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概括能力: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178
  话题:阅读教学中概括能力的培养

  主持人语:概括文章主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做的训练,学生也几乎是从小学到高中这样一路“概括”了下来,这是因为概括能力在阅读理解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最基本的智力技能。但对于“概括”这种看似简单的思维方式,之所以教而久之,学生解答中高考中关于概括的题目依然不尽如人意,一是教师没有对概括进行一种理论高度上的思考,导致概括的教学简单化,二是为响应课标精神,追求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造成概括不准确的假多元。针对这两种现象,本期特邀曾祥芹教授与覃永恒老师作客“热点话题”专栏,前者是国内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语文教育学研究的先驱者、专家,后者是出版国内第一本关于概括力培育专著的一线语文教师,希望本期热点话题会给广大教师带来关于“概括文章主旨”的新思考。
  
“概括能力”作为一种思维能力是超越语文的,所有的文科和理科教学都有培养概括能力的任务。当代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概括是智力与能力的首要特点。因此,中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应看成其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语文能力的基础是概括,所以我们在培养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对其概括能力的训练。”(《学习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本文缩小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范围来讨论“如何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尝试大学和中学阅读导师之间的连线对话。
在阅读能力结构中,“理解”居于核心地位;在阅读“理解”能力中,“概括”能力又是最基本的智力技能。阅读“理解”能力包含阐释能力(对读物信息进行阐释的“解码”能力)、组合能力(对读物信息进行重组的“编码”能力)、扩展能力(对读物信息进行扬弃的“评码”能力)三个层面,贯穿在阅读全过程。其中,阅读阐释能力又包括解释(让抽象内容具体化)、概括(把具体内容抽象化)和开掘(使隐含内容明示化)三项操作技能。如果说“解释”是将课文读厚,“开掘”是将课文读透,那么“概括”就是将课文读薄。准确深刻的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概括能力。分析透,才能概括准;概括准,才会迁移对。阅读中的概括能力既以阅读分析为前提,又为阅读迁移打基础。
中国古代阅读学家一向重视阅读中的概括能力素养。孔子说“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墨子说“逆精微,知其要”(《墨子·贵义》);孟子说“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列子说“唯归同反一,为亡者丧”(《列子·说符》);葛洪说“总原本以括流末,操纲领而得一致”(《抱朴子外篇·尚博》);刘勰说“要约明畅,可为式矣”(《文心雕龙·论说》);萧统说“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文选序》);韩愈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昌黎文集·进学解》);刘大櫆说“不得其神而徒得其法,则死法而已。要在自家于读时微会之”(《论文偶记》);王鸣盛讲“博观而约取,去短而集长”(《十七史商榷》卷82)。仔细琢磨古人这“11说”,你就会懂得:“贯一”、“知要”、“逆志”、“得意”、“归同”、“操纲”、“明畅”、“集英”、“钩玄”、“会神”、“约取”等一系列阅读智力操作,多角度地阐释了“概括能力”的丰富内涵。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概括能力?关键在于明确“概括”的科学理念和操作要领。
一、从概括的文本范围看,要在整体观照下进行段落、章节的局部概括,在完成所有局部概括的条件下进行文篇、书本的整体概括。
  “概括”的本意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阅读时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概括必须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严格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互照原则。由单篇短章组成的语文课本,从阅读概括的对象着眼,有语段、段落、章节、文篇、书本五级言语结构,语段是最小的单位,段落是基层的,章节是中层的,文篇是高层的,书本是最大的单位。我们要从微型的语段概括起步,进而扩展到段落的概括、章节(习称“部分”)的概括、文篇的概括。单篇课文的概括是常规的概括能力训练,但不能到此为止,还要扩展到教学单元的概括、单册课本的概括,乃至学段整套语文课本的总概括。就一册语文课本的概括能力训练而言,要逐级掌握语段抽义法、段落取精法、章节理意法、文篇归旨法、书本摄魂法,具体熟悉如何抽义、取精、理意、归旨、摄魂的概括技巧。语段抽义、段落取精、章节理意,属于由小到大的三种局部概括;文篇归旨、书本摄魂,属于由低到高的两类整体概括。
局部概括不要孤立进行,而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统摄。如概括段意,用摘句法、组合法、连串法,只是着眼该段;若着眼其他段、其他章和全篇来思考,全局在胸,那么对该段的概括可能与其他段、章的概括保持视角、文体、思路的一致,便于局部概括后的彼此联络,有利于向整体概括顺利前进。另一方面,文篇、书本的整体概括不宜在段、章的局部概括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匆忙进行。叶圣陶在《揣摩》中早就指出:“理解一篇作品,当然着重在它的主要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靠全篇的各个部分烘托出来的,所以各个部分都不能轻易放过。”阅读中“以偏概全”的毛病就出在拘泥一隅的局部概括和不完全的整体概括上。
请看上海桃李园实验学校窦爱君老师执教说明文《布鲁塞尔大广场》的案例,其结构内容提纲是这样由局部到整体逐一概括出来的:第一部分(第1-2段),概述布鲁塞尔的优越地理和悠久历史。第二部分(第3-7段),详说布鲁塞尔大广场周围的著名景物:第3段,细说天鹅咖啡馆曾经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圣地;第4段,详说市政厅的建筑特色及其丰富的油画收藏;第5段,细说小于廉塑像的形态、传说以及服装趣事;第6段,由对历史的介绍过渡到对现实的记叙;第7段,详说大广场鲜花地毯节,引出比利时在“二战”中的英姿。第三部分(第8段),简介布鲁塞尔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令人心醉。师生在完成了所有段、章(部分)的局部概括后,才舍次取主,整体概括出布鲁塞尔大广场历史悠久、名胜繁多的古城特色。
再看特级教师余映潮从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的14篇课文练习题中概括出20条“说明文基本教学要点”(详见《阅读教学艺术50讲·提炼组合》第75页,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是就文体表达方式所作的典型的整体概括,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快感。
