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首页 > 文库 >详情

郭进拴|我读刘庆邦《到处有道》《我就是我母亲》有感

作者:郭进拴     来源:会员中心     时间:2023-09-04
42325

      刘庆邦,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黑白男女》《家长》《女工绘》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

      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和《哑炮》分别获第二、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到城里去》获第四届北京市政府奖。长篇小说中,《遍地月光》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红煤》获第五届北京市政府奖,《黑白男女》获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家长》获第二届南丁文学奖。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等国文字,出版有六部外文作品集。


      《到处有道》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了著名作家刘庆邦近年来创作的50余篇精彩散文。全书共分在国内、在国外、在心里三辑。这些文章有对各地风物的介绍,有对旖旎山水的描摹,有对时代脉搏的捕捉,也有对童年趣事和文友情谊的点滴追忆。在国内,在国外,在心里。作者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土地,也用心灵谱写生命的赞歌,“到处”是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道”是这每一个角落里不可言说又不言自明的情感与参悟。即使彷徨迷茫,依然坚信到处有道,去探索、去寻找。

      读完刘庆邦的《到处有道》,能明显觉察到,身为小说家的他,和作为散文家的他,还是有不小区别的。读过刘庆邦不少小说,尤爱他的中篇《神木》。这两年他长篇新作不断,分别有《女工绘》(2020年)、《堂叔堂》(2021年)面世,创作精力旺盛,创作成果斐然。刘庆邦的小说作品,有着专属于他自己的腔调,他的小说时常通体散发着煤块般的朴素之光,有着苦难的基调,但也有着乐观主义的明亮。读多了他的小说,再进入他的散文世界,于是便有了同老朋友对谈般的亲切,在《到处有道》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爱喝酒、爱旅行、爱谈天,同时又低调、内敛的老头儿。

      作为一位名声响亮的小说家,同时在北京作家圈中年龄偏长的老大哥,刘庆邦是深受同时代作家敬重的人,但他与莫言、刘震云、刘心武、刘恒等圈内人交往的时候,始终保持着谦虚,愿意为朋友的成绩献上掌声,也会在大伙儿高谈阔论的时候保持倾听,在《北京“三刘”的由来》中,刘庆邦写道,“我虽说开始写作比他们早,但不如他们出道早;我虽说年龄比他们大,才气和名气却不如他们大”,这样的谦辞,一点儿看不出客套的痕迹,尽显真诚。很好玩的是,同样在这一篇文章里,刘庆邦写到自己曾供职单位的领导,把“三刘”听成了“三流”,在向别人介绍的时候说,“刘庆邦在北京虽然算不上一流作家,说三流作家还是可以的”,对此刘庆邦点头称是,因为他“宁可自己尴尬,也不能让别人尴尬”。

  在小说家看来,写散文就要与写小说“背道而驰”,绝不虚构,而为了保证散文的可读性,就只能像挖煤、掘井那样,在自己的心灵基石上不停地向下钻探,直到钻得疼得叫出声来。刘庆邦在《到处有道》这本书里,有不少这样的文字,比如《心重》这一篇,他以直白的语言说出,“我的小弟弟身有残疾,他活着时,我不喜欢他,不愿带他玩”,这样的写作,是让人心惊肉跳的,但紧接下来的文字,又让人唏嘘不已,“小弟弟病死时,我却哭得浑身抽搐,手脚冰凉,昏厥过去”,一位作家,可以这样讲述内心伤痕,堪称百分百对读者“掏心窝子”了。

  对应书名,刘庆邦以散文的形式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写给读者看,想要阐述什么样的“道”呢?是坦率倾诉后的释然,是传授一名农村娃进入首都成为作家的人生经验与生命体悟?是到处走、到处看阅尽景色之后告诉读者世界的真相?……《到处有道》有这些,但又不尽然是这些,今年71岁的刘庆邦,把这本书当成了一杯酒,这杯酒的百般滋味,他分享了出来,希望“饮酒者”,能借此酒杯,浇灭内心一二块垒,得到“到处有道理”“到处有道路”“到处有道义”的精神收获。 
      在《女工绘》中,她们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走进煤矿的工人阶级队伍,当上了矿场女工。青春的光华到哪里都会闪亮,她们的到来,使古老沉寂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发,春风荡漾。青春总是伴随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顽强的,一如向上的生命不可遏止。

