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茅盾文学奖之变 谁动了谁的奶酪

作者:蝈蝈     来源:中华语文网     时间:2011-05-26
7425

 【主持人】阿 竹


【嘉 宾】肖 鹰

清华大学美学教授 文化批评家

魏心宏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投票将实行实名制、网络文学也将有机会参评,2012年,新一届的茅盾文学奖将要出炉。媒体上陆续报道的一些新闻,再一次将茅盾文学奖推进了人们的日常话题。走过近30载春秋,我们的时代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茅盾文学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是否还一如往昔?


A 茅盾文学奖受关注度正在下降?

主持人:作为出版人,魏心宏先生怎么看待茅盾文学奖?


魏心宏:茅盾文学奖从1982年开始评选,是目前为止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至今已评出7届,总共有24位作家的25部作品获奖。其中只有女作家张洁得过两次奖。茅盾奖的举办对推动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及提高我国长篇小说创作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世界上很多文学大奖相同的是,这个奖尽管评选多年,也还是与很多大作家、杰出作家失之交臂。像王蒙、铁凝、张炜、余华、莫言、韩少功、苏童等都没有得过茅盾奖。另外,一些文坛的后起之秀,在这个奖当中也还是见得很少。我想,茅盾奖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尽可能地能够涵盖整个的文学发展与先导性。


主持人:我们听到一种说法,认为近年来茅盾文学奖评出的作品越来越不受关注了,是有这样的情形吗?


魏心宏: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已经获奖的作品,如果我没有统计错的话,除了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少数几部作品是直接反映改革开放进程的,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与改革开放的历史无关的。这恐怕是茅盾奖不能完全吸引读者的因素之一。很多作家,往往习惯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他们的创作往往习惯于寻找那些过去很久,很多事实都已经完全定型的题材来创作。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个惯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是,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快速变化中,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我们的文学还是一个劲地沉醉在对历史的追忆中,我看就不够、也不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茅盾奖对文学创作的确要有一些引导性。


B 长篇小说年产量“上千”却闹“佳作荒”?


主持人:肖鹰教授曾提出过茅盾文学奖暂停十年的建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一个建议?


肖鹰:我认为茅盾文学奖的现状表明,它面临着深刻危机。我建议“暂停评选”,认为它需要一个相当长时间的“休克治疗”。茅盾文学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作家作品方面,缺少文学创新的优秀作品,即“佳作荒”;二是批评家群体的判断力失准,批评泛滥而无底线,即“无公评”;三是评审原则因为严重滞后时代发展而失效,即“缺原则”。


主持人:您讲到当下文学创作的“佳作荒”现象。我国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年产量上千种,如加上网络写作,长篇小说的产年量可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为什么这样繁荣的创作形势却出现“佳作荒”?


肖鹰:我认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的现状是:写作大于创作;有作品无佳作。基本原因有二:一是文学的内在体系在持续的“先锋反叛”和“消费主义”夹击下崩溃了,不仅“怎么写都是文学”,而且越是烂俗恶劣的东西,越被追捧,越有市场;二是中国作家们整体在创作上面临严重的精神危机。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写作可以为了包括游戏在内的任何目的,但就不是“为了文学”。最近我读到鲁迅研究专家孙郁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当下中国作家缺少对“文字的敬畏之心”。这是切中要害的精辟之论。


C 茅盾文学奖新举措是进步还是噱头?


主持人:我们从媒体新闻上了解到,茅盾文学奖的投票将实行实名制,此外,网络文学也可以有机会参评。对于这些举措,两位嘉宾怎么看?


