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巴比塞(Henri Barbusse,1873年05月17日—1935年08月30日)是法国作家。他生于法国一个新闻工作者和剧作家家庭,受父亲熏陶,从小爱好文学。16岁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895年出版诗集《泣妇》,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他先后在几家出版社工作,主编通俗杂志,并创作长篇小说《哀求者》(1903)和《地狱》(1908)。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巴比塞的思想和创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前,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并屡建战功。经过战争的教训,他走向了革命,写出了反战小说《火线》(1915)。随后又写了《光明》。
亨利·巴比塞是法国杰出的革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巴比塞的创作和世界观中引起巨大变化的起点。如果说巴比塞在自己早期的作品中(诗集《泣妇》,长篇小说《地狱》等)多少是抽象地把人们的痛苦笼统地描写成为由于生活不美满所产生的必然后果,那么经历了战争之后,他就把这种痛苦和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规律联系起来了。他在战时和战后所写的全部作品,包括《火线》、《光明》、《真实的故事》(都是根据真实的材料写革命者的英雄主义、白色恐怖下的牺牲者和法西斯牢狱中的囚徒等主题的作品)以及热情磅礴的政论集(《刀在牙间》、《战士之言》等),都是一个革命作家笔下的产物。这个革命作家同时也是西方知识界进步力量的不倦的组织者、反法西斯主义者和保卫和平的战士。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巴比塞坚决地奋起保卫这次革命,揭露敌人的种种诽谤和阴谋,抗议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一九二三年,在法国共产党遭受资产阶级政府迫害最严重的关头,他参加了共产党。巴比塞是许多进步社会团体的创立者,也是历次国际反战、反法西斯代表大会的发起人。一九三五年,巴比塞于莫斯科病逝。他的遗体运回法国之后,安葬在拉歇兹神父公墓的公社纪念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