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闲话学校教育

作者:刘仕文     来源:未知     时间:2012-10-30
7368
      算起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到今天已有一些年头,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没有机会到外面考查学习,对课程改革的辉煌成果了解得不是很多,但从电视报道,网络等媒体和自身的实践来看,课程改革确实带来了一些变化,但行走得十分艰难,学校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无形的包围圈中,有左右为难之感。如何走出目前的困境,笔者谈谈自己的拙见,望同仁的赐教。
      解放学校领导团队,防止无休止的折腾
      我在中心小学当了12年的教导主任,当我从领导团队中退出来反观我们学校领导团队的时候,我发现,今天的学校领导团队依然在重复着我以前的所有经历,而且越来越复杂。每学期从开学到期末都在忙于分工合作弄资料来应对这样检查,那样评估,创这样,创那样… …凡此种种,层出不穷,应接不暇。每个周一的例会无一例外的是学习各级文件,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然后是给教师们开出上交资料的清单,而且动不动就写心得,动不动就写反思,弄得教师们头晕脑胀,哭笑不得。
      这些弊端为什么没有被发现,没有被纠正,解释只有一种:要么是不作为,要么是感染了“两个凡是”的病毒。我们都应该深刻反省,“邓小平理论”不是标语,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心灵中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实事求是”是我们用以检验工作的一个标尺。学校工作的重心是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教师又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下从事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个处在疲于应付,惴惴不安中的人,他会有多少高尚的情操可言?一个置身在千疮百孔居所中的人,他会由衷地呼唤: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吗?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不把小学的领导团队从沉重的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来思考、商议学校的教育;用来与教师们一起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搭建起领导团队与教师团队之间这座心灵的桥梁,给教师考再多的试,写再多的心得恐怕也无济于事,无非是给大家增加一些额外的负担罢了。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曾指出: “处于疲于应付,自顾不暇境地的人,哪里还有心思去批判,去怀疑,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探究,去获得深层次的体验,最终导致内心的贫乏,苍白和肤浅。”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说“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要科学发展,必须防止折腾。”
      理直气壮的搞教育,明确培养怎样的人
      悄悄地,我们的教育变了,学校不再是儿童心驰神往的场所,开学的消息不再令人激动万分,而放假的信息却叫人心旷神怡。回首二十年走过的路,笔者感到心有余悸,刚踏上讲台时的我,有许多的憧憬和梦想,也有许多的幼稚与无知。为了学校操场的硬化,我曾带着学生赶着马车去砂石厂捡石头;春天到了,学生说想去野外看看,我就带他们去春游;秋天来了,学生说山上的风景很美丽,我又带他们去野炊;中午的时候,我还把他们分成两拨,到篮球场上来一个全场;更有甚者,我还带他们去山上做“搜山”的游戏。如今想来,是着着危险,件件致命。
      今天,只要发生一丁点与学生有关的纠纷,就算学校,教师一点责任也没有,至少也要折腾几天,如果稍有一点不妥,上级就会严肃处理,甚至开除公职,新闻媒体更是抓住不放,大势渲染,摆出一副不置人于死地誓不罢休的面孔。2011年12月大连一位老师要求骂他的学生登报道歉被教育局解聘一事,曾经在网络,报纸等媒体传得沸沸扬扬,一片谩骂:有骂现在教育“缺德”的;有说老师自取其辱的……总之,只有支持骂人孩子的,侮辱教师的言辞,没有对教师宽容与理解的只言片语。诚然,那位教师的做法确有不妥,但罪不至于被开除。教育局的处理的确给了那些谩骂的人一点安慰,让他们有了胜利的体验,完成了道义上的一次自觉,同时也向所有的老师敲响了警钟:孩子不懂事,孩子年龄小,孩子是可也骂老师的,老师必须尊重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在这些美丽光环的照耀下,老师,请别出声!
