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改正鲁迅文章中的“错别字”?

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 刘贞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4-23
7374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位初三学生给人教版语文教材编辑来信,说他们平时酷爱文学,最喜欢读鲁迅的文章,在阅读课文时,发现错字连篇,影响阅读,举的例子有:

1?冬天冷得利害(厉害)

2?大概是物以希为贵吧(稀)

3?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糊)

4?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其实)

    这位同学读书很细心,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尽管是面对名家名作也敢于怀疑,列举的错误除第四个是误读外,其余三个都值得探讨。当然,错字”“别字在鲁迅文章里并不是个别的现象,所以我们探讨的范围可以更加广泛一些。

《风筝》:

我现在在那里呢?(哪里)

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它)

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发现)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蝴蝶)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偶尔)

《社戏》:

又漂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缥缈、飘缈)

《藤野先生》: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吗)

“你悔改罢!”(吧)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喝彩)

《雪》:

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葫芦)

《故乡》: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捡)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她)

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辗转)

《孔乙己》:

便替人家钞钞书(抄)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纪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

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介绍)

力气固然白化(花)

又在第二叶上,写着“徐培根”三个字(页)

《灯下漫笔》:

但措辞太绕湾子了(绕弯子)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直截了当)

《祝福》: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预备)

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盯)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支吾)

什么踌蹰,什么计画(踌躇、计划)

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厉害)

全不见有怜悧起来的希望(伶俐)

《药》

搭赸着走开了(搭讪)

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悚)

《阿Q正传》:

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搭连(褡裢)

    统观这些语句中的错别字,可以发现从构词长度上看,一、二、三、四个音节的字词都有,而以双音节词为多。它们主要是异形词。所谓异形词,是普通话书面语中并存并用的同音、同义而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其中的一些字形按今天的规范来说不规范了。不规范就是错讹,难道是鲁迅写错别字了?

    鲁迅是文章大家,怎么会写错别字呢?这是时代的误会。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用词规范,语言随着社会生活而发展变化,导致新旧规范龃龉,给新时代的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大家知道,在当时是允许写异体字、异形词的,那时的人们用字用词不像今天这样讲究规范,而且书法家们还通过写这类字词显示自己的创造才能。在解放前的几十年里,白话文用字用词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建立一些规范的,从许多字词的选汰中可以看出演进的过程,例如写于1921年的《故乡》中有第三人称的,而写于1926年的《记念刘和珍君》改为她就正告我);又如,在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作品中,字作为结构助词的用例并不少见,而今天的读者读来甚觉别扭。试举一例:

我把我底心留给你底头发,

你底头发是我灵魂底住家;

我把我底心留给你底眼睛,

你底眼睛是我灵魂底坟茔……

(节选自王独清《但丁墓前》)

    四句诗有八个字,相当于今天的。如果这首诗被选进当代的出版物,要不要将改为是会引发争议的。

    在当今的语言环境和阅读环境中,要将这些异体字、异形词全部改正过来吗?这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字词和不同读者对象来确定,例如,上面的字,给低龄读者群阅读时可以改为,给研究专家阅读就不必改了。那么,中学课本鲁迅文章中的异体字、异形词应该改正吗?

    假定应该改正,就从个别非改不可的用字开始改吧。以上面列举的鲁迅用字用词为例,根据当前的现代汉语规范性文件,有些字词的不规范是一目了然的,当然得改,如,那里改为哪里发见改为发现胡蝶改为蝴蝶;有些字词似乎应用正字为宜,如,改为改为”“为正字,”“为异体字;再进一步推理,异形词也得改,壶卢改为葫芦展转改为辗转预备改为预备怜悧改为伶俐”……这还只是举例,如果照此标准真正操作起来,改动范围将更大,检贝壳改为钞钞书改为记念改为纪念”“绍介改为介绍直捷了当改为直截了当竦然改为悚然”……似乎都是非改不可的,这样一来,差不多是对鲁迅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大幅度的二度创作,完成了鲁迅文章的规范化”“现代化。而这样的二度创作也就毁了鲁迅文章语言文字的原貌!恐怕绝大多数读者是不会答应的。

    所以,改和不改的界限很难确定,只要改一个,就顺带着要改一大批;如果不改,可以通过注释提示现代汉语中字词运用的规范,省去许多麻烦。最后的结论是:一个字词都不改。这是建国后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一贯的做法,但也只有鲁迅享有这样的特权,其他文学家、文章家不能分享这一特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课程教材研究所 刘贞,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关于鲁迅“错别字”的讨论

下一篇追寻童年的语文课堂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