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语文教学要真正走进文本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7658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实现教育理念提高语文素养最重要的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存在着关系。其主要表现是,教学中,我们没有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过程,以所谓的整体把握代替了细致的品味,以泛泛的理解代替了深入的思考。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许根本没有理解文本。
  细节一:“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李煜的著名的《虞美人》一词的上片。前人评价李煜亡国之后的词“字字血泪”,那么能否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特点,去感知词中浓浓的愁绪呢?只能字斟句酌,深入文本,带学生走入词的意境中。仅以“春花秋月何时了?”一问为例。
  这一问,问得突然,问得无理,问得无奈,而其间又蕴含了词人多少难言的不尽的哀愁与伤痛啊。花月本为美好事物的象征,谁人不爱?谁人不希望它们能长存呢?但是词人却反常地询问它何时才能“了”。只因为“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子夜歌》),属于词人的美好的生活已成为永远的过去。见到这些美好的事物,无非是徒增伤感罢了,因此,词人不愿再见到,而希望它“了”。但是,花可年年重开,月可月月再圆,“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岁岁年年人不同”。“何时了?”实在是天真之极,无奈之极,绝望之极。会“了”的只是自己的生命和以往的欢乐。花月之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有尽以及美好的生活难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切又无法改变,这又令人何其伤痛!难道词人不知道这一切吗?肯定不是。而且,像这样的询问已有多少次了呢?恐怕词人自己也无法说得清了。明知问而无益,却又要问,反复问,自己的一腔愁绪只能对花月来倾诉,足见词人的伤感之浓之强之无法排遣。这平常的一句,便强烈地表现了自然的永恒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有尽的对比,其间有伤感,有无奈,有回忆,有遗憾,而就是没有希望,真可谓“剪不断,理还乱”,一语道尽万古愁。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入文本的不断追问,而仅仅简单地说“春花秋月何时了”,便一读而过,那么,学生读诗的兴趣何在?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何在?汉语的魅力何在?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吸收又从何谈起?
  细节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这是《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的第1段。如果简单说这一段说明了背景,固然没有错,但却极为肤浅。其实这寥寥25字,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先看语序。第一句,不说“秦伯晋侯”围郑,而要说“晋侯、秦伯”围郑,已暗示“围郑”的主体是“晋”,而非“秦”,这也就照应了题目,烛之武是“退秦”而非“退晋”。
  再看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明确揭示了“围郑”的原因,与“秦”没有任何关系,秦、郑本无直接冲突,这也就为成功“退秦”埋下了伏笔。
  最后看驻军情况。“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专门点出晋秦驻军异地的情况,这也就使下文烛之武顺利到达秦军营以及成功劝退留下了可能性。
  由上可见,寥寥数语,言简而意丰。既点题,又揭示原因,同时也为下文成功“退秦”埋下了伏笔,真可谓一字不可增,一字不可减,体现了高超的语言与叙事艺术。这也是《左传》的一大特点。而如果仅仅简单地理解为这一段交代了“退秦”的背景,就根本无法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匠心与行文的妙处。
  细节三:“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这是《荷塘月色》中极为优美的一段景物描写。那么,到底美在哪里?如果不深入文本,就有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无法借鉴景物描写的手法。
  首先,调动多种感官,细致描写。该段描写的主要对象是荷花。“白”侧重于“色”;“袅娜”、“羞涩”侧重于“态”;而“明珠”、“星星”则既写“色”,也写“形”;“清香”侧重于“味”;而且,从“微风过处”开始,前面侧重于“静态”,后面侧重于“动态”。这样,对于月下的荷花,我们就有了丰富而细腻的感受。
  其次运用多种方法突出景物特点。在描写荷花时,先是运用拟人手法,极写荷花之娇媚。接着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极写荷花之多、荷花之色、荷花之美。而且,“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三个比喻又各有侧重点。一则,第三个比喻的喻体为“人”,而前两个则为“物”。二则,前两个比喻虽然同为“物”,但角度也有变化。“明珠”为俯视之物,而“星星”则为仰视之物。细思还可发现,“明珠”与“星星”恰恰照应上文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荷花,突出在月光下的色泽。而“如刚出浴的美人”则照应“袅娜地开着”的荷花,突出月下荷花之美。而在描写荷香时,虽然也使用比喻,但有明显不同,写荷花时,三个喻体均为视觉上的景物,而写荷香时,本体与喻体则是不同感官中的事物,即把嗅觉与听觉这两种不同感官中的事物来进行作比。这样,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景物描写摇曳多姿而不显得累赘,给我们以极大的美感享受。
作者正是通过多个角度细腻的描写,创造出一种淡淡的静谧和谐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明乎此,不仅可以更为真切地感受景物之美,领略语言之美,同时也对自己的景物描写不无裨益。
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性,并不是因为我们在文本上下了太多的工夫,恰恰相反,我们对于文本的探究还远远不够。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讨论也已有多年,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是二者的统一,但二者如何自然统一起来?就语文教学的实际来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回归文本,深入文本,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只要学生语言素养深厚,能读进去,能读懂,能读出味道,能读出兴趣,就可自然提高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也就可自然地受到文本中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文本,有能力深入文本。远离了这一点,所有的语文教改都将是空谈或者是奢谈。
(山西大同市财会学校;03700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课改再“三思”

下一篇课堂提问如何“抓住”学生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