魏心宏:设立大奖和这个大奖的操作过程,与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样的,既然是有利于人们生活的产品,那它的生产制作过程就应该甚至提倡透明化、公开化。这对防止暗箱操作和某些拥有特权的人物以个人意志代替评选标准是有好处的。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允许进入评选,也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发展迅猛所带来的。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中国文学正在快速地走近市场和读者。过去我们很多纯文学作家,往往都不太考虑作品是不是能被读者关注,是不是具有市场价值,仿佛作家只要想到市场、想到销量就俗了。其实,严格说起来,只要是好的作品,都是具有着市场价值的。中国也有许多既被文学界认可同时也兼具着市场前景的作家和作品。比如余华的《兄弟》,上下册合起来总计销售达到了110万册。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的《秦腔》,销售了38万册。另外,在网络上的很多作品也创造了惊人的点击率。未来,恐怕我们更需要那些能够带动市场、促进传播的好作品、大作家。


肖鹰:坦率说,我不看好这两个举措。所谓向“网络文学”开放,鲁迅文学奖已开先例了,结果呢?也不过是提供给媒体一点宣传噱头而已。至于“投票实行实名制”,程序能保证机器不出错,制度却不能保证人不乱来。如果评选原则失效,如果评委本身就没有判断力,或者没有责任感和荣誉感,实名制不仅不能带来评奖水平的提升,反而为无效评选、甚至不端评选提供了“公开的合法性”。


纵观七届获奖作品,你会看到获奖作家队伍是由那些被评委团队 “有口皆碑”的“大牌作家”“排排坐、吃果果”构成的。一方面,作为掌控文学批评话语权的评委,热衷歌颂当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出版数以千记”的盛世景象,另一方面却只有那么二三十人入他们的“法眼”。


此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的某部作品,从技法到主题,都是一部典型的商业流行小说。为什么把奖评给它?主办方的公开宣传是“向市场开放”。但是,这带来了什么?借用当时一篇评论的标题可做回答:“迎合市场的茅盾文学奖离读者渐行渐远”。


D 文学批评正在给商业帮大忙?


主持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今文坛,文学批评的现状又如何?


魏心宏: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还没做到完全的公正、及时和准确。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缺少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健康的批评秩序有关。也与我们一些批评家的素质有关。不过,这些缺失都将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因为与作家一样,批评家也一样需要读者需要社会对他作为的积极反馈。事实上,我国有许多有着真知灼见的批评家,他们读书勤奋,功底扎实,文风朴实,言语中肯。这些批评家对推动我国文学的进步起到了有时连行政命令都难以起到的作用,成为我们欣赏文学的指针。茅盾奖必将吸收这些良好的意见,成为能够在读者心目中建立起真正的丰碑的有威信和口碑的大奖。


肖鹰:孙郁教授说:“今天的文学评论总体变得越来越暧昧,不再勇敢直言,也不再犀利。”我以为,这是较客气委婉的说法。其实,当下中国文学批评整体失去了方向,变得无聊甚至庸俗。


我曾在20世纪末跟随著名批评家谢冕先生做过当代文学博士后研究,一直关注当代批评的走向。现在的文学批评家主流,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渐成长起来的,是“文化跟风”的一代。截至20世纪末,他们热衷于追逐和运用舶来的西方批评技巧和术语,但没有内在的文化基础和建设。近年来,一方面因为读者对“西方批评”的审美疲劳,一方面因为“富起来的中国”唤醒了民粹主义,这些主流批评家集体反水,忽然在一夜之间,转了方向,开始“反西方的中国批评”。


现在的文学批评,主导话语权的是为主流批评家所把持的圈子化、甚至帮会化的“团队批评”。如果一部新作品要入世,就必须经历这种“团队批评”。这种团队批评,就文学的意义是“暧昧”;但其商业的意义却是非常明确的,因为它总是将评论对象定义为“前所未有”的“佳作”。


现在的中国读者会发现,无法根据批评家的评论来选择读物。文学批评嬗变为商业炒作,正在给文学创作帮倒忙,给商业帮大忙。郭敬明现象就是中国文学的怪胎。他的经历似乎在告诉人们文学可以抄,只要有足够的资本炒作就可以成大名。


E “茅奖”4年的限制不合文学规律


主持人: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都会吸引大家的关注,茅盾文学奖能从中借鉴些什么?


