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三次讲课,三探教改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6-03
7200

  99年到现在,我上过好多次公开课、优质课了,其中有面向全市语文教师的示范课和教改观摩课,有和郑州市各县区选手同场竞技的优质课,虽然上课的时候都是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绩展示,但是回顾每一节课,就可以发现明显的带有时代的特征,尤其是其中的三节课,让我感受到教改走过的蜿蜒道路,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寻寻觅觅上正途的欣喜感。

一、《分马》分出的“遗憾”

19999月,我作为从乡镇选拔的优秀教师,充实到了刚成立的登封市直属第二初中。时隔半年,2000年春天,登封市教研室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状况,决定在全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达标活动,并且要求各学科推出示范课。我是语文学科的示范课教师。

当时为讲授——注意:是“讲授”——《分马》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导课。富有激情:“共和国今天的繁荣,几十年前的一场改变几千年土地所有制的暴风骤雨功不可没。”并简介作者周立波和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情况,重点是生字、生词。

3、学生读课文。因为在自习课已经预习,所以确定读课文的重点部分。同时提出读书要思考的问题:小说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你最喜欢的是谁?找出对于他的描写。

4、学生讨论交流: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他有什么样的性格?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然后师生探讨交流,并且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相关的文段,引导学生读出人物的性格和语气。我还清楚的记得有两个学生分析的很到位(其实是和教师心中预期的答案相一致),而且在我的循循诱导下,读书特别出色。引得全班学生和全市千余名语文教师阵阵热烈的掌声(当时觉得这就是课堂教学的高潮吧)。

5、概括人物性格,点明塑造人物的方法,并且让学生抄写在课本上。总结小说主题。

6、总结本课。

当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在固守着类似于“《红领巾》教学法”的模式时(“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是启发式和谈话法。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谈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但是有人把“红领巾”教学法发展到极端,把语文课上成文学分析课; 1958年“大跃进”中又产生了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倾向),这样的一节课引起了大家的好评不足为奇,尽管现在想想仍然是教师主导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但是春风将绿江南岸,毕竟是教学改革的春天气息啊!

二、《春》带来的春天

2002年,为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市教研室决定开展新一轮的观摩课活动,我有幸又一次成为观摩课教师。当时深受洪镇涛老师影响的我选择了一篇名家写、名家讲了无数次的散文《春》。为了体现自己很推崇的洪老师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语言为本体”的教学思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在检查预习情况之后,听课文录音,整体感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悟之后再疱丁解牛)

3、品读课文,语言练兵:学生为自己喜欢的一段文章命名,而且用“我喜欢   图,因为     ”说明喜欢这幅图画的原因,来体现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语言揣摩:我写了一段同样是描写春花的文字,让学生比较鉴别,为什么老师写的不如朱自清写的清新优美?学生在品味的基础上得出了多种结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作层次分明;观察细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发言的时候甚至都争执了起来,引得听课老师拊掌叫好,我也真的为这一节课得意。

6、小结并拓展。着重根据“一年之计在于春”激励学生抓住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创造美好人生,完成思想熏陶的维度任务。

这一节课摒弃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缺点,抓住重点,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品味的锻炼,而且调动学生积极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管现在看起来还很幼稚,但是内心还是有点得意:毕竟改变了以往课堂的沉闷气氛,学生们参与度很高,改变了少数学生演明星、多数学生当配角的状况,也充分发挥了自己善于引导、语言表达能力强的长处,师生的“双主”都得到了体现(这些既是自我感觉,也是听课教师的评价)。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有让全体全部学生围绕自己的教学“设计”转的感觉啊?

成功的养分要归功于洪镇涛老师的教学思想。1998年春,在巩义市举办的老师教学艺术演示报告会上,老师上了“演示课”。听课的语文教师及教研人员近两千人。巩义市电影院坐无虚席,走道上也塞满了人。    

会场分外安静,听课者想捕捉到每一个有关教学的信息。老师用2个课时,教读了高中教材中的小说《荷花淀》。老师逐步展开体现自己语文教育观的教学过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场内不时爆发出满意的、获得教学艺术享受的笑声。听着听着,不知铃声之既响。老师的演示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产生了轰动效应。下课后,许多老师围着他,要他传经送宝,请他签名题字,我默默的想:什么时候我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春》就作为我向洪老师学习的开端吧!

老师确立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师生的合作教学。如“点”与“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指点、拨窍上下功夫,而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上用气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密切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来追求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洪镇涛老师还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新体系的倡导者与实践者,他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建立了语言品位感悟的常模,其结构是: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这些思想,与其说是训练语感的方法,不如说是培养语文意识的方法,一次一次的训练,是在逐渐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并逐渐内化为语文学习的习惯,而语感只是语文意识不断作用于言语对象至一定程度的结果。他的改革精神给我参与教改带来了鼓舞与力量。我就着迷于他的那种思想和追求,对他的教学思想“心有戚戚焉”,连上课的微笑都是“洪式”微笑啊。

三、一则“新闻”成了新闻

2004年.又是一个春天。我代表登封市参加了郑州各县区选手同场竞技的优质课比赛。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情景,各位选手在个人素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时不我待,奋起直追!我抽到的篇目是新闻《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1、准确掌握生字词;2、概括新闻大意。

上课后,先由学生抽查生字词,强化巩固。然后让学生告诉大家一条新闻开始,引出新闻这种体裁。接着进行资料交流。头一天下午我已经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通过查阅图书、浏览网页等途径,查阅新闻的特点和写作要求。学生的展示和交流把我准备的内容全部囊括。我乐得清净。

下面是交流和探究阶段。尽管对于教学这则新闻的所有内容已经做了精心准备,可我还是被学生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折服了:有学生提出在科学探索中人类的勇敢精神和严谨态度,而且想到了世界航天领域的相似事故,有些是我自己也不知道的;有的学生谈到听家长给自己讲的新闻的金字塔结构(该生母亲是《郑州晚报》的记者);有一个学生则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在飞机失事的这个时刻,把这场悲剧全程进行直播,对于宇航员家属是一种折磨和极端的痛苦,是不人道的!当即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反驳:我从报纸上看到,那场事故当时根本没有直播,那是当时争霸的需要,美国不会愿意让自己的对手苏联和自己的人民看到这样的惨剧!他们偏离课堂教学的轨道了吗?我从学生发展和新课标重视学生自我体验的角度、从评委老师会心的笑声中看到的是另外的答案。看来我们教师还是作茧自缚,放不开手脚啊!当然,我也以谈自我感受的方式,弥补了学生的不足之处。

最后我用“我是播音员”的活动结束,让学生模拟播音员,再次读书,把这节课推向了尾声。

5月份,教研室通知:我的这节课被评为一等奖。9月份我又被评为郑州市首届“名教师”,,彩色照片上了《郑州日报》,一时成了轰动校园乃至登封的新闻,连在郑州《教育时报》的朋友等都打电话向我祝贺。要知道语文教学总是站在每一次教改的潮头,各种方法层出不穷,我面对的更有新课程实验区和省会城市同行的严峻挑战,自己也觉得很侥幸。其实,当我们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的时候,我们的每一节课都会有闪光的亮点,成为学生喜欢和自己骄傲的风景。

三节课,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或者就是假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体现显著的互动交往特点,它体现在师生间的交往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我们只要摆脱 “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模式,就一定会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对教学而言,沟通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对教师来说,沟通意味着上课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分享、理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学生来说,沟通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找到了根本,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改,是我们语文教师永远的航标。

此文发表于《决策探索》2011年5月(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从名校考察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暑期读不读培训班 放手让孩子试着选择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