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哈迈德·邵基,出生于1868年,去世于1932年,埃及著名文学家、诗人。是继埃及大诗人巴鲁迪之后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中坚之一,由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被誉为“诗圣”、“诗王”,在阿拉伯世界极享盛名。
1894年在日内瓦东方学者会议期间发表的史诗《尼罗河流域的大事件》,以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了埃及的历史,表达了对祖先业绩的崇敬,并流露出对祖国屡遭不幸的沉痛心情。流亡期间(1915~1919)的诗歌多以缅怀历史、凭吊遗迹来抒发思乡之情。他以伊斯兰教历史为题材创作的大量诗歌,都收在《伊斯兰各国及其伟人》一书中。1919年他返回埃及后,在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他的诗作表达了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愿望以及为此而进行的斗争,从而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以埃及历史古迹为题材的《狮身人面兽》和《在金字塔下》,抒发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他的诗倡导伊斯兰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改革宗教和教育,发展穆斯林科学文化教育,主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以期复兴伊斯兰国家。《大马士革的灾难》、《叙利亚的独立》表达了诗人对叙利亚人民反法斗争的支持和同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团结战斗的兄弟情谊。邵基晚年借鉴法国古典派和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了《克娄巴特拉之死》、《莱伊拉的痴情人》等6部诗歌和一部散文剧,成功地将阿拉伯诗歌运用于戏剧,为阿拉伯文学开辟了新领域。他的作品以《邵基诗集》(4卷)最为著名。还有散文集《黄金市场》以及早期的几部历史小说。邵基的诗歌想象丰富,音律优美,语言凝炼、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继承阿拉伯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在阿拉伯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