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过西口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10-03
42813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路口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送你走

有几句知心的话

哥哥你记心头

 

走路你走大路

不要走小路

大路上的人儿稠

小路上有贼寇

 

       一首苍凉而忧伤的调子,从远古传来,穿过逶迤起伏的高原,穿过沟沟峁峁的黄土坡,和着黄河水的呜咽传唱了百年。

       一种淳朴的思念和牵挂用最原始的歌谣从毛眼眼的妹子口唇里唱了出来,那份痴情,那份期盼,那从心底发出的真真切切的无奈与失落扯的人的心生生的痛。

       每当听见这首歌,我仿佛就看见荒凉的古道旁,牵着毛驴的后生一步一回头的恋恋不舍,我仿佛就听见站在高山上瞭哥哥的妹妹,至死也要把哥哥随的心声。

       前些时候,我们在前往内蒙古途中,路过了一个叫西口的地方。

       其实,西口又叫”杀虎口“,西口之上矗立的长城是明朝为了抵制蒙古军入侵而建,当时唤作”杀胡口“,”胡“,喻为蒙古军。清朝年间,政府对蒙古实行了怀柔政策,故而改名”杀胡口“为”杀虎口“,一直,沿用至今。而这里也正是中华民族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长城关口,到了清朝,从康熙大帝再到乾隆,这杀胡口一直是他们征战葛尔丹,统一霸业的出口。

       杀虎口,属于边陲重地,位于山西省右玉县。说来,右玉在山西朔州算是一个很穷的县,自我记事起,这里就与贫困为伍,在我的心里它一直那么不起眼。要不是走进西口,要不是亲眼见证了西口原来一直就安睡在它的怀抱,我怎么也不能相信那么一个平常的地方竟蕴育着如此让我震憾的文化

       这西口,不仅曾经走出过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人,是当年昭君出塞后回望家乡之地,这里,也溅起过无数铁蹄嘶鸣,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是晋商的孕育地之一。当年康熙征战出关,就有人瞅准了这个商机,将这里设置成了运送粮草的大本营,当时名极一时的乔贵发的“广盛会”就在此地,乔贵发就是山西名商乔致庸的爷爷。谁能想像到,现在这寂静的西口曾承载着内蒙与山西经济往来互通的使命,这里也曾日进斗银,人声鼎沸。想那时,驼铃声声,万千驼队行走在这茫茫的茶马古道上,演绎着多少动人而激扬的故事,它们也曾在中化文明的史册上落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可以说,在中国的关隘文化上,没有哪一个长城关口像西口一样兼顾着军事和商贸双重的历史地位。

   进入西口的路上,就有一处圈地,标注:康熙大营。周围长满了沙棘树,那些蒙古包就掩映在绿树丛里,却怎么也隐藏不了它的雄浑,我仿佛看到了头戴盔甲的一代天子雄赳赳、气昂昂地指挥着千军万马,还有那烽火狼烟。虽然那蒙古包不见得就是当年清王朝留下的,可至少这片土地上还遗留着金戈铁马的豪迈,隐约还能听到尘烟四起的叫喊与撕杀。

   而今,马蹄声远,历史却永恒在这方土地上,随手拈起一寸黄土,便是扯向天际的豪壮。

   抬头,看看西口,再看看周围低矮的平房,几家并不显眼的店铺掩映在路边的松树之下,这里,没有多少突出的景致,可以用普通来形容。可就是这普通的一片土地,却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或许,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着一道耐人寻味的故事,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我们忽略了。

   就像我自己的村庄,过去那些年,我一直不曾用心打量过它的样子,一个穷山村,一些歪脖树,几亩上不了水的旱地,再加上一个并不显赫而低矮的小土山。它一直那么安静,也那么平静地在岁月里伫立着,可谁又能知道它的生命里曾经跳动过怎样的兵荒马乱,又激荡过如何的风雨飘摇。它并不起眼的外表下,隐藏着多少的耐人寻味,谁又能知道?至少我的爷爷曾经在零零星星记忆里,断断续续描摹过它的深远。“走西口是从山西河曲、晋中经由杀虎口北上到今天包头、河套、鄂尔多斯等广大地区,走西口只是一个统称,是清朝光绪年间,山西人为了躲避自然灾害,出关谋生的一个路径。西口指的是明朝的长城要塞,也被称为杀虎口,是西北商道重要交通枢纽。西口是明朝的长城要塞,位于山西朔州右玉县,也叫杀胡口,这个名字就非常形象,长城内外两族人民的关系可见有多紧张,到清朝才改名叫杀虎口,说明关系缓和了嘛。

       西口从此成为了西北商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走出西口,商人们就可以与蒙古、甚至俄罗斯人做商议,简直是打开了新天地,但是,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农耕民族,中国人浓浓的乡愁,是骨子里的,不可割舍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才是最好的生活,谁愿意背井离乡,做个居无定所的游子呢?实际上,明朝与蒙古通商贸易后,除了西口杀虎口以外,还有一处很重要的通商口岸,位于河北张家口,也称东口。自从口岸开放,明朝中期到民国初期,将近400年时间,无数山西、陕西、河北几省人民背井离乡,通过东、西两口抵达蒙古的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鄂尔多斯等北方城市,其实就是为了谋求一条生路,无意中也就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大规模的走西口事件发生在清光绪年间,也许是帝国走向衰落,就连老天爷都不作美,光绪年间山西等地连年大旱,出现了“丁戊奇荒”——堪称史上最大的旱灾,其中又以晋北地区干旱最为严重,部分地区连续几年滴雨未下,看过《西游记》凤仙郡一集都知道,几年不下雨人民是个怎样的生活状态。

       闯关东是去东北、下南洋是去东南亚,走西口是去哪里呢?

       明朝时期,中原还没有完全消除北方势力的威胁,成祖皇帝在边关设九镇,防御外敌,合称九边重镇,到明朝中后期,双方关系有所缓和,也确实需要通商往来,于是,在张居正等人的主持筹划下,明王朝与蒙古俺答汗签订了“隆庆和议”,其中就有通商互市一条,随着政策的开放,汉人和蒙古人越来越多地聚集到边境做生意,于是乎,这些被开放通商的地方,就被称作“口”。

       自然灾害,是走西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可能走西口的人民自己也没有想到,最初只是为了逃避天灾人祸,求条活命而已,他们竟然通过经商创造了历史,诞生了无数富豪,走西口的主体是山西人,山西简称晋,大批大批的晋商,由此发家,我们熟悉的乔家、曹家等,就是通过走西口富起来的晋商,他们留下的乔家大院、曹家三多堂,也成为了丰富的建筑遗产。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奋斗的创业史。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追怀刘茵老师

下一篇湛河源荷韵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