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尊重个性,呵护灵性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14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而写个性化的语言就是摆脱作文千篇一律的方法之一。鲁迅的语言犀利尖锐,周作人的语言平和淡雅,钱钟书的语言幽默机智……学生虽不能和名人相提并论,但学习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完全应该和必要的。有的学生时代感强,外来词汇、时髦用语张口就来;有的学生文言学得好,平时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写文白夹杂的文章无疑是强项;有的学生以细腻的描写见长,一张被撕的日历都能使他悲悲戚戚;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平时快人快语,体现在作文上就是单刀直入,风风火火……
文如其人,个性因人而异,不一而足。作为教师,你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而扼杀学生的个性——你喜欢林黛玉,那学生的文章就必得凄凄惨惨;你喜欢鲁智深,那学生就得个个写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你喜欢琼瑶,那学生就得个个是言情的高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教师不必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必苛求学生思维的规范,只要是健康的,嬉笑怒骂都可以写成文章。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呵护、培育学生的灵性呢?
一、细心呵护灵性的“语丝”
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灵性的表达,如“妈妈,风把我推倒了”“我的童年很长,一头系在妈妈的发上,一头醉入初升的太阳”“泪水挂在妈妈写满春意的脸上”……这些富有灵性的“语丝”应该被认定为作文中的闪光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虽显稚嫩,但颇具智慧灵光的句子,有的教师或视而不见,或见了誓欲除之而后快。如一位学生写道:“妈妈,我最喜欢睡晒过的被子,里面有太阳的味道。”教师文后批阅:“太阳怎能有味道?不合逻辑。”又一位学生写道:“他穿了一件十分青春的夹克衫。”教师的批语是:“不通,副词‘十分’不能修饰名词‘青春’。”其实,这些极富文学意味的“语丝”,正是学生灵性的剖白,所谓“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这些渲染了主体“感情色彩”的东西,由于突破了一般语法、修辞、逻辑的“常格”,显得飞扬灵动,富有韵味。
细心呵护这样的“语丝”,就是呵护学生生命中有创造力的“灵性”。
二、赞叹学生新奇美妙的创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用惊奇、赞叹可以治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同样,要使学生作文的灵性不致萎缩,就要“惊奇、赞叹”学生作文中新奇美妙的创意。
一位学生到车棚里推车,看见一位老师为了把自己的车子推出来,狠狠地推倒了旁边的车子,结果紧靠的一大排自行车稀里哗啦全倒了。这位学生目睹此状,便写了一篇作文《多米诺骨牌》,既形象说明了当时车棚里的实景,又形象比喻了老师的一个不良行为将在学生中引起不良影响。真是让人一见惊艳的创意!可是,这位学生的作文挨了老师的批评。评判作文,老师一旦以自己的得失好恶为筹码,而忽视学生生动的生活体验,那么,学生作文中凸显自我才情的娇艳的花蕾必将凋零,枯萎。
三、鼓励揭示细腻的内心世界
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写“小草”必写“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写“夕阳”必写“人老心红,发挥余热”,等等。因为教师不允许写母亲的虐待、老师的无德,不允许写经历失败后的落寞愁肠。这样,学生不得敞开心扉抒写灵性,只得掩饰自我,乖乖地用一块裹脚布,折腾出三寸金莲。他们的那一套话语是那样粗浅甜腻,老气横秋,灵性丧失殆尽。
教师在作文指导和评价上应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并播撒爱心,情系差生,引燃学生的写作激情,要允许学生固执己见,允许学生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思想冲撞。
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反映了学习成绩下降,家长给她压力太大的苦恼,并流露出自暴自弃的情绪。写的虽然是真情实感,但感情基调低沉。我批改时这样写道:“人生道路上并不是铺满了鲜花,荆棘、坎坷、陷阱随时会出现。是止步不前,还是挺直腰杆往前走?老师相信你有能力,有毅力去战胜挫折。抬起头,眼前定是一片光明!”这种充满爱心的评语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就会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进作文,就会领悟到怎样立意才是正确的。
综观历代文论,从《易》的“修辞立其诚”,到鲁迅的“渊邃人之性情”,到巴金的“掏出自己的心”,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诚”字。如果说感官能感觉到的“表象”是灵性产生的酵母,那么真实心灵的自我观照则是灵性产生的契机。所以,心口如一,“以我手写我口”,释放心灵,是作文教学培育学生个性和灵气的最为根本的成功之路。
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在进行作文教学导与练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随时迸发的个性思维火花,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永葆鲜明的特色。
作文实践告诉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统率自己的作文教学行为和过程,用“假如我是学生”的换位警策自己的作文设计,用尊重学生的民主教学思想照亮自己的教学路子,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岔南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让语文课堂“演”出精彩

下一篇阅读写作联姻,催生智慧篇章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