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该小说通过这两个青年20年后重逢之际所发生的意外变化,反映了美国19世纪后半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迁。
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和吉米·威尔斯,他们在鲍勃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的时候,约定20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次见面。20年来,他们谁也不曾忘记过这个约定。鲍勃从西部不远万里来赴约,支撑他的是只要对方还记得这次约定,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对于鲍勃来说,吉米永远都是最忠实、最令他信任的朋友。然而,20年后再见面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重逢的喜悦,命运却把他们分别放在了法律天平的两端,鲍勃是警方正在通缉的要犯,而吉米却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鲍勃”的警察。对于吉米来说,究竟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从作品的主人公之一——被警方通缉的罪犯鲍勃身上,可以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发西部的一个侧面。如果说“警士”代表着资本主义制度文明的悲剧,那么“罪犯”则体现了资本主义竞争的惨烈。虽然美国“西部”不等于殖民地,但是所谓“西部开发”,就是向资本主义文明尚未渗透的西部进行充满掠夺与冒险的资本积累过程,这是一个孳生繁衍罪恶的温床。
从鲍勃那戴着硕大宝石的戒指、胸针以及志满意得的神态上,可以看出他在西部得到了财富;他脸上留下的明显刀痕,则标志着他曾经有过充满血腥的残杀经历。作者写他不远千里而来,践行20年前的约定,站在寒雨蒙蒙的夜里,真诚坚定地等待老朋友的到来。从鲍勃对友谊的忠诚上可以看到欧·亨利对西部人物的偏爱。在这些人身上,没有欺骗、阴暗的龌龊心理。
在《二十年后》该作品中,鲍勃虽然笃信友谊的存在,如约而来,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却成为“警士”缉拿“罪犯”的机会。这种出人意料的欧·亨利式的结局,令人陡生人生凄凉感,同时也会油然而生出对这个社会的失望、质疑与批判情绪。欧·亨利曾引用吉卜林(1865—1936)的一句话直言他自己的观念:“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它们永远不会相遇。”在作者的心目中,东方是指以由柏油路和钢筋水泥组成的阴森冷酷的城市——纽约、芝加哥等大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发达而人性沦落或畸变的东北各州,而西方则指广阔自由、富有浪漫气息的美国西南部。虽然西部也许并不像作者笔下那般纯净无暇,但作为一种审美评价与伦理取向,他有意地渲染,乃至夸张,无疑是其对现代社会阴险、丑恶、污秽、沉沦层面的一种鞭挞与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