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3-04
7845

                           杨晋夫,范蔚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它以“高速重演”、“整体缩影”等观点整体地、发展地看待事物。这种理论无论是与语文阅读教学本身,还是与语文阅读文本、字、词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运用该理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使学生能够在过程体验中,完成对文本生成过程的高速重演;提炼资源,寻找全息元;通过对创作主题进行追溯,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在合作与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全息建构,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尝试,多角度辐射探究文本。

关键词:全息理论;语文阅读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9)09—0053—0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由来已久。为突破阅读教学的困境,语文教育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据笔者目力所及的几十种《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论》以及作为高校教材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都缺乏对文本自身的本质及其整体发展过程的思考,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作用也不尽人意。阅读教学迫切需要在一种新的理论指导下,抓住文本的本质特征,以高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来观照文本,进而改良语文阅读教学。

    、全息的概念及其规律

    1.全息的概念

    现代全息理论是以全息这一基本概念和全息生物学这一生物学分支学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这一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盖柏和罗杰斯在发明光学全息术,并制成全息图的过程中提出的。

    2.全息元与全息规律

全息理论认为“部分包含着能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并把这种能映射整体特征的部分都称为全息元。全息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全息征,它通过各种特征的确定性关系去反映母系统的整体信息;另一类称为全息质,它通过继承母系统的某些信息来反映母系统”

全息现象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所有物质系统和非质系统,这些系统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就其全部意义都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其一,客观世界的任何系统都是全息系统。其二,整体缩影律。在全息系统内部,任何子系统都包含着母系统的全部信息,任何全息元都包含着其所属的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系统又规定和控制着任何子系统的全部信息。其三,重演进化律。全息系统中,各全息元的发育过程简明地重演着系统发展的历史。同时,全息元又以自己的进化促进着系统的进化。

    二、全息理论与语文阅读教学

    1.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全息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子系数(全息元),语文教学又是人类教学的一个子系统(全息元),人类教学又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一个较小的子系统(全息元),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全息系统。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全息性。我们可以说,“语文教学信息只有大小、多寡、贫富之分,没有部分与整体之别,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反映了整体;学习一篇文章,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天地!替换一个语词,调整一个句序,实际是精神替换和调整”. 

2.语文阅读文本具有全息性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全息性具体表现为阅读文本自身所具有的全息性。创作者往往寓其所处的时代情况、人生轨迹、思想感情于文本中。对文本激活的前提,意味着首先对这些默会知识的激活。只有把握了作者的社会经历、气质、个性后文本才会有血有肉地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波兰尼曾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

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3.语文阅读的字、词具有全息性

    文本的全息性是由语言的全息性决定的。海德格尔说:“所有存在都栖居于词,所以有了这样的说法,语言是存在之家。”汉语言更是如此,汉语言“就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也是全息的”。索绪尔认为,语言作为符号的表达,有两种必要的作用,一种是语序轴的作用,一种是联想轴的作用。所谓语序轴,即语言符号横向结合的顺序;所谓联想轴,即每一个语言符号都会引起纵向的联想并带出与它相近的一系列语言

    三、全息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重视体验性学习。

完成高速重演这里所说的体验性学习主要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回复知识与其所发生的情景之间的本然联系。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对作者创作过程的高速重演。“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的前提则是对文本的激活,这就意味着首先要激活作者,激活其经历、思想感情以及文本的创作过程。如不了解李白被判处长流夜fll~(今贵州桐梓一带)西行至巫山遇上大赦、得以放还的经历,就不易体会《早发白帝城》里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欢快;不了解唐朝安史之乱前后统治集团政治腐败、聚敛财物、贫富不均之现实,学生也很难理解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深刻。

    2.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系统或整体的基本单位。它有两重身份: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而且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阅读文本自身具有全息性。当我们把文本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时,构成文本的词、句、段则成了该系统的部分,其内涵和作用必然较以往也随之有相应的扩大,不光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且随阅读主体的个性差异而相应变化。我们的教学若能紧扣这样的全息元,就如打开一扇扇最敞亮的窗户,以最佳的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聚焦文本的全部信息,可以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如《孔乙己》一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中的“大约”、“的确”,如果不是设计者独具慧眼,是很难找到这个看似寻常实则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的。文中表现的孔乙己悲剧的性格、冷漠的社会、孔乙己的凄惨命运以及他死亡的必然⋯8943 .几乎都可以囊括于“大约”、“的确”之中。

    3.追溯创作主题,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表面看起来,文本都有其特殊性,是独特的“这一个”,但从全息理论看来,它总是按照全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是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的“整体缩影”,概莫能外。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与交换 。文本所承载的信息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不可能穷尽所有信息于一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理解的广度。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填补和适度拓宽,把与课本同一类的文本与课文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教学主题。然后,教师紧紧围绕主题,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碰撞交融,进行大量的文化接触,达到精神交汇,促进富有个性的文本意义的创生及教学资源的全息开发,获得生命的成长。如人们在表达思乡之情时就会有一些共有的方法,这就体现为创作主题的规定性:对故乡景与事的回忆性呈现。从杜甫的“遥想故园菊”到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再到余光中《乡愁》中的“邮票”、“坟墓”和“海峡”等都是这样,从创作主题人手就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

    4.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

    “信息的提取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一方面需要对新信息的意义加以建构,另一方面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全息视野下的文本重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工具,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实施脑与脑的链接,沟通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超时空的互联网虚拟世界和人类自己的心灵世界,形成兼容的整体。在全息阅读者眼中,文本是一个全息元,读者必须调动所有的体验与信息来读解它,也必须将此看成一个研究主题,将探究的触角向四方辐射,在丰富多彩的探究综合实践中,凭借已有的全息获得更好的全息,让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如《荷塘月色》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底色。作者的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依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不和谐⋯8943 . 也许在这个问题上无所谓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才称得上是一首耐读的“朦胧诗”。

参考文献:

[1]刘宗寅,秦荃田.全息教学论原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2]张智雄.全息学与情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

[3]王尚文.语文教学原则·全息性原则,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Mchael Polanyi.Study of Man.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Chiea—go,1985, 

   P.12.

[5]孙兴周.海德格尔选集[M_.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f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Wittrock.M·C(1990)Generative Processes of Comprehension.Educa.tion   

   Psychologist(24),P.348.

[8]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邓立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J].小学语文教学,2004(5).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两岸清华研讨高罗佩

下一篇论语别裁——学而第一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