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课可以很"哲学" 语文课可以很"自由"

作者:蝈蝈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2-04-27
7106

    当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在执著而辛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时候,一些先行者已经开始尝试把语文课堂的目标定得更高远一些——培养有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和敢于表达的公民。在第七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上,关于语文课的儿童哲学启蒙,以及如何利用图画书尝试儿童哲学阅读的相关实践和探索,成为此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和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执教的两节关于“自由”的儿童哲学启蒙课,令人耳目一新。

    自由就是不自由

    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用自己的死来唤醒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求,在现实中恰恰是以不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自由是什么?

    自由就是不加限制地为所欲为吗?为了自由而献身也是一种自由吗?日前,江苏省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五(2)班学生,跟随特级教师李庆明进行了一次语文课上的哲学之旅。在轻松的课堂互动中,李庆明从“什么是自由”讲到《儿童权利公约》,从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骑士与马》,讲到不加限制的自由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就像寓言中脱缰的马一样,因为没有限制的自由而最终摔下悬崖,由此让孩子们理解:真正的自由是有限度的。

    然而,当对自由的限制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自由对于那些身陷死亡、贫困和恐惧枷锁中的人们,又意味着什么?《像自由一样美丽》一书中,作者林达曾用数十幅犹太儿童的画作,展示了被关押在捷克特莱津集中营的孩子们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

    这些孩子中的绝大多数最后被送进了毒气室,活下来的只有100多人。然而,他们的身体虽然被囚禁甚至摧毁,他们在精神上却始终坚持邪恶所不能战胜的自由。英国思想家博林曾提出两种自由——“去做”的自由和“免于”的自由。一幅幅真实而久远的儿童画作,让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免于”的自由,即人有远离死亡、饥饿和恐惧的自由。

    随后播放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勇敢的心》,成为整堂课的一次高潮,将“自由”的哲学意义引向另一个高度。影片中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为了民族的自由而放弃了宝贵的生命,最后高呼着“自由”而死去。华莱士希望用自己的死去唤醒自由。而这正是另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就是不自由”,即某种对自由的追求,在现实中恰恰是以不自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在课堂总结时,李庆明表示,自由是哲学的极点问题,而这堂课的重点是希望学生理解自由中的消极自由,即“免于”的自由。他引用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一书中的观点,强调儿童是有哲学思想的,同时儿童的哲学世界与成人的哲学世界又是有区别的,“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儿童尽早接触一些哲学问题十分有意义”。

 

发出声音的牧羊人

    这个世界应该永远保留一种声音,时刻呼喊和提醒人类保持警觉。人类应该喜欢这样一种自身可能永远也听不见的声音。

    密尔曾在《论自由》中指出:“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而伏尔泰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更是早已深入人心。新生代语文教师郭初阳关于“自由”话题的儿童哲学课,用隐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话语权自由”。

    郭初阳首先和学生分享了3个版本的寓言故事“狼来了”,分别是《开玩笑的牧人》、《说真话的牧人》和《发出声音的牧人》。之后的讨论高潮则主要集中在《发出声音的牧人》。这个故事中的牧羊人常向村里人呼救说“狼来了”,可是很不巧,每当村民拿着棍棒赶来时,狼常常已经离开了。后来,村民们不再相信牧羊人,并认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紧张不安。于是人们勒令牧羊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不许他再发出声音。

    这堂课的高潮围绕着“迫使一种意见不能发表是‘特殊罪恶’”而展开。郭初阳尝试通过多种角度的相关资源和视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话语权自由”、剥夺了“话语权自由”意味着什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对上述两节儿童哲学课,作了精彩的现场点评。他说,将哲学的话题放到小学生的课堂令人耳目一新,“哲学的课堂应该是思索的课堂,而风格迥异的两节课都是引导学生在思索中进行的,这种大胆的探索值得肯定”。

