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北师大文学院历史人物

作者:蝈蝈     来源:未知     时间:2011-02-21
8035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920 年起在高师国文部任教。 1923 年起在女高师国文系任教。讲授中国小说史等课。师大和女师大是鲁迅最早任教和任教时间最长的两所学校。 

  余嘉锡 ( 1884 ~ 1955 ):目录学家、语言文字专家。字季豫。常德人。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科举废除后回常德师范学校任教。 1927 年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讲目录学。 1931 年任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 1942 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 年 10 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其著作有《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四库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吴承仕( 1884——1939 ),别号检斋,安徽歙县人。清末最后之举人,亦为 “ 章门弟子 ” 之一,精 “ 三礼名物 ” ,为 “ 经学之王 ” 。他较早接受马列主义、辨证唯物论,并自觉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为早期著名学者中的中共党员。自改大立系后他是第一任国文系主任,利用其声名和影响力,聘请 “ 章门弟子 ” 、著名的 “ 训诂之王 ” 黄侃(季刚)及鲁迅、范文澜、马叙伦、杨树达等众多的 “ 名家 ” 来系任教或讲演,使学生无论在学业还是思想上都有极大收益。

  钱玄同( 1887-1939 ),又名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 章(太炎)门弟子 ” 之一,精音韵,为 “ 音韵之王 ” 。力主改革汉字、废除文言,其在 “ 五四 ” 前后,办《新青年》反复古派(和刘半农合演 “ 双簧 ” 《答王敬轩》,十分有名),鼓动鲁迅 “ 呐喊 ” (鲁迅《呐喊 · 自序》中所说 “ 金心异 ” 即钱玄同),提出打倒 “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 的口号等。对推行白话文、改革汉字、改革汉字书写、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等均有卓越贡献。曾任国文系教授、系主任。由他掌系,使原本旧气弥漫的 “ 国文部 ” 改革向上,充满活力。

   沈兼士( 1887-1947 ): 名臤,吴兴(今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19877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 19 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历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故官博物院理事、文献馆馆长、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等职,创立汉语 文字画 、 初期意符字 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抗战期间,曾任《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 。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黎锦熙( 1889——1978 ),字劭西,湖南湘潭人。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语言学界的泰斗。自1920年到北京 “ 高师 ” 任教以来,先后任国文部教员、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校长等,和师大结缘近半个世纪之久,在中文系乃至师大的建设上劳绩卓著。

  刘半农( 1891 — 1934 ):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字半农,晚号曲庵, 笔名寒星、范奴冬女士。堂号有灵霞馆、桐花芝豆堂等。 江苏省江阴县人。他是语音学专家,又是文学家和教育家。 1917 年夏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 1920 年携家属去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语言,后又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 1925 年 月回国,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 1930 年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沈从文( 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曾去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任 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穆木天 ( 1900-1971 ): 1931 年加入左联。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左联时期著有《秋日风情画》、《平凡集》、《流亡者之歌》、译有《青年煤炭党》等。 穆木天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还是一位翻译家和外国文学工作者,他从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翻译了外国文学作品达一百二十种

  谭丕模( 1900-1958 ): 湖南省祁阳县人,文学史家。 1925 年在衡阳船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热心参加反帝爱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担任湖南大学国文系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还当选为湖南省和长沙市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联主席及中南文联、作协的常务理事。 1953 年回母校北京师大任中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北师大党委委员。 

   顾随( 18971960 ):本名顾宝随, 字羡季 ,又自号苦水,河北省清河县人。一九二零年先生自北大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教育工作。其初在河北及山东各地之中学担任英语及国文等课,未几,应聘赴天津,在河北女师学院任教。其后又转赴北京,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及辅仁大学任教,并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中法大学及中国大学等校兼课。解放后一度担任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刘盼遂先生 (1896-1966):名铭志,字盼遂,河南息县人。1925年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导师。1928年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河南中州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钟敬文先生(1903-2002),广东海丰人,1930年与友人合创中国民俗学会。1934年春,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从事神话学、民俗学的研究,1936年回国。1949年,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候补委员及文学工作者联合会(后改为作家协会)党委委员。同年9月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辞世。生前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等职。

