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例谈语文课堂的创意教学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3-08-13
8131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充满新意并带有个性的教学构想,有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阅读教学的创意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智慧。因为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教育的文化使命,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揣摩、涵咏和感悟为学生奉献传统文化的大餐。在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还应是衡量语文教师业务素养的重要指标,是提升阅读教学课堂效能的重要载体。
    余映潮老师在谈到教学创意时说到:教学创意与教学设计是两码事,创意侧重构想,设计则是创意的铺展。也就是说教学创意应是教学设计的先行,教学设计是教学创意的细节化,教学创意富有艺术性,能够使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更好。余老师认为教学创意应讲究:新、简、活、实。笔者认为,余老师的认识言简意赅地阐释了语文教学的要旨和真谛。

   教学创意的“新”体现在“角度”两字上,指教学角度的独特、与众不同,能尽可能地“巧”用教材,体现“个性”。我们常听到一些老师说:“教材我非常熟悉,都上了多少遍了。”熟悉教材自然是好事,不过,这话的潜台词可能就是,上了多少遍,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不断重复,其课堂教学想必也是平庸而无新意的。

    余老师在《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中提到《小石潭记》教学时,这样设计教学板块:

1.请同学们说一说找到了哪些能够用来分析课文的以“清”字领起的词,如清澈、清凉、清秀、清冽等。

2.同学们自由选用“清澈”、“清凉”、“清秀”等形容词“写句”,以品析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教师归结,形成下面的欣赏短文。

“闻水声,如鸣珮环”,水声叮咚,清越动人;“下见小潭”,“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景物多么的清秀;

小溪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明灭可见”,消失在远方;“坐潭上,凄神寒骨”,不仅是寒气刺骨,还有坐在石上的清冷;“其境过清”,环境是太清静了,太清幽了,这让作者更感到心境的清凄。

文章段落小巧,布局匀称,文面清丽;

多用四字短句,节奏和谐,读音清朗……

如此创意不仅角度新颖,而且避免了文言文教学的串讲,聚焦核心文字,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作品思想内涵,都可品评议论,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性,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质朴动人、意蕴丰富,从情节内容、写作妙要、小说主题均有品析赏玩之处。细读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花”在文章中不仅起到了一线串珠的作用,而且小说的写作特色、思想内涵均与其有关联。以“解读花语”的教学创意去构想,设计花的记忆、花的角色、花的内涵这样几个教学板块,则可以使得教学板块清晰、重点突出,且使得教学富有艺术的诗意之美。

教学创意的“简”,就是简洁、明了、实用、不繁琐。余老师认为,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看出他的简明思路,“可用”、“实用”。现在的课堂,观念新,手段新,热热闹闹,但往往是不合格的、学生思维活动很浅的课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简”,不是指思维的简单,而是指程序的简化,在简明的教学脉络中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完成对文本的品味、涵咏,在“简”中求“丰”。

如《故乡》一文,是众所周知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一篇小说,不少语文教师因抱着这也重点、那也重点的心态患得患失,在课堂上条分缕析,一丝不苟,结果是教者辛辛苦苦,学生稀里糊涂,特别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繁琐的课堂分析更是令人生厌。其实在教学《故乡》时,我们可以从时间段上分解为“过去的故乡——现在的故乡——未来的故乡”三个时间段,在小说情节上分解为“归故乡——忆故乡——别故乡”三个叙事历程,从小说主旨上分解为“对过去的追忆——对现在的诅咒——对未来的祝福”三重内涵,从写作妙要上设计为“环境对比——形象对比——心理感受对比”三种技巧显现,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断穿插、联系,才有可能既全面地处理了文本,又有重点地突出了文本各自的审美区域和审美焦点。这样“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组合教学内容,精细、高效,也恰恰吻合了余老师教材处理的艺术:长文短教。

再如余映潮老师2007年在南京暑期培训课讲授《说屏》课文五个段落时,几个字便带动了学生对全文内容的研读理解:“假如没有这一段?”(简中求丰)一句话研读教学。又如:本文是优雅小品:选几个词读一读(找出本文中最需落实的美词,积累熟悉文章),选几个句子说一说(要求这几个句子应该形成这篇课文的骨架,即浓缩全文,概说全文,让学生观察到课文时怎样构思的),找几个精彩的段落,品一品(梳理层次、品味语言、体悟情感)。这样的创意咋一看并不起眼,但施教者若是能够从这简约、简化的教学环节中看出其精彩、实在的教学内涵,那便是对繁冗课堂的一种“清洗”,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是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彰显。

