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作者:曹公奇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5-30
6854

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哪种教学模式是最优的,是值得让每个语文教师都去模仿照搬的?这似乎是个老话题了,是人人都知道的简单道理,但实际并非如此。往往是哪种教学模式流行,许多学校就竭力学习并推行这种教学模式,而且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害怕“走样”。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和神话的时代,教育也是如此。近年来,基础教育界制造了一个个“教育的神话”,使得许多“乌鸡”变成了“金凤凰”。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衡水中学等学校,据说每天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教师,以至于这些学校像“旅游景点”一样,需要购买门票才能入内,这也是 “教育产业化”的一种效益吧。

既然参观了、学习了,就要落实在行动上。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过程的“六环节”,使洋思中学名声大振;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或“10+35”模式,引得参观者络绎不解;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使得衡水中学门前车水马龙……正因为这一个个“教育的神话”效应,许多参观学习后的学校,就要求全体教师或学洋思,或学杜郎口,或学衡水,对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学习,原样照搬,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环节更是奉为“圣经”,以至于教师讲授多少时间、学生自主学习多少时间都有严格规定。更有细者,对于一节课展示教学目标多少时间,教师指导多少时间,学生自学多少时间,练习多少时间,更正多少时间,完成作业多少时间等,都有具体严格的规定。甚至学生的分组人数、组内分工、座位编排、黑板挂法等,也与这些教学模式如出一辙,如生产流水线般精确细致。

至于这些“神话”学校,我没有亲自去参观学习过,不敢妄加评论。原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过对这些学校的许多的报道,也听过一些参观学习者的介绍,都是褒扬有加。最近,偶然在网上看见一篇《杜郎口,你在忽悠中国教育》的长篇博文,我仔细读了三遍,感到非常震惊。这些“教育的神话”,在其轰轰烈烈的背后,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我是无法获知了。

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模式,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宁鸿彬的“五步阅读教学程序”,还有黎世发综合性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等,后来又陆陆续续出现过很多种教学模式,这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各有特点,也都在当地或本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无论哪种教学模式,到今天为止,好像还没有一种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文教学“真理”,也没有成为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遵循的教学模式,这倒是非常真实的现实状况。

无论是名师,还是名校,他们的教学模式,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学习的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比如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都是在他们当时学校薄弱、学生学习习惯较差、教师教学水平不甚高的状态下的一种变革,有他们这种教学模式独特的生存“土壤”。现在,我们对这些教学模式推崇备至,统一学习,强力推行,完全照搬,就是一些教育资源较好的学校也来学习照搬,这样就能提高自己学校的教学质量吗?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吗?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东施效颦”呢?齐白石先生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要把握齐画的神韵,并不是刻意的临摹,要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绘画如此,语文教学也如此。

语文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教学模式应该是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晶,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支撑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的一种自己独特的教学习惯或教学范式。但是,如果把别人的某种教学模式奉为圭臬,要求所有的语文教师都去学习照搬,那只能是走向教学的“模式化”,使语文教学走入死胡同。

一味推行统一的某种教学模式,首先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不同学校校情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都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是同一所学校内班与班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也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这样差别大、多样化的教学实际,能用统一的模式去教学吗?

一味推行统一的某种教学模式,还会扼杀了教师的教学风格。

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都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一体,使自己的语文教学不断走向成熟。统一推行的教学模式,只能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失去“自我”,成为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件”,也必将使语文教学走向单一、单调、作秀、浮躁、乏味的泥淖。

对于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必须实行“拿来主义”。要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学习借鉴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精髓,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则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不能不加青红皂白的盲目学习推行,语文教学不需要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吕叔湘、刘国正等前辈都有过这方面的论述。统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使语文教学“活”起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即使一个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也不可能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堂上用完全不变的教学模式去“套”。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追求教学的个性化,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曹公奇,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是艺术魅力,还是文风不正──谈《散文的艺术魅力》的“艺术”

下一篇中考:如何有效地复习散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