肖鹰:诺贝尔文学奖在所有人心目中代表着当今世界对文学理想的坚持和追求、现代文学创作的标高。茅盾文学奖要承担国家文学大奖的使命,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准确定位在“提升民族文学创作水平和倡导文学创作理想,”并在此定位上确立评奖原则。


诺奖获奖作家的代表作有百分之四十以上是在获奖前20年就出版了,间隔时间最长的是意大利作家乔祖埃·卡尔杜齐,他的代表作《青春诗》1850年出版,1906年获奖,中间隔了56年。在评选条件上向作家终身开放,这是诺奖追求世界文学理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个条件对于作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鼓励作家把追求最高的文学理想实践为毕生的文学耕耘。


现在茅盾文学奖以四年为一评奖年度,鼓励的是急功近利,也不符合文学接受和评选的规律。文学不是商品,其标准不受年代、文化限制,需要更长远的时间来审视。4年的限制,是不符合文学规律的。


茅盾文学奖要成为民族文学标高,就要坚持宁缺毋滥。暂停十年,是一个积极的郑重的承诺,是为了要评选出最优秀的作品。


结束语


纯文学式微的今天,谈及茅盾文学奖,有人批评,有人质疑,有人提出期许,无论他们是学者、出版人,抑或是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他们都是关心、热爱中国文学的人。茅盾文学奖,终究只是呈现在台前的评奖,其背后则是整个中国文坛。对茅盾文学奖的种种关注和思考,亦是对中国文坛,中国文学的关注和思考。

#p#副标题#e#月初,中国作协官网上公布了2月25日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标志着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开始启动。凡在评奖年度(2007-2010)内首次公开发表、在中国大陆地区出版、体现长篇小说体裁特征、字数13万以上的作品,均可参评。而与往届相比,新修订的评奖标准中出现了两条醒目的变化,一是“推行评奖实名制投票”,二是“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征集参评作品”。这是继去年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张开手臂后,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再度向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网络文学获得了准入资格令很多人欢欣鼓舞,很多业内人士都对此表现出积极和乐观的态度,“无论怎样传统文学阵营的姿态是好的,但是发展是需要时间和累积的”。


历数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新变化


变化一:实名制投票力保透明


在新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中,评委投票一改过去的匿名投票,采取实名制投票。昨日记者致电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主任胡平,他表示实名制投票最大的优势就是评委的个人意见可以更加公开,而这有利于增加评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看不见的人情票可以由此避免。事实上,文学评奖实名制投票并不是新鲜事物。去年在浙江举行的“郁达夫小说奖”便采取了这一方式。著名作家陈建功曾担任该奖项的评委,在尝试过实名制投票制度后,他曾表示,实名制投票可以让大家都抱着很坦诚的态度,客观地去评价作品。


变化二:全国选派60名评委力保公正


胡平表示从本次评选开始,茅盾文学奖评奖将扩大评委的地域性,增加其代表性。据介绍,本届评选中国作协将组织60多人的评委团队。“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作协都将推选出一名评审代表,加入到这次的评委队伍中。”胡平说。此外,对评委还将采用另一项新措施,即从本届起,初评、终评的评委将是同一批评委,“这60人将从头到尾参与评奖过程。取消初评评委和终评评委的明确划分。这不但保障了评委眼光的持续性,还可以增强每个人对整体作品情况的全面了解。 ”具体措施的实施和新一届评委名单产生的工作已经在有序的进行之中。


变化三:将选出不超过20部提名作品


此外,在新修订的《条例》中还包括“评奖委员会在对参评作品阅读、讨论的基础上,经三轮投票选出不超过20部提名作品;在提名作品中经两轮投票选出不超过5部获奖作品;投票实行实名制;投票、计票在公证机构的监督下进行;各轮获选作品篇目向社会公布”等内容。“不超过20部提名作品”是本届评奖的另一个新变化。


