡母的也挺不容易,我的钱也不急用,没事,等你把其他人的钱都还了,有钱了再还给我也行。”靠着勤劳的双手,吴变房还了丈夫欠下的10万元欠款。可是多年的积劳成疾,吴变房终于累倒了,2018年12月,吴变房住进了医院。

       得知吴变房病倒,一些债主从心里也感到自责,一位姓赵的债主说:“我以前要账时,她从不推诿,多多少少总会还点。现在听说她也病倒了,我甚至都感觉是不是我们要账的人给她压力造成的。她是个争气的女人,这么多年也真不容易。我们当时还怕她赖账不还,现在想起来,觉得我们太小气了。”“我这么厉害的人,常能战胜困难,没想到被病给打倒了。”可以想象,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吴变房对着“账单”翻看了多少回、惆怅了多少回、哭了多少回。但,她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直至自己被病魔打倒。

       “我现在不能劳动了,坐一会儿腰就酸困,但我还有儿子,大账还的差不多了,剩下的小账也不能说不还,我还不了,要让儿子还。”如今,她依然惦记着自己的债务,她常对自己的儿子说:“你们一定要记住妈妈的话,咱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家里的欠账还清了。”

       病魔击垮了吴变房的身体,她再也不能像往常一样劳作于田间地头,但她“以诚立世、以信博人”的精神却感染着社会上更多的人。

       吴变房干不动重活了,就在家里为一家企业绣花,我们再次见到吴变房时,她正沉浸在绣花艺术的海洋中。在她灵巧的双手下,五颜六色的丝线、白色的确良布,加上些简单的图案,在手中花针的勾织下,慢慢的就变成了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飞鸟鱼虫。一张精巧的刺绣作品很快就呈现在笔者的眼前。

       在她的家里,到处都是吴变房创作完成和正在创作的作品,墙上挂着的刺绣图和剪纸图,人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线条优美、流畅,纹络清晰、细腻。笔者看到墙角有一叠厚厚的镜框,里面镶着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刺绣作品。大美之色,大美之态,大美乐观的心态。而,这样的美,让我惊讶地发现了这些来自劳动中的美感,从心底绽放,从刺绣中盛开,像极了牡丹的典雅、大方。盛开在歌舞升平的和平年代,渲染了一份唯美的色彩。这些刺绣,就这么凭着吴变房勤劳的双手,借着吴变房聪慧的头脑,仰仗着吴变房埋头苦干的劲头,华丽转身,摇身一变,丑小鸭成了白天鹅,便走进了时代的前沿,锦绣着我们新时代的锦上添花。

       那些柔美而典雅的花朵从画布走了下来,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望着那线条流畅的淑女图,使人仿佛看到了体态丰美、飘然下凡的九天仙女;仿佛到了香烟飘渺的月宫仙界:那吹鼓弹唱的月宫嫦娥,那晨间带露的荷花、牡丹、那袒胸露肚、笑眼眯起的弥勒佛,犄角相搏的斗牛,引颈长嘶的骏马,……俱都神态逼真,栩栩如生。那些海水游鱼纹,真似大海咆哮,滚滚波涛,群鱼欢跳;也有的似静水投石,形成了一圈又一圈的碧波涟漪,中心为一花朵,还真有一番“落花流水”的诗情画意呢!

       在绣花房间,吴变房向我们表演了她的绣花绝技:一块绣布,顷刻间便在吴变房的拇指上化作了飞禽、走兽、山水、花鸟。吴变房绣老虎,似乎可以摸到肉中的骨骼。吴变房绣凤凰,拇指一揿一捺,清晰的指纹便成了纤细柔软的羽毛;吴变房绣龙,绣花针一点,俩眼珠就神活了起来,令人拍案叫绝。吴变房手法娴熟,精于构思,用灵巧的艺术家的双手,一一再现大自然的风韵:婀娜多姿的缠枝牡丹,秀丽潇洒的兰草,晨间带露的芙蓉,云中出没的鱼龙。那线条,柔的似风摆柳腰,水起波纹;刚的胜过铁划银勾,断崖裂岸,在绣布上翻出了层出不穷的新意。你看,那晶莹的汗珠就像浓稠的水彩,那一块块画布,汗珠从吴变房的脸上淌下,在“画面”上浸润、缓缓地散开,凝结成悠悠的碧水,翠绿的荷叶和娇娜的牡丹,吴变房的形态也化在了花朵中,吴变房美丽的灵魂也在花朵中溶化。

       啊!吴变房正用感情的丝和彩色的线,绣着祖国的春天、生活的甜蜜,绘着她胸中绚丽的奇葩!