      女主人公华春堂正值韶华便突然香消玉殒,该形象所显现的不屈不挠、勤谨务实又不乏温情和生存智慧的人性光华令人动容。小说以华春堂找对象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连缀起多位矿场女工的不同命运,写她们蓬勃的青春,写她们不灭的爱情与奋斗。

      作品文字老练、稳健、平和而不失诗意,以平实的笔触、可感的细节,准确绘制了煤矿女工命运多舛的多面形象,以对小人物的书写折射时代特色;作品对故事情节的处理、人物内心和性格的刻画、情绪与节奏的控制都非常稳健、老练,显示出不俗的气度。作为与书中主要人物的同代人,作者在小说中写出了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与生命的感悟,朴素的现实主义题材之下,是其对蓬勃的生命力、人性之美善与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

      煤矿是刘庆邦的文学富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小说”这口矿井中持之以恒地开掘,越开越远,越掘越深。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这种丰富的积累为他提供了从容创作本书的底气。黑色煤炭所蕴含的光明、舒缓文字所深藏的能量在其作品中彼此交融,浑然天成。“据说煤埋藏得越深,杂质就越少,煤质就越纯粹,发热量和光明度就越高。我希望我的这部小说也是这样。”刘庆邦在本书后记中如是说。在文学圈流传有两句话:“在陕北提路遥,有人管你饭吃;到煤矿提刘庆邦,有人管你酒喝。”跟路遥的文学路数相似,刘庆邦也是常年本着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贴着地面”书写,热衷关注底层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生于1951年的刘庆邦,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庆邦的文学视野多关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农民工、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煤矿尤其是刘庆邦文学世界的重要领地。半个世纪以来,他在“煤矿小说”这口矿井中持之以恒地开掘,越开越远,越掘越深。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素材,写出了很多优秀的煤矿题材作品,被称为“矿工题材”小说创作第一人。其短篇小说《鞋》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2020年8月,刘庆邦又一部以煤矿工人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女工绘》,由作家出版社近期推出。这也是刘庆邦目前唯一一部书写矿场女工故事的长篇小说。《女工绘》中,一群女子结束了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走进煤矿的工人阶级队伍,当上了矿场女工。青春的光华到哪里都会闪亮,她们的到来,使古老沉寂的矿山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发,春风荡漾。青春总是伴随着爱情,她们的爱情是顽强的,一如向上的生命不可遏止。

      小说以主人公华春堂找对象的曲折过程为主要线索,连缀起多位矿场女工的不同命运,写她们蓬勃的青春,写她们不灭的爱情。刘庆邦与书中主要人物的同代人,作者在小说中写出了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与生命的感悟,朴素的现实主义题材之下,是其对蓬勃的生命力、人性之美善与美好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女工绘》共二十一章,像由二十一个精悍的短篇巧妙连缀而成,可从中读到煤炭的哲学、麦浪的诗意,世俗的烟火气、凡人的众生相,静水深流般的文字里有不时跃动的幽默、平实可感的人生智慧,也有力透纸背的慨叹、叩问与沉思……勾勒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矿场工人尤其是女工的群像图,唤起了一代人对青春的记忆,对命运的慨叹,以及对人生奋斗、时代变迁的警醒与沉思。

      在《女工绘》的后记《我写她们,因为爱她们》中,刘庆邦透露,书中所写到的女工原型,跟自己几乎都有交往,有些交往还相当意味深长。每一位女工都展现着蓬勃的青春之美、生命之美,都是可爱的,值得人去爱。因为爱的不灭,自己将她们写进书中,以文字的形式使她们永远以青春的姿态存在,希望本书能够唤起人们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对命运、青春、爱情等人类永恒话题的关注与思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女工绘》是一部爱的产物。”

      我和刘庆邦先生相识于1986年4月河南日报社与临汝县文联联合举办的汝河笔会上,我当时是会议的组织者和工作人员,他是新密矿务局的参会代表,我们在临汝县招待所相处半月有余,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后来,他调北京工作,我在鲁迅文学院读书期间还专门登门拜访过这位河南老乡。他的《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红煤》《遍地月光》《黑白男女》《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黄花绣》等作品我曾反复阅读,留下很深印象。

