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就是语文

作者:关景双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7-02
6823

走过20年的语文教育,阅历不是太多,但审视新课程语文的编选,似乎绕过半个世纪的弯子,渐渐地向“价值语文”回归,尤其经过近30年的功利性语文之后,这种语文与语文教育的理性,让我们感受语文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弯子绕得太大了,以至于当下“教语文”的人,也都是窠臼于功利语文走出,对于新语文的解读、操作、反思等都显得无从下手。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这是不用说的了,但学科呢,学科的目的“文以载道”,各有各的特色,惟此,才有了学科的分工,说这话,是因为:现在往往把学科的目标当作了教育的全部任务,更糊涂的是把课堂目标当作了学科的乃至教育的目标,导致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在课堂上空得比天高,宽得比地大。老师往往给学生既穿靴,又戴帽,还挂了一身的标签,把学生搞得十分的不自在。

语文,就是语文。12月30日,有幸在朱家角中学听了上海两位语文大家的“下文”语文课。语文特级教师陈友琴主讲《一个人和三个人称》,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步根海主讲《情感的生命――我看散文》。再一次感受了语文的本来价值,人本与文本的统一。

陈老的课堂上有两上细节,一个是:讲到“三个人称”时,问学生:人们看我们一般都多少人称?一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形象。文是如此,关键要在“文”之上推向“人”,才算是了语文的教育价值。所以,教师做人之品格不到位,对文章的解读和提炼,也肯定不到位,这也是古训曰:文如其人。现实中的学生,不也是有很多的人称吗?老教师的厉害,这是在这里,能够点破!第二细节是仿写,留下一个题目《我看人的方法》,有感就写,然后下课!当然,陈老上得是初三年级的课,学生的理解力已经很强,但同时,学生的压力也是很大的,话语中启示了作文一定要写真!。陈老课上“怎么看我”和课下“怎么看人”,就把课文跃然于人的境界,来实现语文的教育价值。

老师开场就问,情感的生命,只有散文能够表达吗?一句就看出读破语文的功力,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真的,本文的题目,未能恰好地代表了课文的内容。老师就从这儿破题开讲,也真是厉害!在现代文教学上,看来很简单,没有什么可说的,但高三的学生,设计本课的目标,就是“表达的完整性”,接下来,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老师就是揪着表达与表达完整性,一直推到下课。对于新教师来说,怎么抓重点,突破难点,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我想,两位语文大家的教学,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做给你看,我为麻雀,你来解剖。这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魄力。正所谓顾泠沅老师一直在倡导的“真功夫在课堂上”。青年教师就是要学习这种踏实的实作精神和魄力。朱中的语文小陈老师,同与两位大家同时开课,证实了青年的勇气。这是一种实力,也是一种人格。有人说:穿西装的人教语文教不过穿马褂的,我想也不尽然。现代文“载”的科技,也并不是老夫子都能理解得了的。所以,教一文不多读几篇,开一课不瘦几斤肉,磨一回不失眠几夜,肯定是做不好语文教师的。

别忘了本。我以为,当老师的,别忘了学科;教学科的,别忘了目标;教语文的,别没了语文的味道。我是语文教师,自有我的目标和价值,你说语文里有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等,都有,也都没有。有,是“载”来的;没有,是不能把语文上成了人家学科的课。那么,语文教师最大的快乐也就是与学生同喜同忧,有人说:作者因生活而感动,教师因文章而感染,于文之中、之上与学生同读同问,同解同答,能够与学生同题作文,也是教师最大的快乐,才是学生的真先生也。

语文,就是语文。

  (2005-1-2于青浦教师进修学院)

 

附:2004-12-30陈友勤老师在朱家角中学为初三年级学生上课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兰州晨报)

 

  我,你,他,这是人人皆知的三个人称代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它们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欢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同一个主人公,不断变换视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体感。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自己。涉及到自己,使用第一人称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无须多说。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爱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了然。然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里一致,敢做敢当,并不是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许多哲人把“成为你自己”看做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呢,一个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从来不跳出来从别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两个人称的视角也是不可缺少的。先说第三人称。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称看自己,实际上就是用别人的或者说社会的眼光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角色。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以这个视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当然,别人的意见只能做参考,为人处世还得自己拿主意。据我观察,在不少人身上,这个视角是过于强大了,以至于他们只是在依据别人的意见生活,陷入了另一种盲目。如果说第一人称是做自己,第三人称是做自己的旁观者,那么,第二人称就是做自己的朋友。把一个人当做“你”对待,就意味着和这个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如果不是这样,心里仍偷偷地打量着和提防着面前的这个人,那就不是把这个人当做一个“你”,而是当做一个“他”了。与此相类似,当我们把自己看做一个“他”的时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候还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会上的表现、作用、地位、名声之类的东西。相反,对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一种既超脱又体贴的眼光,所关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质的方面。这时候,我们就好像把那个在人世间活动着、快乐着、痛苦着的自己迎回家中,怀着关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谈心。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够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事实上,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你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关景双,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生本”滥觞于孔子课堂

下一篇打开学生觉知的大门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