作为专门为长篇小说设立的文学奖项,茅盾文学奖从1982年开始评奖以来,每一届的得奖篇目数都在5部左右,为何此次要提出“提名”这个概念?胡平介绍,“过去没有‘提名’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加重了这20部作品的分量。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果仅以最终的5部来代表,显然不如20部来代表显得更丰富更全面。 ”但他同时也强调,“此次的‘提名’不叫奖,但是具有一定的意义。 ”


变化四:不排除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2000年底,乌镇成功地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活动请回了“老家”。此后2005年的第六届,2008年的第七届颁奖典礼都在乌镇举行。不过,本届颁奖是否还会延续这一传统似乎还有变数。胡平介绍,本届颁奖礼的准确时间和地点都尚未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时间一定在8月之后,颁奖地点正在磋商中,不排除再度回归北京的可能。


变化五:网络文学可以参评,但必须出版


去年3月份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启动时,第一次规定网络文学可以参评,由此“破冰”、“标志性”等字眼一度占据文化新闻的瞩目位置。本次评奖,网络文学可以参评,“但必须落地成书”这一标准被指是“门槛过高”。而就在去年定位为中短篇小说奖项的鲁迅文学奖,也因要求字数不得超过13万字,将大量字数超标的网络小说拒之门外。因此有评论认为,传统文学奖项允许网络文学参评的这种“开放”,只是摆了一种姿态而已。


对此,胡平解释说,参与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作品都是经过编辑审定,按制度有一定出版质量的优秀纸质作品。因此目前对网络小说的这种规定是出于一种公平性和一致性的考虑。胡平表示,“现在有影响力的优秀网络小说都已走到线下。在这个阶段,这些经过出版部门审定、修改、完善并出版的作品来参赛比较理想。将来网络出版和发表的程序会不断进步。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网络上发表相对成熟的时候,在网络上经过加工,编辑并发表作品也可以被纳入评比范围。 ”


去年鲁迅文学奖,最后只有一篇网络小说《网逝》入围,并与最终奖项失之交臂,此次网络文学能否在茅盾文学奖中占有一席?网友们颇显信心不足。有网友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评奖标准并没有变,传统文学界并没有一个评判网络文学的标准,这就可能造成审美上有所不同,导致无力评判网络文学。那么这次网络小说又是来陪练?对此,胡平表示:“这很难说,现在很多网络作家都很优秀,他们的创作水平并不低于传统作家,他们得奖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但最终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评委。 ”


本届比拼或将异常精彩


韩寒、郭敬明都做了参赛准备


去年有消息称,韩寒小说《他的国》因为“字数超标”而被鲁迅文学奖拒之门外。那么专门为长篇小说设置的茅盾文学奖,韩寒是否感兴趣呢?昨日,记者致电出版人路金波,他表示此次韩寒作品不会主动报名参与评选,但如果上海作协觉得韩寒的小说可以代表上海青年的创作水平,他们并不拒绝上海作协为韩寒申报。


而曾多次表示希望通过茅盾文学奖证明自己的郭敬明是否会报名参赛?其出版社相关人士则表示郭敬明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做努力,如果郭敬明本人已做好了准备,并不排除会报名参评的可能。


“当年明月”与“天下霸唱”争宠网络奖


这次“网络文学要求出落地书”的游戏规则,使《鬼吹灯》、《盗墓笔记》、《明朝那些事儿》、《诛仙》等已出版发行的网络小说具备了参评资格。


昨日记者致电北京磨铁图书公司总经理沈浩波,他表示有机会必将力推当年明月和南派三叔的作品进行奖项的角逐。对于茅盾文学奖接纳网络小说,沈浩波说这对于整个文学界都是一次促进,“这两位作者的写作实力和影响力已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他们作品的精彩程度和读者接受度都已经被证明,既然主流文学界已经接受了金庸,为什么不能给年轻的作家一次机会呢? ”


随后,记者与《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的经纪人张海取得联系,对于“天下霸唱”可以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比张海很兴奋也很有信心。他表示,如果出版社推荐《鬼吹灯》参赛,“天下霸唱”会支持配合。