       2018年10月,鲁山县委宣传部扶贫办主任叶全花积极响应扶贫工作号召,主动申请到鲁阳街道五里社区任驻村工作队队长。


       倾注真情以心换心

       五里社区有居民457户、1992人,属非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贫困人口61人。

       “百姓利益无小事,要竭尽全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办实事。”叶全花说,驻村伊始,她就有了这样的信念。

       五里社区一位程姓女居民因女儿患重病导致贫困,叶全花初次到她家走访时,她女儿刚做完手术。由于欠了很多外债,程某心情低落,也不愿与叶全花多交流,只是出于应付地说着话。为了能真正走进这个家庭,叶全花多次到她家走访,和她拉家常,了解其女儿的情况,给她讲解大病救助政策等,并想方设法联系爱心人士为她捐钱、捐物。目前,程某女儿的身体逐渐恢复,药物也停用了。程某的心也渐渐解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现在她也会主动和叶全花联系,除了沟通女儿的情况外,还询问党的惠农政策、致富门路等。叶全花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建议她种植梨树。目前,她种的3亩梨树已栽好。见到叶全花时还曾拉着手说:“谢谢你,叶姐,是你让我鼓起迈向幸福生活的勇气。”

       “要当好一名工作队队长,必须用真心、真情对待群众,像关心自己的家人一样关心群众,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做细、做实、做好。”叶金花说。


       扑下身子扎实苦干

       为尽快与群众熟悉,叶全花积极参加社区党员会议和居民代表会议,串门走访拉家常,到田间地头与村民聊种植、谈养殖,随手做好记录,全面、真实地掌握村情村况,了解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最企盼解决的问题,结合现有的扶贫、惠农政策,寻找解决办法。驻村以来,26户贫困户她已遍访5遍之多。

       为做好贫困户慰问工作,叶全花积极协调资金,先是为每户贫困户发放资金200元,共计5200元;春节前又为每户贫困户送去了面粉、被子、电灯、雨伞,协调县书协的书法家到五里社区为群众义写对联。

       为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叶全花协调多方,更新了社区的95盏路灯,并投入1万余元进行村容村貌整治,使社区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群众看在眼里,也开始对叶全花刮目相看了。有人对她说:“一开始想着你一个女娃能干啥,结果你还真行。”


       扶贫扶智根治贫穷

       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要让五里社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彻底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为此,叶全花支持该社区“两委”组织开展了“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宣传活动,通过政策宣讲和解读,促使贫困户心热起来、手动起来,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

       叶全花到贫困户李国民家里走访时,发现其儿子李卫东在家歇业。她和社区“两委”成员商量后,为李卫东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担任扶贫协管员。在工作中,由于参与了扶贫政策的宣传,李卫东的思想得到了很大改变,开始主动寻找工作。扶贫工作忙时,他在社区里忙活,其他时间就去县城务工,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

       “半年来,我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接受了锻炼教育。我将继续带领大家走上致富小康路,把五里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这是我人生永远难忘的记忆。”叶全花说。

       李艳燕,女,汉族,生于1976年2月,中共党员,本科文化,2006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瓦屋镇计生办、民政所、便民服务中心工作,2016年7月任镇扶贫办主任。在全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中因工作突出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在计生办工作期间因工作突出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自担任扶贫办主任以来,带领扶贫办工作人员和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座谈贫困户,访贫问苦,真抓实干,认真履职尽责,出色完成扶贫任务,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李艳燕同志思想上能够与时俱进。她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以过硬的作风强化落实,结合实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上精益求精。作为镇扶贫办主任,在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不论是业务方面还是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等不靠,积极工作,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投身工作。一年365天中,她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不管身体状况、亲属态度,总是按时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从不拖后腿。在她的世界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白天时间不够用,就利用晚上时间加班加点,“白加黑”、“5+2”已经成为她工作的常态。作风上清正廉洁,处处体现一名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和清正品质。

       抓住关键,为瓦屋镇脱贫攻坚尽心尽力。脱贫攻坚必须有产业作支撑,才能保证贫困户有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和收入来源。目前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考虑产业项目单一,多次与村干部、贫困户交流,鼓励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落实好到户增收项目补贴资金及产业奖补资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安装户用分布式光伏。截至目前,全镇发展种植业159户,落实奖补资金3.09万元;发展养殖业357户,落实奖补资金26.0225万元;外出务工679人,落实交通费补贴16.95万元。完成161户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安装工作,目前已实现并网发电161户,已发放补贴资金128.8万元,预计每户受益3000元以上。

       争取项目资金,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贫困村顺利退出打好基础。2017年县里安排项目资金500多万元,在2017年的“百日会战”期间,为了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完成县里目标任务。李艳燕同志带领扶贫办副主任与监理公司工作人员每天盯住工程质量,晚上加班加点完善拨款手续,受到县办李跃莉主任的一致肯定,最终完成项目的竣工验收及资金的拨付工作,在全县排名第一名的好成绩。

       做好扶贫工作,档卡资料是基础。李艳燕同志经常给各村扶贫管理员、驻村第一书记做好培训工作,然后带领扶贫办工作人员入村做好指导及督查验收,经常做到夜里加班填写,并做出一个标杆村档卡,各村参照标准认真规范整理。

