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巧妙整合,轻轻松松教语文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2-03
7910
十月十二日,在双语学校听了一节题为《淡墨浓彩画人物》的语文课。授课老师姜老师以《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为学习内容,以人物的外貌描写作为了这两篇自读课文的整合点,有的放矢、响鼓重敲、一课一得,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顾一下课堂的教学设计:
先是出示学习目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接下来进行的是“用心琢磨学技法”——找出文中的外貌描写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用圈画批注的方法说说这些语句的作用;想一想成功的外貌描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发。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出外貌描写的要求:要抓特征、按顺序、用词准、巧修辞。
接下来的设计将课堂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学生交流阅读中积累的精彩的外貌描写;老师展示自己的积累,与学生一起分享名篇中的典型外貌描写。
最后进行的是“浓墨重彩巧运用”——学生描写周围熟悉的任课老师或学生,以形传神,凸显个性,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
整堂课切入点很巧妙,重点突出、不蔓不枝。老师丰厚的文化积淀,学生过硬的素质和有条不紊的表现,让我久久不能忘却。
如今,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比如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往往被教材束缚住手脚,仍热衷于对一篇篇文章进行条分缕析的独立教学。这样,过多过杂的内容常常搞得我们手忙脚乱,埋怨“时间不够”、“内容太多”,而学生获取的知识不仅琐碎,而且重复零散,缺少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基于此种认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课程整合的文章,翻阅了相关的书籍,现就课程整合问题谈一点儿自己的想法。
1、着眼于文本的文体进行整合。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体有诗歌、童话故事、散文、说明文、记叙文等,文体不同,文章的结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也不同。教师依体而教,才能抓住重点,深入文本。例如:写人的文章,重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写景的记叙文重在了解景物特点、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说明文则重在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等。如果教学中我们将相同文体的课文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内容,就会事半功倍。
例如鲁教版初二上册第四单元中《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这两篇文章都是典型的说明文,教师可以在讲解说明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按照“明确说明对象及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的阅读步骤和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按阅读步骤汇报交流学习情况,教师辅以适时点拨、指导和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回忆、总结、梳理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整合“相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教学,教师可以以一篇带多篇,举一反三,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实效,可谓一举多得。
2、着眼于文本的主题进行整合。
鲁教版语文教材,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每个主题单元大致包括两至三篇讲读课文、两三篇自读课文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无论是课文、练习,还是活动都是围绕一个主题选编、设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和设计。教学中以一篇或两篇带动整个单元教学,把讲读、自读、练习、写作、实践活动等环节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例如鲁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是以“亲情”为话题,选编了散文《风筝》、《散步》、《冬夜的灯光》和小说《祖父后院和我》、诗歌《纸船》、散文诗《金色花》以及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我们可以以“亲情”为线索,以几篇散文、小说为整合内容,将阅读、写作、实践等环节巧妙地整合。
具体设想如下:
课前预习:熟读课文,通过字典、工具书等掌握文章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两课时)
第三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整体阅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总结这几课内容:亲情,不仅存在于温馨和谐中,也存在于矛盾和冲突中。
第四课时: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最喜欢的文段、积累优美语段。
(课后学生利用表格开展生活调查,积累写作素材。)
第五六课时:学生交流生活中感人的亲情片断以及通过各种媒体听到、看到、读到有关亲情的美文或故事,各小组展示调查问卷内容,为写作准备素材。学生自主完成作文。
这样,围绕单元主题,以 “亲情”为线索,进行阅读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习作练笔,压缩了教学时间,实现了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完成单元所有教学目标的同时,学生获取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3、着眼于文本的写作特色进行整合。
语文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在不同的课文之间建立连接,或者说是寻找整合的切入点。文章的主题、文体可以作为我们整合的元素,文本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规律、创作风格等方面也可以作为整合的点,比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等。再如,上面所述《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将外貌描写作为整合点,《散步》、《冬夜的灯光》《生命的意义》等可以将环境描写作为切入点,《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祖父后院和我》这三篇小说,则可以着眼于文本的创作风格,将“儿童视角”作为整合点。
特级教师余映潮对一个写景散文单元的知识整合堪称典范。余老师紧扣该单元“写景语言优美”的特点,带领学生从6个方面整合、积累知识精华:“知道一点常识”,掌握单元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魂》的基本内容;“识记一批雅词”,记忆36个优美词语并造句;“摘录一些美句”,从“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草木”等角度积累句子;“学习一种妙思”,指导学生模仿《秋魂》的“三层式构思”写一段话……这样做能够紧扣单元的体裁、内容特点,在联系旧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进行分类整合,实现单元知识框架体系的建构,学生收获更大。
此外,对教材中出现的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整合也是可以采用的方式。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山海经》等作品,以作家的童年为整合点,几篇作品互为映照,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家的心理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4、着眼于课内与课外进行整合
“生活即语文”,生活的天地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一些课程资源虽然来自课外,但因其贴近时代脉搏,生动鲜活,对扩展学生视野、滋养学生心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起着课本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与课内资源相整合,达到课内带动课外,课内外互补互促的效果。例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晚会,无论是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还是凝练内涵的颁奖词,都是一笔丰富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将其与课内文本相整合,例如,为《老王》中的平凡的小人物老王写颁奖词,为《邓稼先》、《最出色的球员》等文中的邓稼先、迈克尔.乔丹等名人写颁奖词,这样不仅能够带动学生读懂文章,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而且训练了学生简单凝练的语言概括能力。
5、着眼于教师的特长进行整合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们之间的合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充分挖掘教师们的自身优势,整合教育资源。比如说张老师擅长讲解鲁迅的作品,那么在鲁迅的作品的学习上,张老师可以作为主讲,其他老师为助手。再如王老师擅长小说教学,那么王老师可以作为小说内容的主讲,其他教师为助手。这样有利于发现每个教师的闪光点,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巧妙结合,“跳出教材教教材”,语文教学就会走出“山重水复”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理想境界,实现“简简单单学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教师为什么而教?

下一篇学做“懒老师”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