贾平凹很可能连庄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贾平凹的《秦腔》以终投第一的成绩揽得大奖。4年后,贾平凹的新书《古炉》又于去年底出版。这部6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写坏了贾平凹300多支笔。作为当今文坛的顶级作家,贾平凹自然是各大奖项的热门人选,昨天记者致电《古炉》一书的责任编辑孔令燕,她表示贾平凹的作品绝对有实力参与评比,只等出版社启动报名的事宜,便会征求贾平凹本人的同意,为《古炉》报名参赛。此前,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中有一条为“同一作者不宜连届获奖”,今年这一项要求已被删除,这对于贾平凹能够蝉联该奖项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辽沈晚报 陈妍妮)#p#副标题#e#茅盾文学奖公布初评结果 网络文学空欢喜一场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参评从报名到审查至今不到一个月,网络文学却经历了一场 “空欢喜”——在中国作协网昨日公示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首批180部入围作品名单中,大部分网络文学作品 “落马”,只剩 《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网络小说 “硕果仅存”。


而此前被广泛关注的 《盗墓笔记》、 《杜拉拉升职记》等开创盗墓题材、职场题材小说的网络文学代表作则被以 “作品未完结”的理由同时出局,引来关注者一片哗然。


参评规则自相矛盾


《盗墓笔记》、 《鬼吹灯》、 《杜拉拉升职记》……这些脍炙人口的网络文学虽然拥有众多拥趸,但其文学价值却始终不为主流文学界所认可,甚至一度被贴上 “低俗文化”的标签。然而一个月前,本届中国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在游戏规则上 “松口”,允许已经出版的网络文学参评,让网络文学作者一度以为 “出得厅堂”的好日子终于到来。


谈及此次 《盗墓笔记》等网络名作的 “落选”,负责茅奖初选工作的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胡平解释, 《盗墓笔记》、 《杜拉拉升职记》等作品没有入围是因为 “还未完结”。他夸奖很多业余作者很有才华,但是必须线下出版的规定也咔嚓掉了一部分网络作品参选,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网络作品入围。


然而对于因 “未完结”而 “被刷”的说法,很多人表示并不服气。虽然茅盾文学奖参评资格中有,参评作品如果为系列作品,则该系列必须完结才能参评的规则,但不少人认为茅奖对于 “系列”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有网友提出, 《盗墓笔记》既“独立成册”,而且每本也都有 “单独的书号”,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盗墓笔记》是可以各自成篇、不被算作“系列”之列的。除此之外,更有业内人士表明即使 “未完结说”成立,但这种解释在茅奖历史上也有 “矛盾”。例如在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中大放异彩的 《茶人三部曲》,在获奖时也只出版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那么这算不算 “未完结”呢?


据记者进一步的了解,在茅盾文学奖开始申报之初,浙江省作协只挑选了 《盗墓笔记》 1至7部中的第3、4部上报评选,然而在上报之后作品又被中国作协打回浙江省作协,称“如果要报的话就报1至7”,没想到在集体上报之后等来了失望。


《盗墓笔记》“彻底被否”


《盗墓笔记》落选的消息发布后,本书参选的推荐人、杭州市作协秘书长夏烈当即在微博上发表观点: “作为推荐意见的撰写人我觉得尽力了。这个事经过媒体报道,并事实上也呈报到了中国作协,因此肯定是当下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此次落选之后, 《盗墓笔记》是否会等完结后再度冲击茅盾文学奖成了诸多 “盗墓迷”关心的话题。“这次被刷其实已经意味着彻底把《盗墓笔记》否掉了。”夏烈说, “因为茅奖有规定,重点文学网站推荐的作品,应为4年内在本网站发表并由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作品,而当 《盗墓笔记8》出来的时候估计已经过参赛年限了。 《杜拉拉》也是一样的情况。”


对于这次茅盾文学奖针对网络文学的“敞开怀抱”,夏烈分析道:“其实茅奖也是有取舍的,说实话,网络文学与茅奖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是两盘菜。”夏烈说:“我认为作协在改革中对网络文学的开放,姿态大于意义,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非常漫长。 ”


