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壹
古代成人年龄标准相对宽泛
古代的成人礼可用一个词概括,叫“冠笄(jī)”。冠笄是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男曰冠,女曰笄。《礼记·乐记》载:“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成人是什么意思?《礼记·冠义》称,“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就是要求明白为人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在古代包括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如何按照孝悌忠顺来行事。行了成人礼,未成年人不可为的可以为了,意味着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同时也意味着说话行事要遵循更多的规矩,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成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现在是依年龄为标准,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七条:“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古代成人的标准相对宽泛,在十二岁至二十岁之间,会因身份而异,也会因时代而不同。《礼记·曲礼》称:“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男子年满二十岁,行了加冠礼,又找亲友命字后算成人。二十岁,也不是加冠的一律标准,大夫、诸侯的儿子是二十岁行冠礼;平民和士人家的儿子,包括卿大夫本身,满十五岁就可以行冠礼;天子、天子的儿子以及诸侯,满十二岁就可以行冠礼。
女子以许嫁为成人。东汉著名经学家马融说:“女子许嫁,则十五而笄;未嫁,则二十而笄。笄而字之,犹男子之冠也。”笄,又名为簪,因为女子不戴冠,需要用簪子来固定发髻。女子十五岁时如果收了彩礼,就可以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经成人。如果没有嫁人,最晚到了二十岁,也要束发。
贰
成人礼是一切礼仪之首
成人礼对于古人很重要吗?在古人看来,成人礼是一切礼仪之首,是人生中一件重大的好事。《礼记·冠义》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礼仪从头开始,冠帽戴于头顶,所以冠礼是头等大事。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只有加冠(成人礼)后,才算“成人”,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盖章认证。
成人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古代圣贤却把这个礼仪设计得异常复杂。其中过程如盛服、筮日、筮宾、戒宾、祭祀、站位、三加、三拜、命字、祝辞、揖谢等,不一而足。完整的一套流程走下来,耗时耗力耗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除了天子、诸侯王公能举办这种盛大隆重的典礼,对于一般平民只有一切从简。标志成年的年龄,对于个人或家庭而言,意义非凡,但在民间,也就是“多加一个鸡腿”。
如北宋时,司马光就感叹,“冠礼之废久矣”。司马光说,在他“砸缸”的年龄听说乡村还保留着一种称为“上头”的极简冠礼,冠礼在城市里却完全失传,“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还在喝奶的小孩,已经头戴冠帽,官员家里还给小孩装扮官服,很多人超过十岁就不再蓄留“总角”发型。“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司马光看到当时礼制衰败,忧心忡忡,于是决定写一部《书仪》,复古礼制,规范世人行为。司马光的《书仪》一出,就成了畅销书,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对于此书“荐绅家争相传写,往往皆珍秘之。”不过,《书仪》的流行也仅仅是在缙绅之家,并没有带火成人礼,冠笄之礼仍然只保留在纸面。
叁
清人剃发结辫冠礼衰落
继而,朱熹参考司马光的《书仪》,编撰《朱子家礼》,贴合实际,“切于人伦日用之常”,化繁为简,删改繁杂而难以施行的礼仪流程,注重可操作性,希望让贫贱之人也可以举办简化版的成人礼。《朱子家礼》在明代大受官方推崇,成为民间婚娶等礼仪的权威指南。明代的成人礼也比其他朝代更为盛行。
但是,这本简化版的礼仪手册,在清朝皇帝眼里还是过于复杂。乾隆评价《朱子家礼》:“仪节繁委,时异制殊,士大夫或可遵循,而难施于黎庶。”清人剃发结辫,移风易俗,冠礼被统治者有意忽视,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卷六《礼仪》记载:“冠礼,旧志不载。今俗男子甫离襁褓,即加帽。”仿佛又回到了司马光感叹的衰败之势。“(男子)将婚之前具冠……惟士夫家间一行之,民庶多略,女子将嫁而笄,则贵贱无异焉。”后来,冠笄这种成人礼逐渐融合进婚礼中,成为婚礼一个前置的环节,如“梳头”“上头”。
我们以为冠笄在古代很流行,其实大多时候,对大多数人而言,它只存在官方的礼制公文中,就像现今这些礼仪还完备地躺在古籍文献里一样。
(责任编辑:董方婷)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古代的成人礼是什么样?,作者:文康林,来源:封面新闻,来源地址:http://wenhua.youth.cn/whyw/./202211/t20221121_14144540.htm)
下一篇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