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教师为什么而教?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2-03
6794
我们的课堂究竟为什么而教?为教材而教?为文本而教?还是为发展学生而教?
一、为思维而教。
这六节课做了很好的阐释。六节课都采用了“自组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梳理”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给学生充足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六节课都利用丰富的材料、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创设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可贵的是不少的课堂都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思维,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不是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阅读文本、观看视频或阅读史料,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归纳史料中捕捉信息、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理解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学会了自己发现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观察能力。
二、为方法而教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点石成金之术一直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纵观这六节课都不同程度地教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例如稼轩中学的孙老师整个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揭秘”——揭秘一“匈奴来自何方”、揭秘二“一封塞外来信”、揭秘三“一场汉宫的争论”、揭秘四“一曲琵芭谱佳话”……从整个的教学过程来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神秘和挑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再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在“揭秘一场汉宫的争论”这一环节,孙老师首先设疑:“假如你是汉朝大臣中的一员,你将支持对匈奴和亲还是出兵作战?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不是无本之木,要结合历史知识谈出理由。在此基础上,孙老师设计让学生观看视频:“汉武帝的挑战书”然后说出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政策及原因。这样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为能力而教
济南市历城区的历史教研员在评课的过程中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融入血液的知识才是知识”深深触动我的心弦。正像陶老师在评课时所言,我们的历史学科教给学生的不是“漠北大战的指挥者是谁?”这样的死的知识,而是要在学生多少年以后虽然不学历史了但仍然具备学历史的能力。其实,岂止是历史学科,我们课堂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能力!就像语文学科要教给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物理化学要教给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能力一样。这六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山大附中张晓老师的那节课。在合作探究环节,她提供给了学生一个神秘的资料袋,资料袋里有出自《汉书》的八则史料,学生阅读史料然后选择有用的史料,根据“汉朝与匈奴合战”的关系进行粘贴。其新颖的设计引发的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不必赘述。但就这一设计来看,它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整理材料、归纳材料,培养了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而这正是学习历史所应该具备的。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等。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改的灵魂。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策略、方法,能力和思维,将学习的时间、空间等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只要我们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坚守学生立场,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成长的气息。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未知,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境外学生学习汉语的现状分析

下一篇巧妙整合,轻轻松松教语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