“南派三叔”显得很淡定


对于外界的一片热议, 《盗墓笔记》系列的作者,南派三叔本人却显得十分 “淡定”。他在5月17日发布的微博中幽默地自我解嘲: “公布一下真相,免得误会,盗墓笔记根本没有参选,中国作家协会说我没写完,不准选。铁凝大姐一定是我的读者,利用职权催 ‘盗8’。不用打电话来安慰我了,我拿我人头发誓我真是‘被参选’。”自此,南派三叔的电话便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 “沉默”状态。


此条微博一经发出,针对南派三叔 “被参选”的猜测被炒得风生水起。推荐人夏烈向记者证实, 《盗墓笔记》的报名参评是市作协主动提出的,然后再征求南派三叔的个人意见。 “我记得当时领导问我如果报一部网络文学,选谁?我当即就推荐了南派三叔、沧月和刘连子,最终选定了三叔的 《盗墓笔记》。”


“南派三叔与我一样,从一开始就都认为不可能获奖。”夏烈谈起落选仍不气馁, “这起码造成了一种文学现象,也代表一种趋势。其实不用沮丧也不用伤心,我觉得申报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网络文学进退两难


在《盗墓笔记》、《杜拉拉升职记》等一批 “主力军”出局之后,网络文学在此次茅盾文学奖评选之中的地位越发尴尬。不少读者将网络文学的出局比作被 “驱逐出境”。面对获奖希望渺茫的残酷局面,也有学者表示 “哪怕落选也有好处,会对作协有一定的影响,不会留下 ‘没有网络文学敢参赛的印象’,对于后来的网络文学作品也具有开拓意义,对未来有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在仅剩的网络作品之中,也有打 “擦边球”的,比如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王海? 《成长》,其出版方标明是 “新浪网作家出版社”,编辑的名字也多了新浪网读书频道的编辑,但是其本质上依然是传统作家的纸质作品。也有像起点中文网推荐的郑彦英 《从呼吸到呻吟》这样的作品,是当时参加各省市作协主席大赛中的作品,虽然在网络上发布,但没人会把网络作家的标签贴在郑彦英的身上。(解放网 记者 谢正宜 实习生 王力铭)#p#副标题#e# 茅盾文学奖最好不要变成“游戏”


茅盾文学奖正在公示参评名单,熟脸不少,陌生人更多。而诸如网络文学的边缘地位,作者队伍的纷繁身份,都成了一时的话题。不过作为文学奖,最后的指向,毕竟还是作品。公众对茅奖的期待,也正是如此。


假如小说这事儿,归根结底是“人在写,人在看”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学评奖,就是“人在评,天在看”了。虽然一再改革或号称改革,声明要把奖评得公开透明一点,但各类评奖的过程却往往小道消息齐飞,评奖的结果也总是喜的喜,骂的骂,圈儿里颇热闹。


但如今,文章早已不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也未见得会有多少局外人关心。公开透明?政府账目和国企利润还没都公开透明呢,区区一个文学奖,谁有心思惦记!就茅盾文学奖而言,能够评出一些过得去的作品,帮助爱看书的人挑选几本有点意思的书,也就算对得起读者了。


本着这个“最低要求”,学习一下最近公布的“180部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目录”,觉得倒也不太离谱。虽然也有莫名其妙的作品,也有诸如企业家之类非专业人士的写作,但基本的阵容也称得上齐整:刘震云、毕飞宇、张炜这些老腕儿赫然在榜;《苍黄》、《金山》、《成长》这些近年来叫好的作品也没落下。有能力的作家、有质量的作品占到一定比例,即使按照“平衡调剂”的原则让个别平庸之作跃了龙门,但最终能选出几部在业内和读者中间都有口碑的好作品,也是可以想见的。