       不辞辛劳,勇挑重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出色完成分包大潺寺村的各项工作。在2018年的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严格按照选举法规定,紧盯程序步骤,决不允许出现违规操作,圆满完成两委的换届选举工作,最终选举出年轻有为的村两委班子。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专门召开村两委会商议研究,选准产业,联系爱心企业,注册平顶山山珍花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50万元大力发展黄花菜项目种植150亩,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而且也给村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作为帮扶人,首先想到的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如何与贫困户成为亲人,提高满意度。大潺寺村石磙凭组马延昭,现年37岁,家中5口人,因缺少技术,三个孩子还小,只能在家打零工。首先想到的是安排公益岗位,鼓励学习驾驶技术,落实雨露计划资金补贴。大潺寺村石磙凭组王振海,现年74岁,因病、因残致贫,家中7口人,首先落实的是慢病的办理,住院享受健康扶贫六道保障线。王振海平时生活不方便,李艳燕同志专门到县残联帮助申请残疾人仗凳一个,拐杖一个,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然后介绍王其生外出苏州务工,月工资达3000多元,并落实奖补政策。庙上组李留安,现年75岁,家中6口人,次子李二孩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3年,不能外出务工,每年的医疗费达到2万多元,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仅靠儿媳妇张春佳外出务工,生活十分困难。家住土瓦结构危房3间,李艳燕同志主动想办法联系帮扶单位市交通局,争取资金3万元用于危房改造,目前项目正在施工中,预计11月底完成搬迁入住工作。

       为了早日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为了瓦屋镇的扶贫事业,她委屈了孩子,辛苦了丈夫。自任职以来,尤其去年脱贫攻坚“百日会战”工作中,家务事基本上全部交给了丈夫。扶贫办的工作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同志们都以苦为乐,团结进取,认真开展好各项工作任务。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二年多来,李艳燕同志由一名不懂扶贫工作成长为一位精通业务、了解政策的扶贫行家,在她的业务指导下,瓦屋镇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县扶贫办、镇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认可。然而,面对这些成绩,李艳燕同志却谦虚的说:这些成绩是大家共同取得的,是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力支持的结果,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扶贫工作的任务还很艰巨,要实现早日脱贫,还需要我们继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为瓦屋镇的脱贫攻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秋月闺女,家里大事小事,你可真是帮了俺不少忙,瞅瞅!今儿又来了,真是太辛苦了。”近日,鲁山县纪委办公室副主任燕秋月刚走到结对帮扶的背孜乡盐店村贫困户王建设家门口,王建设的母亲郭婷便迎了上来。

       鲁山县是我市唯一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今年以来,县纪委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在工作中锻炼培养干部、检验识别干部,积极引导干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争做脱贫攻坚的标杆。燕秋月便是该县纪委开展脱贫攻坚精准帮扶工作的一个优秀典型。

       据了解,县纪委对口帮扶的背孜乡盐店村地处该县西北部深山区,县纪委从书记到普通干部40人,全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帮扶贫困户76户。通过开展“攀穷亲、送爱心”“捐资助学”“捐资送医”等活动,充分发挥单位和个人的组织协调、资讯信息等优势,结合村情、户情,一户一策,实施帮扶。结对帮扶以来,该县纪委协调专项资金116万元,为该村修建拦河坝,发展自流灌溉,使200亩“望天收”变成了水浇地;修建的3个水塘、2个水窖解决了枯水季节农田、林果的浇灌及人畜饮水问题;完成了盐店至长河、东岭至九龙湾、黄龙庙等3条总长5公里的道路硬化,修建的沟口组至黄龙庙组河桥解决了3个村民组群众的过河难题。

       “以前下雨天是‘水泥路’,好天是‘洋灰路’,看看现在,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康庄大道,县纪委给我们修的路真是太好了,俺村都管这路叫民心路!”村民张元说。

       村民孙狗旺上肢先天残疾,家有老人和孩子,是典型的贫困户。县纪委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苏广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联系,争取1万元的扶贫资金,为他购买仔猪,及时给予技术指导。孙狗旺销售成品猪后,又购买了两头牛,如今干劲十足。

       为让更多像孙狗旺一样的群众享受到种养脱贫成果,县纪委致力于实施技术扶贫,从该县畜牧局邀请四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到盐店村开展技术培训,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服务,协调专项扶持资金,帮助62户贫困户发展养牛、养羊等畜牧养殖,实施精准脱贫。

       “目前,县纪委已实行到户增收项目45户,发放补助资金45户18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驻村帮扶、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帮扶措施,以锤炼执纪铁军的勇气,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鲁山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郝鸿亚说。

       在郭方向笔下,鲁山的巾帼英雄们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一心为民,把扶贫路当“长征路”,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她们是深受贫穷困扰的农户的领路人,用自己的所学带领他们摆脱了贫困,让生活有了奔头,她们更是正处在基层奋斗的万千工作者的领路人,用生命教会我们坚守初心和使命。

       凡人亦英雄,她们在平常的日子里,是父母的女儿,是忙碌的妈妈,是相守的妻子。她们表示“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所有默默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女性都是不让须眉的巾帼,都是俯首奉献的孺子牛。

       新时代的鲁山女性从来不是弱者,勇敢、独立、坚强都是她们的代名词,她们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变得更加强大。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她们从不后退,而是勇敢的迎上去,撑起半边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一个中国农民是怎样让“观音文化”走向全世界的?

下一篇来自观音故里的报告——平顶山市申报“中国观音文化之乡” 工作纪实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