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堡垒》通过一位虔信的教友派教徒的一生遭遇,反映了美国内战以后的经济起飞年间,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青年男女对人性的追求以及传统家庭、传统道德、传统宗教观的没落。本书于作者死后出版,在美国引起很大的争议和轰动。
《堡垒》从产生创作动机到定稿,前后达三十一年以上,德莱塞这样严肃、厚重的创作风格,对后人启迪颇深。这和今日世界各国文坛相当普遍的浮躁之风,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美国有评论家指出,对作品的主人公之一、银行司库苏伦·巴恩斯,这位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德莱塞在笔下倾注了无限的同情,而并未采用嘲讽的态度,这可说是本书的特色之一。笔者认为,指出这一点是颇有意义的。只是如果能体会到作者所写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个“家”的败落,一个传统道德规范的“堡垒”的陷落,实乃写的是另一种式样的美国的悲剧,而且这种式样的悲剧很有可能出现在世界各国经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的城市与乡村,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不可能对之抱着嘲笑的态度了。更何况,悲剧主人公苏伦·巴恩斯夫妇及其一家的命运,其中还有作家德莱塞亲爱的父母和他兄弟姊妹这一家子的身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