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课堂教学要“收”“放”自如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086
钱理群先生认为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陈思和先生也认为语文课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感情的交流,把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崇高的因素都调动起来,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对生活的美好信心。王栋生先生认为语文课应让学生实现精神的成长。有鉴于此,我们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应着力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机智而又有效地处理好“收”与“放”,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备课时研读文本,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法,这是一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灵动的,动态生成不可预设的成分很多,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思维很活跃,冷不丁就会提出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来,而且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信口开河也屡见不鲜。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又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从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这正是对一位教师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的挑战,教师的底气和功力也正体现于此。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收”与“放”的确值得我们花心思去研究。“放”是有预设的。“放”的口子开多大,教师要凭借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来权衡。在“放”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审时度势的洞察力,还要具备随机应变的灵活和机智。何时“收”?时机的拿捏要恰到好处:太早,会打断学生对问题的探讨,之前进行的探讨也就不够深入,问题也就无法得以充分呈现;太晚,会跑题太远,背离教学主轴,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收”?一是教师要对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点拨有方,掌控自如;二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哪怕学生的想法离奇,点评要有艺术性,要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而且有触动,有收获。
譬如有一位教师执教《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完成了预习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赞同作者“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吗?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探究的热情。课堂上立刻形成两大阵营,各执一词。这种“放”就是精心的预设,体现了执教者的匠心。一方面,促使赞同作者观点的学生在反方的逼问下,“被迫”更深入地品析作者的意图,从而找出更有力的依据;同时又不只停留在作者的认识上,还得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平时在阅读中积累的知识从记忆中调出来,加以补充,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又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精神成长。辩论双方经过一场“拉锯战”后,执教者适时地叫了暂停。教师作了以下几点总结:1.美的标准不是唯一的;2.审美主体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3.美感的产生与人的素养有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收”处理得比较到位。执教者先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再指出不足,及时纠正,最后巧加点拨,达成共识。这样的“收”又让学生从热闹中冷静下来,在教师的总结中学会客观而又辩证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太多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才是最为有效的。而适时的“收”与机智的“放”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麒麟中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课堂语言艺术刍议

下一篇评价——指导朗读的“金手指”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