至于有人质疑《盗墓笔记》之类的作品为什么没有入围,作协官员的解释是“没写完,还有续集”。但从文学内容的角度来考虑,不能入围也是好事吧,或者说入了围也最好别评上,否则又该丢人了——须知这是茅盾文学奖,不是张恨水文学奖,不是还珠楼主文学奖,更不是金庸文学奖。茅盾是谁?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就算不那么伟大,好歹也得有点儿现实主义的意思吧。这里倒没有看不起网络文学或类型文学的意思,只是基督的归基督,恺撒的归恺撒,张麻子家的狗别到李寡妇盆儿里找食吃,各得其所才是正经。


最后,还得说说公信力的问题。对于文学奖来说,公信力应该体现在哪个方面呢?个人以为,和什么评委、程序都不相干。公信公信,公众的信任,如果一部作品能够因为获奖而成为同类品种中的畅销书,那么这个奖就是有公信力的。茅盾文学奖即使千人质疑万人指责,但从《白鹿原》到《长恨歌》,哪一部不是靠读者的信任而确立了价值的呢?可以说,茅盾文学奖几乎是传统文学最大、也是最后一块金字招牌了,它最好不要变成人情的游戏、资本的游戏、娱乐的游戏。(新京报 穆风)#p#副标题#e#茅盾文学奖承载太多了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名单公布以来,这几天,舆论显得很热闹,各种质疑的声音几乎都针对着“茅奖”忽略或轻视了哪些作品。比如网络文学入围的标准问题,青年作家数量太少的问题,《盗墓笔记》何以落选的问题,等等,于是指责“茅奖”门槛儿太高,标准太苛刻云云。


这届“茅奖”在征集作品时就做出了一种姿态,表示要更加公开透明,入围作品也更加多样化,特别强调要接纳网络文学作品。这也许可以视为“茅奖”给自己树了一个更高的标杆。而种种质疑,说到底,也还没有超出“茅奖”自己划定的这个范围。换句话说,质疑者和被质疑者是用了同一种思维套路在说话,他们都把“茅奖”想像成惟一的、可以包揽一切的大杂烩了。


毫无疑问,“茅奖”应该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审美尺度,它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长篇小说创作都囊括在自己的麾下。它当然是开放的,广纳博收的,但也是有标准,有门槛儿的。这个标准和门槛儿甚至不应该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为标榜自己的开放、宽容而有所降低。屈从于权力的干涉有可能毁了这个奖,同样的道理,屈从于所谓民意,也有可能毁了这个奖。在这个意义上,我倒希望“茅奖”能旗帜鲜明地宣布,它不接受哪些作品,无论是以文学的名义,还是以历史、社会价值的名义。纵观世界上的各种文学评奖,包打天下的几乎没有,每个奖项都有自己的品质、个性和诉求,这也是一个奖项可以存在的理由。如果一个奖项可以面对所有作品,那么,事实上也就取消了这个奖项自身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所以,“茅奖”不应承担不属于它的那一部分职责,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它额外地负担更多的职责。维持它的品质与个性,常常比让它扩大一些评奖范围更困难。


我们这里有两种倾向是特别值得警惕的,一方面,我们希望一个奖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求所有的奖承担一种责任和功能,这样做的结果,使评奖不堪重负,又取消了各种评奖的个性和区别,最终使各种评奖沦为同质化,也就取消了评奖的意义。我们只消看看这些年几个电影奖项的命运,就不难理解其问题的严重性。前几天看到关于《大众电影》生存艰难的新闻,这本当年发行八九百万的杂志走到这一步,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想一定和“百花奖”的衰落有关。而“百花奖”之所以日见其衰落,原因之一恰恰是失去了“大众”这个最鲜明的特征。“金鸡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个奖要想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电影人心目中的尊严和权威,恐怕也要先做一番清理的工作,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清理干净。


有鉴于此,我更希望“茅奖”能够坚守自己的门槛儿和标准,不管风从哪边刮来,都毫不动摇。

(新京报 解玺璋)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中华语文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郑州市2011年中招政策发布 四点变化您看清楚

下一篇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本科招生章程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