钟敬文先生有中国民俗学之父的盛誉,是著名的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散文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在民俗学研究、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方面卓有建树,著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下)、《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话说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建立中国民俗学派》等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俗学理论创作;文学理论著作有《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兰窗诗论集》等;文艺著作有《西湖漫拾》、《未来的春》、《钟敬文散文》等。所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在国内外民俗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黄药眠 1903 ~ 1987 ):原名黄访、黄恍。广东梅县人。 著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的成果而享誉国内外。后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53 年,在黄药眠的亲自指导下,北师大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

李何林( 1904-1988):曾用名李延寿、李振发、李昨非、李竹年等。生于安徽霍邱县。 上个世纪 40年代,他一度在云南、台湾等省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业余从事革命文艺运动,后到过解放区,曾担任华北大学国文系主任,华北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493月随校进入北平。7月参加全国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艺界协会候补理事。后调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参与制定《中国新文学教学大纲》,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创立,贡献了智慧和心力。1952年出任南开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讲授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研究,是全国高等院校开设鲁迅研究课的先行者

陆宗达 ( 1905-1988)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业余昆曲家。字颖明、又作颖民,浙江慈溪人,生长在北京。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预科,后升入本科。1926年起又师从国学大师黄侃(季刚),以《说文解字》为中心,治汉语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典籍。1931年起因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建树甚多,先后被北京大学、民国大学、中国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辅仁大学等聘为讲师和教授,并兼任国学研究所编辑。抗日战争期间,任教于中国大学和辅仁大学。194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聘陆宗达为部聘终身制教授,从此长期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著有《音韵学概论》、《〈说文解字〉通论》、《训诂方法论》等,桃李甚众。

萧璋1909-2001): 祖籍四川省三台县,生于山东济南。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天津南开中学、北平图书馆、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或任职。 1940 年任国立浙江大学 时在遵义 中国文学系副教授,两年后升任教授。 1948 年应聘为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并曾代理系主任。 1952 年院系调整,任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从 1950 年起至 1980 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萧璋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分社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顾问等职。   

李长之 (1910-1978):原名李长治、李长植,山东利津人。1929年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在校期间发表散文作品。1936年出版《鲁迅批判》书,产生影响。该年自清华大学毕业,遂留校任教。以后又历任京华美术学院、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的教职。1940年任教育部研究员。1944年主编《时与潮》副刊。1945年任国立编译馆编审。抗战胜利随编译馆由重庆北碚迁南京,主编《和平日报》副刊。194610月赴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并参与《时报》、《世界日报》的编务。这时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批评。重要的著作有《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苦雾集》、《梦雨集》等。建国后一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等。

叶丁易 (19131954) : 原名叶鼎彝,又名孙恬。安徽桐城人。 1938 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曾任西北师范学院讲师,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四川大学、东北大学副教授,《民主报》总编辑。 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7 年加入九三学社。 1949 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第三届中央常委。 1953 年赴莫斯科大学讲学。次年病逝于莫斯科。著有长篇小说《雏莺》、《丁易杂文》、《过渡》和《中国新文学史》等。

   俞敏( 1916-1995): 生于天津。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一九四〇年毕业于辅仁大学中文系,一九四六年暑期赴台北任台湾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二年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执教,一九五三年直至辞世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会顾问、国际交流学会理事、北京语言学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中国语言文学分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编委、汉语大辞典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农工民主党北京师范大学支部主委等职。

    俞先生一生精研语言学,学问博大精深,治学科学严谨,著述宏富。他通晓英、德、俄、日等多种语言,对梵语和藏语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方言也很有研究,在语言学的各门类诸如语言学理论、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文字学、词源学、方言学、语音学等方面卓有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主持鉴定小组,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蝈蝈,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北师大文学院简史

下一篇规范语言文字刻不容缓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