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借兴趣之石 攻文言之玉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814
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盲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普遍存有如下问题:一是教法陈旧,遵循一种固定的流程;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三是绕课本教学,以读懂课文为限。久而久之,在学生心目中,文言文便是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是一座难以登临的大山,令人望而生畏,乃至厌烦,抵触。近几年来,一些从事初中文言文教学者不断推出新颖的教学方式,试图有所突破,比如“以读带解”“导学加自学式”“文言文课堂九步式”。但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和瓶颈依然存在。
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法。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动足脑筋、使尽解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所谓兴趣教学模式,应是指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握初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培养、唤起和激发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进而实现文言文轻松、有效教学的一系列教学策略、方法和流程。
一、朗诵名句,描述意境,创造精美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喜欢收集名人名言(句),而我们的文言文刚好在这方面有着它的绝对优势,里面不乏琅琅上口的千古名句。诸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我们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从朗诵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句入手,就能够更加地激发学生们对文言文的亲近感,为教学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诸子散文之前,先给同学们朗诵并解释几句文言名句,诸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并告诉他们这话是我们儒家的先贤孟大先生说的,让学生一起来理解这几句话的含义,领略其中经典的人生哲理,为接下去的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讲解故事,引人入胜,加深背景理解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先给大家讲讲木兰从军的故事,告诉他们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不仅妇孺皆知,后人更将此事编成歌谣广泛流传。直到今天,这个女英雄的故事还被改编制作成大型动画片,迷倒了中外观众……正当同学们沉浸在木兰从军那气吞山河的故事里时,再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告诉他们今天要学的《木兰诗》讲的就是这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古代女英雄的故事,大家的兴致也就极为浓厚了。
无论历史如何久远,英雄驰骋疆场的故事久传不衰。如果我先向学生说“今天我们要上一篇很长的古诗”,那么许多学生便会立即产生畏难情绪。但我通过讲英雄故事的形式,让轻松的气氛弥漫课堂,更加利于文言文的教学工作的实施。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狼》《隆中对》时,也都是可以这么做的。
三、成语开道,由浅入深,演绎经典人生
成语,是指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表示一个完整意义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是由四个字组成。同时,又因为绝大部分的成语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其文言性、典故性、文学性的特征十分明显。这种中华民族汉语言独有的语言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而,用“成语开道”例析文言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授《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中的《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时,我先请同学解释一些成语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
话音刚落,便有多位同学举手。接下去我又提问:“这些成语出自哪儿呢?”当他们得知上面所列均为孔子所言时,心中充满着对孔圣人的敬意。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事实上,许多成语也正是文言文的主旨及精髓所在。在初中文言文的多年教学中,我一直特别重视成语典故的内容解说,尤其是在讲授有关先秦诸子百家文选时,常常先将课文中的一些成语“拿出来”,让学生们来咀嚼其义,最后再导出这些成语与典故的出处,促使学生急着想了解与学习原文,知道个究竟。又如,我在教学《隆中对》时,先请学生说出跟诸葛亮有关的成语、熟语,“三顾茅庐”几乎是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喊出来的,我于是乘机请熟悉《三国演义》的学生为大家讲讲小说里“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时,我又问:可是你们知道历史书里的“三顾茅庐”是怎样的吗?也是兄弟三个人同去的吗?恐怕会不尽相同,不信,我们今天就来看看陈寿《三国志》里的“三顾茅庐”。
四、精心导演,构筑平台,创设想象空间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典雅,这一独特的语言特征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留有想象空间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我在讲授《狼》一课,在“疏通字词,读顺句子”之后,让学生变换角度,展示丰富的想象,从文中第二至第四节任选一段,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屠夫当时的心理,并加以模拟舞台表演。经过一番引导后,学生很快进入了文章惊心动魄的紧张情境,纷纷举手“表演”,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了这样的体验,文章的理解和背诵也都水到渠成了
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第五节内容及其精神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不知激励了多少能人志士为国进取。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跟学生一起基本疏通课文内容之后,让大家试着站到范仲淹的角度来想象:遭遇了贬谪与冷落,还能秉持如此志向,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情怀!换作是你,在遭遇了生活中的不公或失落后,你会怎样?这样的换位想象,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起简单的概括总结来,能使之更深刻领悟文章的精神主旨,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县第四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百年教学武器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备课应如“三月怀胎”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