    在李庆明执教的课上,讨论结束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第二种自由即“免于”的自由是基础,即只有活下来了,才有“去做”的自由。而梅子涵认为,如果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将讨论引向“去做”是否正是“免于”的前提,这堂哲学课就会达到更高的境界。正如影片中的华莱士,希望通过自己的死唤醒他人的自由,“自己都不能活,却为了他人的活而去努力,这正是哲学意义上的自由——自由就是不自由”。

    对于郭初阳执教的课,梅子涵认为,可以在“话语权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可以引导学生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即这个世界应该永远保留一种声音,在时刻呼喊和提醒人类,让人类保持一种警觉。

    据透露,李庆明与郭初阳相约以后就幸福、公正等哲学话题,继续同台为儿童讲授哲学课。

 

哲学启蒙可以从图画书开始

    经典的图画书是耐人寻味的,是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出不同意义的。这样的经典之作也一定蕴藏了深厚的哲学意蕴。

    图画书里也有哲学思想吗?

    梅子涵在《图画书的文字阅读》专题演讲中一语中的:“真正优秀的图画书是耐人寻味的,是能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读出不同意义的。这样的经典之作一定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意味。”他随后列举的优秀图画书经典之作,让参加论坛的教师大开眼界。#p#分页标题#e#

    图画书《小恩的秘密花园》中,小恩是一个喜欢在阳台和房顶上栽花的女孩,是一个内心洒满阳光的人。即使在生活穷困潦倒时,小恩也没有忘记在寄住的舅舅家的楼顶上,悄悄种植一片花。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灰暗,小恩憧憬着“太阳会从我住的房子上照耀下来”,并用自己的行动驱走人们内心深处的忧郁和颓废。

    “这样的故事,即使让今天的成年人阅读,不是也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吗?”梅子涵还引用小恩写给舅舅的信——“我很会种花,可我不会做面包。我想学做面包,可我想知道,你那里有没有地方可以种花”来说明,真正打动人心的语言不需要华丽的辞藻,用“好词好句”来评判学生的作文也是教不出语言大师的。

    英国作家梅雷迪思·胡珀的《藏在名画里的猫》中涉及的所有作品均是传世名画。这本奇思妙想的图画书,描绘了一群猫去博物馆看画展。它们吃惊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画上都没有猫的形象。众猫很不服气,于是一只画家猫用自己的画笔,在所有的名画上都添上了猫:梵高画的椅子上坐着猫,达·芬奇画的蒙娜丽莎怀里抱着猫……画家猫一夜成名,天天被“粉丝”包围,并为签名所累。一天,这只画家猫突然顿悟:猫的特点就是自由自在,被挂在像框里、生活在他处,有悖于猫自由散淡的天性。于是,它把所有名画上的猫都抹去了。面对众猫的不理解,它解释说:“不是画家不愿意画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愿意待在画上……我们想上哪里就上哪里,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我们是猫啊!”

    “你希望像猫一样自由自在吗?你想在名与利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还是放弃虚浮的荣华而追随心的选择?从这本书中你或许能找到答案。”梅子涵的解读引来热烈的掌声。

    在另一本图画书《不是我的错》中,一个小男孩正蒙着脸哭泣。原来这个男孩因为不合群,课间总是被同学欺负,整本书中弱小身影的他一直在哭泣。没有人帮助小男孩,也没有人承认是自己的错误。全书只呈现了3种颜色,黑、白和灰。最后几页插入了写实性照片,照片上有原子弹爆炸、车祸、战争、贫穷……作者莱夫·克里斯坦森用简洁的线条和生活化的语言,希望告诉小读者:世界上正在发生的许多事情和灾难,和我们每一个人有关。

    一位教师会后感慨地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以为图画书是写给小孩子看的,而且是写给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孩子看的。现在,我发现是自己错了。”

    梅子涵认为,那些小时候没有读过经典图画书的父母和教师,现在可以补一补课,“我们的家庭和课堂需要增添一些美好的描述,需要这些小故事中展现出人类的大情怀”。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中国教育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母语教育危机 半数学生高考语文不及格

下一篇清华"数学情书"蹿红网络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