难怪有人在互联网上感叹“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这话虽是调侃,但确实是当前学校内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至于活动,开不开展,没谁找麻烦,万不得已必须开展(如“六一”),也不搞那些有一定风险的竞技类体育项目,万一出了安全问题,那才是吃不完兜着走。于是,学生的生活除了上课还是上课,除了作业还是作业,这样不能做,那样不能玩,最好教师守,确保更安全。这样枯燥的学校生活怎能不让人心生倦意,怎能叫人心怀留念?而老师呢,整日忧心忡忡,提心吊胆,连做人的尊严和生活的安全感都得不到保障,可以想象得出他们会有多少崇高的精神,会怎样去爱岗敬业?教育不知不觉地步入了一个怪圈,社会对学校的误解似乎是越来越多,越陷越深,致使我们的学校教育始终在雷池边行走。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说:“人家(日本)把孩子培养成狼,我们把孩子圈成了羊,将来怎么竞争?”的确,今天的孩子生活在家长、学校、社会的过渡保护下,身体倒是强壮,但心理极端扭曲,相当一部分孩子把不学无术当成优点;把唯我独尊、无限索取看成是权利,把懒惰自私当成个性;把逃避责任当成特长;把拉帮结派、欺凌弱小当成时尚...  ...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没有奋发向上的决心;只会享受,不会主动感恩和奉献;没有合作沟通的意识。你若不信,去车站、码头、机场、公交车、火车站等公共场所看一看,小年轻人们在干什么?在玩自己的手机。很难看到有人在会心的交流,也许和你同坐了几天的火车,但彼此都不知道对面的兄弟是干什么的,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姓什名谁。真不敢想象,这样的一代人长大以后,谁来庇护他们,他们靠什么,他们拿什么来当家,拿什么来做主?到那时,恐怕揪心的不光是足球。
      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报道学校应受的保护,教育应受的尊重,教师无私的付出,公民应尽的义务……使社会对教师,更多的是对教育多一分理解,多一份关心,多一分支持。2012年6----9月,中央电视台开播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不是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吗?如果这样的舆论导向能够坚持走下去,用不了几年时间,社会对教育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学校教育就会跳出目前这个尴尬的怪圈。
      教育是人类关注自我延续和发展的一项实践活动,人类要延续和发展,必须有教育,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教育的方向是什么?肖川教授说“是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幸福的、竞争的社会中,怎么来保障幸福,怎么来延续幸福,我们如何解读教育方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的确应该深思。从现在我国周边的国际环境来看,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着想,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凶恶的狼呢,还是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温顺的羊?
      坦然面对教学质量、教辅资料与减负
      “减负”,是教育部针对某些城市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出来并以文件来规范的,可是,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文到现在,其间还经历了不少的检查,中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减下来没有呢?只要你走进城市,各种针对中小学生的假期辅导班琳琅满目,而且大有座无虚席之势,只要你跨进书店,从几十到上百个品种的各类同步练习、模拟试卷、教材解读等教辅资料应有尽有,生意空前火爆。这充分说明了教辅资料具有广阔的市场。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衡量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考试,就是看学生考试的分数。历年来从上至下的所谓教学质量分析也就是计算统计各分数段学生所占的比例情况,从就业的各类招聘招考的现实看,必须用考试的分数来确定准入资格。尽管谁都知道考试分数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素质,专家们也为此呼吁奔走了很多年,不仅社会和家长不买账,的确也没能找到一种能够取代考试的方法,至少是目前没有。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考试准入制度,在招聘招考中不知会滋生出多少腐败来。只要考试这一社会法则存在,分数就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教辅资料就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辅资料是为教学质量服务的,准确地说是为分数服务的。另一方面,如果教材把所有的问题都写清楚,学生不需要教辅资料就能应对考题并且考得满意的分数,教辅资料也就没有了市场,学生在这方面的负担就真正减下来了。
      造成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另一个原因是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未来的公民必须具有高素质,家长意识到孩子只学好学校课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生活的需要,很难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希望孩子具备更多的能力,于是各种假期培训班就应运而生了,其实这还是由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造成的。我们只有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社会上的那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孩子们的假期就不会被家长扔进培训班里了,过重的课业负担就真正的减下来了。
      教学质量、教辅资料与负担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既矛盾又不能分割,追求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定的教辅资料,教辅资料的存在又会带来一定的负担。本人反对用题海战术等加重负担的方式追求教学质量,也反对盲目夸大负担的做法。人不能没有负担,没有负担就没有责任感,没有责任感就会使人日趋堕落。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刘仕文,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阅读教学三思 ——以《鞋匠的儿子》教学为例

下一篇 记叙文写作的“欲盖弥彰”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