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从中国科举制度的千年沿革看如今的高考改革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5-18
7894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学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581年,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止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元年(605)始设进士科,宣告了与旧的以门第为主要依据的选官体制的决裂及新的以进士科为代表的科举制的诞生。
  唐承隋制,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举制度。在科目的设置、类别的划分、科试的内容、科场规章等方面更加详备,更加完善,并逐渐制度化。
  宋代科举沿唐之制又有所变革。扩大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采取了锁院、别头试、弥封、誉录、三级评定等一系列措施,确立了乡试、会试、殿试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严格和完善科举制度,形成进士科的空前繁荣。
  明代仅设进士一科取士,八股文为各级考试的重要文体,科举地位较以前更为提高。清代科举基本承袭明制,而更为繁密周详,发展成一种极为规范而又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显露,清末道光(1821-1850)以后,科举考试明显衰败,晚清戊戍(1898)变法后,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清朝廷迫于大势所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宣告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结束。
       一百年前,主要由于不改革,不能与时俱进,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科举制成为历史前进的障碍而被废止;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科举制东渐西传。科举制“失之华夏,得之四夷”。一百年后,发明文官制度的古老中国反而需向美学习借鉴,建立公务员制,又使科举制回归和升华。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它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已超越了人才选拔的本身,它对中国政治建构、学术思想、学校教育、社会意识,无不发生影响。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以及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都有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可以说不了解科举,就不可能透彻了解中国隋、唐以来的历史发展,不了解科举,就不可能深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关重大。它的兴衰与当时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至今仍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曾作为先进文化的“科举制度”为世界不少国家学习引进。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仰慕英国文官制度,设想按它的方式改造中国的官吏制度。当他经过深人研究,知道英国文官制度是吸取了中国科举制度精华而形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近代一些西方的思想家、哲学家,都赞赏乃至艳羡中国科举制度所具有的所谓“公个竞争”的合理性。历史证明近代英国、法国、美国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的建立,渊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朝,科举经历许多改革,日臻完善,促进了世族制度衰落、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宋朝,虽经多年民族混战,然科举却有重大改革,两宋经济、社会、文化都获得高度发展。但是,明初确定考八股以后,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科举几乎没有任何改革,逐步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给教育事业造成了巨大消极影响:
  l.科举仅存“进士”一科,学校只培养文官,限制了社会所需多种人才的成长。
  2.科举主要考四书五经,学校主要学四书五经,造成学子知识结构片面狭窄,崇尚儒家经典与书本知识,鄙薄自然科学技术与实际能力,又闭关锁国,造成知识分子孤陋寡闻。
  3.八股文要求“代古人语气为之”,造成广大举子以致整个社会风气,皆以古为训,不思改革,无力创新,死气沉沉。与唐宋相比,所谓“康熙盛世”不过夕阳余辉而已。
  4.八股乃考试专用文体,虽属竞争激烈所无奈,然形式刻板,举子们以大量精力消耗其中,不仅毫无使用价值,而且严重束缚了思想。
  5.考试内容单薄,且长期不变,命题为避免重复而导致偏、怪,社会上押题之风盛行,“坊刻”泛滥,“而本经亦可以不读矣”,学校则名存实亡,恰在此时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至18世纪中叶,面对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贩卖鸦片毒品,文明古国之中华却无可以御敌卫国之人才,屡战屡败,国破家亡,落入任人宰割之悲惨境地。
  当然,不应由科举承担全部责任,但科举却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以致腐朽的清政府也不得不废除了科举,这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随着“民国” 的诞生,西方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逐步传入中国。
  科举1300年,废科举100年,这是一部丰富的“教科书”。废科举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舍此中国不能进入“现代化”。但是,把科举贬得一无是处,也是与事实不符的。应当历史地、具体地总结科举的经验教训。当社会存在强制性分工的时候,考试是取消不了的,除非人类又发明了更好的方法。这就是废科举不久,中国又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的社会根源。考试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考试也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视考试为洪水猛兽、万恶之源,是片面的、错误的;企图用废除考试的方法,求得解脱,如“文革”是所为,是必定要失败的。我们应当坚持考试,不断改革考试,克服消极影响,发挥积极作用。
  高考并不是官员选拔考试,可是为什么我要将高考与古代的科举进行类比,而不是将公务员考试和科举对比呢?原因在于,古代社会中以高官厚禄光耀门楣为主流价值观,对于商人价值的鄙视,对于技术专家的轻蔑,是今天无法理解的。可是在现代社会中,商人,又称企业家,高级蓝领,高级白领,虽然不是公务员, 也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得到承认。 而这些承认的基础,是高考的基础下造就的。 可以这样说,古代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登龙虎黄金榜”,“一举成名天下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唯一的手段是科举,而现代人,最重要的还是高考。
  高考制度实行了20多年,在拨乱反正、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现行的高考制度也日益显露出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弊端:不利于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不利于调动高等学校在专业人才选拔上的自主性;不利于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分类指导。有人说:高考不改,教育难兴。虽然言重了,但道出高考改革的迫切性。
  从教材上讲, 建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的“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科书制度。1986年,正式成立全国中小学审定委员会。紧随其后颁发的章程和条例,提出“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行教科书多样化”的政策。这一方针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突破性的,其方向性价值是非常重要、极其宝贵的。当然,现在看来还只是调整性的,并没有打破统编教材的格局,形成的是统编为主体、其他为补充的双轨制。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是“独股”的话,80年代中期之后到90年代末则是“一股独大”。有关文件表述:“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可以编,有关学校、教师和专家也可以编。教材的多样性也预示了高考改革的序幕。
  然而高考的长久以来的改革只是对于考试内容调整,却没有触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既招生规则问题。诚然,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教育从一开始就出现的稀缺性,大学教育本来就先天不足,更何况这两年的疯狂扩招,导致后天发育不良。众多参差不齐的高校,劣质的教育,还有众多的等待考试的莘莘学子,所有的现状使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变得更加稀缺。再者,即使经济如何发展,最好的大学教育也是少数,名牌的含义就在于他的稀缺性。 因此美国到现在也只有一个哈佛,一个耶鲁。
  另外一个中国的现状在于它的疆域广阔, 地域差异,贫富差异,信息差异相对巨大,美国通过19世纪的西进运动,用百年时间略微调整了东西差异。而中国的开发大西北不过是5年的时间,并且西部以西是高原和亚欧大陆的腹地,远非美国西部可比,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地区差异会越来越大。而地域的差异定会导致人的综合素质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获得信息的能力必然有差异,从而导致每个人信息保有量的差异。
  综合素质论者对于高考的改革实际上是非常片面,如果高校重视综合素质,那么应该创立新的考试去考评综合素质,而不是在现有的体制中创立另外的录取机制。再者,综合素质是非常难以量化的能力, 如果考虑腐败,经济不平衡等因素,综合素质考极有可能演变为当代的九品中正制,因为一旦附加在考试之后的测评越来越多,考试的公正性和存在意义就会益加损失。
  更为可悲者,高考的双重标准世界上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地区,经济的差异是综合素质差异的根本原因,那么高考录取的双重标准就是直接原因。由于各地录取比例的极度不平衡,考生压力是非常不一样。可怜的孩子,年幼即明白读大学的艰难,他们把所有的时间献给了可爱的课本,可恨的考试,为了在唯一的独木桥上度过,莘莘学子不敢去花费精力去学习艺术,浏览杂书。体育锻炼等等,他们所有的时间被挤占,没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相比而言,北京上海的考生就比较轻松,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充实自己。
  因此高考应当改革!!!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沪上重现科举文化沿革

下一篇中国科举制度与高考利弊分析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