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年10月17日-1837年02月19日)。德国剧作家。1813年10月17日生于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劳一医生家庭,1837年2月19日卒于苏黎士。1831~1833年在施特拉斯堡攻读医学,参加当地民主运动,接触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34年在达姆施塔特和吉森建立秘密革命组织“人权协会”,秘密发行政治小册子《黑森信使》,被称为《共产党宣言》之前19世纪最革命的文献。该文采用阶级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指出黑森不存在工业无产阶级,农民是革命主力,提出“给茅屋以和平,给王宫以战争”的口号。
毕希纳生于达姆施塔特的一个医生家庭,母亲是黑森大公国枢密顾问劳于斯之女。中学时代,他就表现出独立思考和早熟的性格。十八岁去斯特拉斯堡学医,在那里他受到法国革命思想的熏陶。两年后他又去格森学习历史与哲学,并开始从事革命活动。他首先组织了秘密的《人权协会》,与魏狄希合作印发革命传单《黑森快报》。他用法国革命时的口号:“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来号召被压迫的农民起来反抗王公贵族。他认为要解决“胃”的问题——也就是饥饿问题必须使用暴力;财产关系制约着人们的命运,穷富之间的对立是社会革命的唯一杠杆。这些思想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无疑是最革命的。
由于叛徒告密,《人权协会》的成员大多数被捕入狱,毕希纳暂时躲在父母家中准备逃亡,从这时起,他开始以文学为武器进行斗争。毕希纳一生只写了五部作品:革命历史剧《丹东之死》,小说《棱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雷娜》,社会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另外一部未能流传下来)。另外他还翻译过雨果的两部剧本。
一八三六年他在苏黎世大学宣读学术论文《论头盖的神经》,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被聘为讲师。就在这时伤寒病夺去了他的生命,死时只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