      2016年在郑州举办的河南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培训班上,他又应邀回来讲课,我们久别重逢,同桌共进午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最近,我有幸收到了刘庆邦先生亲笔签名的《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母亲患病住院治疗期间,和母亲重病辞世前最后的日子,我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
      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我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对我很是信任,在生病变成一个弱者后,甚至对我有些依赖,愿意让我始终守着她。少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对我有养育之恩。同时我还认为,母亲是我的老师。她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一生的老师,还是我一生最好的老师。在我受到的教育总量中,母亲对我的教育所占的分量最重。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首先信仰我母亲。有人说我们没有宗教,我说不,宗教是有的,我的宗教就是我母亲。
      母亲老了,生病了,我责无旁贷,当然应该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我意识到了,能够在母亲病床前尽孝心,这是我报答母亲最后的机会,我万万不可错过这个机会,以免将来后悔。每天在照顾母亲饮食起居、吃药打针之余,我都会记一点儿日记。记日记的初衷,是为了记录母亲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细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陪护母亲。母亲跟我聊天,会讲到一些过去的事情。我听了觉得挺有意思,也记了下来。
      给我讲故事的还有大姐、二姐和妹妹,她们所在的村庄不同,每个村庄都有不少故事。她们给我讲的都是眼下正发生的故事。目前的农村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变化即故事,变化使得新故事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作为一个写作者,记下她们所讲的故事时难免心存私心,把有些故事当成了写作素材。我以为这些素材以后或许用得上,或许可以写成小说。
      也就是说,在记日记的时候,我还没有想到直接把日记拿出来发表。我们都知道,日记有私秘性,也有随意性,天上地下,云里雾里,张三李四,家长里短,记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母亲走了,我就把日记放下了。
      十几年过去,偶尔有一天,我在整理存放手稿和日记本的柜子时,把记有陪护母亲日记的日记本看了看,不料一看就引起很多回忆,就感动不已,有些放不下。我想,我这些日记说不定可以发表。于是,我用稿纸把日记从日记本上抄录下来,一边抄录,一边作些文字上的整理。
      我陪护母亲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母亲发病住院治疗,第二阶段是母亲临终前最后的日子。在整理日记时,我把日记按不同阶段分为上部和下部。考虑到篇幅较长,我把上部和下部分别给了《十月》和《北京文学》。让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心存感激的是,这两家文学杂志都把日记作为重点作品予以发表。
      也许正是由于事先并没有想着发表,日记才写得自由,率真,无拘无束,并且跳跃,简洁,内容丰富。日记发表后,有评论认为“有明显的文本开拓”。“它既没有被日记规范,也没有被母亲养病局限。时间在当下与过去之间自由穿梭,空间在病房与家乡之间轻松转换。文本因此具备一种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还有朋友认为,这部作品是新时代的“世说新语”。这些评论我都视为对我的鼓励。
      是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来自母亲,母亲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是我们永久的无边无际的港湾。
      一个新的生命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母亲承受了怀孕的艰难,分娩的阵痛,只因她是母亲,无怨无悔。
这是作为母性最原始最伟大的人格体现。她们承担着繁衍后代的巨大重任,推动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一个母亲不但要承受生育的苦痛,还要担负养育后代的艰辛。我们每一个人,从科学家、名人到凡夫俗子,那一个不是在母爱深深下成长。我们的每一个起步,每一此奔跑,每一点进步都渗透着母亲的泪和血汗。
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逢,意恐迟迟归”,这都是母亲慈爱的写照。母亲的嘱托和牵挂伴随我们长夜苦读,伴随我们人生的漫漫征途。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创造了多少的业绩,在母亲的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能和母亲的博爱相提并论。
      母亲是山麓、是源泉,我们儿女则是从山麓的怀中流淌出的大江长河!
      母亲是深海,我们儿女则是雀跃在深海中的朵朵浪花! 母亲是大地,我们儿女则是赖以生存的小树和草芽!
母亲是高远深隧的天幕,我们儿女则是天幕呵护下的星星和五彩的霞! 母亲是不朽的太阳,给了我们所有温暖的阳光! 母亲是长鞭,教会我们识别是非丑恶!
      母亲是一切,是母亲给了我们一切!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因此,我们都应感恩母亲,感恩母爱。
      孔子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故事,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孔子对母亲颜氏的感激。孔子母亲颜氏,30岁出头就白了鬓发,为了孔子上学日夜操劳。尽管家境贫寒,孔母非常重视对孔子的教育。母亲颜氏教孔子识字,7岁时将他送到晏平仲的私塾学习,后来又将他送到外祖父颜襄那里,随外祖父学习多年。
      在母恩浩荡的关怀下,造就了一代圣人。孔子24岁时,母亲与世长辞。孔子十分伤感,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后,服丧三年,时时感念母恩,不胜悲哀。假如没有孔子母亲颜氏辛勤为儿子操劳,就不会有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就不会给我们后人留下这么丰厚的文化遗产。
      如果我们能有所成就,那是因为有深深的母爱相携,如果我们能平安幸福的生活,那就是母亲的期望。一个母亲为儿女付出所有,不图任何回报。
      也许,我们将来会在商场厮杀;也许,我们将来会在职场上拼搏;无论在那,母亲纤长的丝始终牵挂着我们。无论我们走了多远,永远也走不出母亲爱的心房,母爱的眼帘。
      我们的母亲,为我们操劳一生,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病痛缠身,有的身躯佝偻步履蹒跚。而我们平时都是一直在为自己的事情忙碌,老说没有时间,“三八”妇女节是属于妇女的节日,也是属于我们母亲的节日。
      作家刘庆邦一直以来凭借小说创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刘庆邦推出了自己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该书既是刘庆邦作为儿子陪护母亲走过最后岁月的记录,也是他作为作家对于生命与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2003年,刘庆邦的母亲张明兰因病去世,在此之前病重期间,刘庆邦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并坚持每天记日记,将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记录了下来。刘庆邦表示,日记本来是很有私密性的,起初没想过拿出来发表,但是在时隔几年之后,有一天他将这些日记翻出来看,直看得自己眼睛湿润,于是誊抄在稿纸上,整理出了四万多字的文稿。刘庆邦是河南籍作家,去年他在参加河南文艺出版社组织的河南籍在京作家聚会时,与编辑陈静谈起了手上正在整理的这部日记。陈静当即表达希望将日记出版,于是刘庆邦又将日记下半部分整理出四万字,最终成了这本《我就是我母亲——陪护母亲日记》。