教学创意的“活”,就是灵动,就是变化,就是不局限,不呆板,就是有一点诗意的手法。这种“活”,更多的表现在教学的局部上、细节上,比如说导语的设计,是否是多角度的呢?问题的设计,是否手法生动呢?讲究“活”,即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活起来,任何环节都有活的因素,使你的课吸引学生,不使学生厌烦。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课时,不少老师按照故事情节、人物细节、精神品质、悲剧意义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品析,这样,虽然也能将悲剧的内涵品析出来,但总觉得将文章“肢解”了,把一个伟大的悲剧弄得支离破碎。而且,用这样的方法来品析课文,就得依靠琐碎的“问”来推进学生活动,缺少一点诗意的手法,也不符合前面说到的教学创意应讲究“简”的原则。一个个细碎的问题,看似启发,实则让学生穷于应付,难以拥有自主的思维活动空间,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笔者有幸听到一位老师在讲授此文时,紧扣“悲剧”二字来解读悲剧意义,设计了悲剧回眸、悲剧回源、悲剧回味、悲剧回响四个教学板块带动学生了解、认识、分析、评价悲剧,如此创意及系统又整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悲剧回响教学板块,老师在小结人物精神内核时因势利导,请学生动手为斯科特等人的坟墓写几句墓志铭,并就势介绍了什么是墓志铭,如何写墓志铭?并举出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墓志铭的例子。这一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纷纷动笔,其中就有学生写出了:“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你们的身躯默默离去;在人类探险的历程里,你们的精神赫赫长存”这样的语句。一个整体的设计,一个细小的环节,不仅能够使得课堂教学灵活多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还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

再看余老师的课例《中国石拱桥》,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创意是说明文思路分析能力训练。在其中的一个训练环节,余老师的课件显示:训练一:理清文章思路。话题:《中国石拱桥》——全文构思严密,极有层次的布局。在学生作答思路凌乱之际,余老师的课件这样显示:建议大家这样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的关系;(3)分析“赵州桥”与“卢沟桥”的位置关系;(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之间的关系。显然,这是余老师的精心安排,在学生思绪茫然之际,余老师的建议让学生立刻抓住了分析方法,思维豁然开朗起来。这就是教学创意的一种灵动变化,此时若是换成“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文章”、“同学们再好好想一想”的教学常态语,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恐怕是没有丝毫帮助的。教者富有智慧的教学创意,促成的学生思维训练的达成。

教学创意的“实”即为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扎扎实实作积累、练能力,少一些花架子。现在有不少语文老师为追求所谓的“新意”,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得精彩──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有“多元解读”,如此等等。试图以“旁门左道”来掩饰自己的肤浅和浮躁,以花架子哗众取宠。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越不明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在简明中求高效,让学生能够活动充分、研读深入。

“成功的教学创意的设计,要求之一: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求之二: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是余老师在《教学创意十谈》里所讲的。简而概之,就是“简”而“丰”,这里的“丰”即为“实”。余老师的《荷叶母亲》可以说是“简”而“丰”,让学生扎实积累的典型课例。全篇,术语点评;局部,课文集美;细部,妙点揣摩。这便是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创意。由全篇到局部再到细部,层层缩小,逐层取舍,简明而流畅。“术语点评”余老师以例子引路,让学生静思默想,调动学生又不放任自由,“升华”、“蓄势”之再加工,可谓咬文嚼字,明明白白;“课文集美”,余老师组织学生诵读,深入玩味,读出火候才去勾画,勾画出问题再去点拨,既有训练又兼有指点;“妙点揣摩”,在学生对文本已有了充分的、感性的认识之后,余老师组织学生对文末进行了细致的揣摩,从比喻之美到句式之美到虚实之美……短短的一段话,在余老师的引导和解读之下,竟有了如此内涵,实在是丰厚之至。

再如八下《老王》一文,竟有老师认同学生这样的理解:“从老王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问之,则以“此文存在争议,故如此带过”敷衍,争议暂且不谈,如果以这样的表面解读草草收场,想必其课堂也一定是思维低下,如蜻蜓点水一般。其实,老王之“善”有何特别之处?我对老王关爱有加又何以“愧怍”?这些都是此文值得潜心涵咏的地方。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教学创意,设计(1)走近老王——老王是个怎样的人?(2)评说老王——老王还是个怎样的人?(3)怀念老王——我为什么对老王心存愧怍?这样三个教学板块。让学生紧扣细节、结合人物、联系社会去评析,逐层深入,我们便不难发现,老王的“善”发乎天性,淳朴至极,是赤子之“善”,而我的“愧怍”,是觉得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是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灵魂拷问,是作者对所处时代的深层思考。如果在教学中,带着这样的创意,带着学生细读文本,“语语悟其神”,不管解读到什么程度,我想这样的教学也应是扎实有效的。

语文教学创意应讲究新、简、活、实,短短的四个字,却是解决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症结的关键所在,既道出了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道出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积累。新、简、活、实的教学创意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不应是分散,而是相互勾联的。好的创意应该个性鲜明、程序简明、手法生动、积累丰富,其目的都应该是学生的“丰”,让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实实在在练能力。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独特、简洁、灵动、实在,这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这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应有的追求。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下一篇学生学读学写不学说 教育专家质疑中小学语文教学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