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教授呼吁让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中科研前沿内容

作者:苏军     来源: 文汇报     时间:2013-03-13
7787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创新兴趣、创新能力,不能等到了大学再来培养,否则会太迟了!”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在上海中学“校外专家授聘仪式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构建研讨会”上的开场白,引起了与会者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学与大学联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浓厚兴趣和深层次思考。

 

    对5%的特殊人才要特别关注

    “考入上海中学的都是‘人精’。”在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教授看来,这些“人精”就是存在于中小学校中、占到全部学生总数5%的特别优秀的尖子,拔尖创新人才也许大部分会出现在他们当中,应当引起高度关注。“没有一个考入上中的学生是不聪明的,对每个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给予适合他的机会。”上中对学生的培养不遗余力,他们认为,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身体与思维方面开始定型,知识也有了一定的准备,此时正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素养的好时机。一些专家强调,上海中学在唐盛昌校长的带领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方面采用了两种方式探索,一种是由点到面的“渐进式”,另一种是中学与大学“联手式”推进。

    “现在的高中生乐于提出问题,善于多角度提出问题,不仅质疑失败,也质疑成功。”但陈以一也指出,“学生在提问后,常常又会问老师正确答案是什么。这说明他们仍热衷于正确、无误、不变的‘正确答案’。”他认为,这样的学生要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仍有难度,因此,培养与创新有关的品质,不能等到大学阶段,而是应提前到中学时期。

 

    中学与大学的联手要更加紧密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刘晓红也表示,创新人才出口在高校,根基在基础教育,因此中学与大学的联手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上海中学此前就做了不少成功的尝试。据不完全统计,上中近五年共邀200多名教授、专家来校授课指导,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以及973首席科学家。两届已毕业的科技班学生,在中学期间所学专门课程、所做课题与升学后的专业选择匹配度超过95%。2011届金融实验组学生,50%选择进入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为45.2%;2012届校媒体团学生,68.8%选择进入媒体技术、人文社会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EP赛车组学生,66.7%选择进入机械、汽车等工程类相关专业深造。

    于建国表示,大学的科研成果要进中学课堂、进中学教材、进中学生头脑,这样能让中学生接触到科学前沿的东西。上海中学创设了一类课叫专门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探求自身感兴趣的领域,不断识别与开发自己的优势潜能。这些专门课程有一定的学术指向性,但不是大学专业课程的下移,也不需要专门的学术性展开。更重要的是,校外专家通过这一载体给予学生发展更为广阔的空间,有一个教育层面上的人才培育衔接思考,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做个性化的设计。当然最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这样的历练后,能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放的创新意识、合适的发展志趣、不屈的坚持精神带入高校学习阶段,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不能搞掐生源的竞争。上海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陶正苏说,“创新班”的学生不一定上交大,根据统计表明,不少学生按志愿考上了其他高校。“上不上交大无所谓。我们立足于培育一批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只要对社会和国家有利就行。”他这样强调。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教授呼吁让中学生提前接触大学中科研前,作者:苏军,来源: 文汇报,来源地址:)

上一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的现状及思考

下一篇老师不要做课堂的“青蛙”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