      这本陪护日记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记录母亲每天的病情变化;二是在陪护中母亲经常和刘庆邦聊天,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刘庆邦觉得非常有意思,就记下来了。三是陪护期间刘庆邦的大姐、二姐、弟弟也常来病房,他们之间有许多交流,尤其是大姐、二姐住在农村,农村变化非常大,她们讲的故事也被刘庆邦记了下来。四是刘庆邦在这一期间对社会现象、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所以这本书不限于母亲的病情,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病情记录,而是通过母亲及姐妹的回忆与讲述,将中原大地一角的沧桑变迁、世道人心、风俗人情,在当下与过往的岁月中凸显,堪称一部当代的“世说新语”。
      刘庆邦曾在一篇创作谈中讲道:“母亲不仅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我一生的老师,还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老师……若有人问我信仰什么,我会说首先信仰我母亲。有人说我们没有宗教,我说不,宗教是有的,我的宗教就是我母亲。”他谈到孝文化时表示:“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之一。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我们中国孝文化这么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孝文化绝对不是过时的文化。”
      至于为什么选用“我就是我母亲”作为书名,刘庆邦透露:“书名在出版前曾起了好多个,后来我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就是我母亲’,朋友们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书名。为什么这么说呢?我长得很像我母亲,我不但继承了母亲的容貌,我也想继承她的精神,所以,我觉得,我就是我母亲。”
      这部日记体散文分为上下部,上部写母亲患病住院治疗的日子,下部写母亲病重辞世的最后日子;书后附录刘庆邦的《后事》,与非虚构的散文彼此呼应,构成完整一体,在阅读上形成互补。在母亲病重期间,作家本人一直陪伴守护在母亲身边,一百多个日夜,点点滴滴的记录,成就了这本不同寻常的日记。这是属于作家的一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与生命体验。
      该书以白描简约的手法,冷峻隐忍的笔调,写出了陪护母亲日子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不仅视角独特,思想敏锐,一如既往地保持了作家写作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在文本上有开拓与创新:时间在现实与过去之间闪回,空间在病房与乡村之间转换,讲述人时而出现,时而隐身,而作家的视角穿越其中,使得作家的写作具备了一种似乎无所不能的包容性,一种复杂多变的开放性。
      刘庆邦是从河南煤矿走出去的著名作家,他母亲是豫北农村一位平凡的母亲。当得知辛苦操劳一生的母亲病倒入院,身为作家的儿子从京城赶赴母亲病床前守护,正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密码。在看似平实质朴、波澜不惊的文字下,却涌动着作家丰沛的情感波涛。通过母亲及姐妹的回忆与讲述,中原大地一角的沧桑变迁、世道人心、风俗人情,在当下与过往的岁月中凸显,堪称一部当代的“世说新语”。同时,在作家笔下,一位散发着女性光辉的中国母亲形象,细雨润物般打动人心。
      这是一部感恩集,感恩一位平凡而坚韧的中国农村母亲;这也是一部守望集,一位大地之子对亲情、乡情、世情的回眸,从而成就了一次对母亲哭吐精诚的情感宣泄。
      该书由五次获“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设计师刘运来设计,形式的考究呼应了内容的情感起伏,书中配有作者的日记手迹及彩色插图二十幅,四色印制,使得图书的形式本身也具备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读完刘庆邦先生的《我就是我母亲》,感动得我泪流满面,彻夜难眠。从庆邦先生的母亲,我又想到了我那多灾多难的母亲。我深深感到:母爱是心甘情愿,母爱是恩慈,母爱是永无止息。 母亲无私的爱值得我们的尊重,母亲的宽容需要我们的尊重,母亲为了我们辛苦劳作,所有逝去的青春年华,应当赢得我们的尊重! 请打开双臂,拥抱我们的母亲吧!告诉她,我们懂得她的爱,懂得他的付出,同样要告诉她的是我们无限的感激和敬意。只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完整的是我们深深的爱。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母亲,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母亲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乌鸦有反哺之义,羊羔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
      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到平顶山老城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的,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湛河公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1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就继续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爷爷!爷爷!”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母亲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母亲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母亲为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因为,母亲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母亲。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母亲。
      当我们远在他乡,常常牵挂着我们的,还是母亲。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母亲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母亲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母亲为自己操心。当母亲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母亲。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面,都会慰藉母亲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母亲,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伟大的母亲,才是永远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感恩我们伟大的母亲,希望全天下的母亲一切安好!
 

      刘庆邦在《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中这样写道:

      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整个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邈远。

      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它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我每往里走一步,不是左腿碰到了麦子,就是右腿碰到了麦子,麦子对我深夜造访似乎并不是很欢迎,它们一再阻拦我,仿佛在说:深更半夜的,你不好好睡觉,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窄窄的小路上长满了野草,随着麦子成熟,野草有的长了毛穗,有的结了浆果,也在迅速生长、成熟。我能感觉到野草埋住了我的脚,并对我的脚有所纠缠,我等于蹚着野草,不断摆脱羁绊才能前行。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的有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我没有把手电筒打开。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我们家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一阵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才使我心潮澎湃,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人类原始的感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看。白天为实,夜晚为虚,阳光为实,月光为虚,我想看看虚幻环境中的麦田是什么样子。站在田间,我明显感觉到了麦田的呼吸。这种呼吸在白天是感觉不到的。麦田的呼吸与我们人类的呼吸相反,我们吸的是凉气,呼的是热气,而麦田吸进去的是热气,呼出来的是凉气。一呼一吸之间,麦子的香气就散发出来。麦子浓郁的香气是原香,也是毛香,吸进肺腑里让人有些微醉。晚上没有风,不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为了证明自己没变成小麦,我掐了一枝麦穗儿在手心里搓揉。麦穗儿湿漉漉的,表明露水下来了。露水湿了麦田,也湿了我这个从远方归来的游子的衣衫。我免不了向墓园注目,看到栽在母亲坟侧的柏树变成了黑色,墓碑楼子的剪影也是黑色。

      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所住的我家的老屋,而是沿着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并断断续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到了。

      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了,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际,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喉咙有些哽咽。


2014年5月 26日至29日于北京和平里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凡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本网站”。

上一篇郭进拴|周大新和他的三部长篇小说

下一篇郭进拴|河南三位美女作家的三部长篇小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