二、从概括的策略方法看,要由易到难,先学会依据文本的择要概括,后锻炼超越文本的取精概括。
借用文本中现成的核心词句来概括文意,既省力,又准确。概括单句,从句子结构入手;概括复句,从句间关系入手;概括段落,从找中心句入手。文段内的中心句,或为首括句,或为尾括句,或为过渡句,分清层次,连贯上下,就可提取。概括全篇,要学会抓标题,点文眼,把文脉,选秀句。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选准“居要”的“片言”来归纳文篇主旨,特见功效。如《岳阳楼记》作者假托“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特异之处,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境界。这是“节引”关键词句组成复句用以概括篇旨的实例。
概括不能单靠摘要。当段、章、篇里的首、尾、中找不到现成的核心词句来总括的时候,面对“潜在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显幽。超越文本的独立综合,要求“一看文篇内容,二想写作目的,三靠自铸新句”,这是最要紧的功夫。如窦爱君导读曲志红的通讯《永远执著的美丽》,让学生抓住题目的“双眼”作多角审视。用“美丽”这只眼看,可以这样概括:童年的梦想是美丽的;青年时在农村把“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追求是美丽的;科研中遇到困难或人为的干扰、破坏,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是美丽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贡献是美丽的;功成名就之后,古稀之年淡泊名利继续超级稻研究也是美丽的。用“执著”另一只眼看,又可以这样概括:童年梦想成了一生的事业和追求;面对落后、贫瘠和疮痍的农村,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在杂交水稻研究遭遇挫折、干扰时百折不挠,从未放弃;功成名就之后依然执著研究超级稻。如此“点双睛,画真龙”,使“择要概括”升华为“取精概括”,用20个字便提炼出袁隆平的精神品质——执著追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就从灵魂深处高度抽象出主人公的崇高人格。
三、从概括的思维过程看,要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和“从抽象到具体”的综合概括两种逻辑思路,完成“具体—抽象—具体”的螺旋循环。
“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概括,是把有关事物的共同特性归结在一起,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改造“感性知识”,形成“知性知识”、“理性知识”的抽象思维过程。根据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根据某一种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做出概括的思维方法;不完全归纳法是根据同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做出概括的思维方法。两种归纳都是对感知觉和表象的归类,仍停留在对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共同特征的划分与合并上,仍局限于形式逻辑的思维范畴。由于归纳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不是必然的,因此归纳概括还属于初级概括。
“从抽象到具体”的综合概括,带有演绎性质,与归纳概括的思维方向和结论恰好相反,它是在系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再作有机的整合,因而超越形式逻辑,跃进到辩证逻辑,成为高级概括。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里提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意思是借抽象真理的光照来认识多样化统一的具体事物。如果说归纳概括是从“感性具体”到“知性抽象”,再到“理性抽象”,那么进入辩证思维范畴的综合概括则是从“知性抽象”、“理性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这里先要区分两种抽象:作为思维成果的抽象,指思维经过分析抽出来的知性或理性规定;作为思维方法的抽象,指思维中抽出事物此因素而舍弃事物彼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辩证思维的科学抽象法比知性抽象法更深入,它是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各种本质属性,而舍弃一切非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这里还要区分两种具体:“感性具体”是完整的表象,是感觉、知觉和感性的多样规定性的综合,是客观事物表面的、直觉的具体;“理性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是在抽象性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属性的统一反映。合而言之,阅读概括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一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两条思路首尾相援,体现了“感性—知性—理性”的二重认识飞跃,构成了“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思维过程。
例如,概括叶圣陶《苏州园林》的主旨,抓住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用的是归纳概括,因为这一中心句把建筑、假山池沼、花木、花墙廊子、每一角落、门窗、颜色等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归结为“图画美”。然而,只得出“苏州园林处处呈现‘美术画’”的印象,仍停留在“知性抽象”、“理性抽象”的“低度和中度概括”水平上,要上升到“高度概括”,必须再“从抽象到具体”,“以神统形”,“大而化之”,即明白“作者是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的美学原理(处处是‘美术画’而非‘图案画’)来说明苏州园林设计者的艺术匠心的”。文中假山与池沼的平列配合,竹子花木与几座小山的映衬配合,蜿蜒细流与恬静池沼的互补配合,河道与桥梁的规整配合,池沼周边与屈曲石岸的顺势配合,石头花草与奇山异水的主次配合,金鱼与鲤鱼的颜色配合,往来游鱼与荷花睡莲的动静配合……体现了多样美(自然美、构图美、图案美、雕镂美、色彩美)统一的“理性具体”。抓住“图画”这一文眼,把准“配合”这一文脉,就掌握了传神之笔,产生出“执术驭篇”(刘勰《文心雕龙·总术》)的概括之效。它启示我们,概括要有“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循环,既有“披文得意”的归纳,又有“以意照言”的综合。“概括能力”的生成过程一要经历“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初级飞跃,二要经历“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高级飞跃,其逻辑起点是抽象,逻辑中介是扬弃,逻辑终点是丰富的思维具体。
四、从概括的文体规范看,应区分文章作品的科学概括和文学作品的艺术概括。
语文教材编选从“文体组元”向“主题组元”的“偏转”,为泛人文的“过度概括”提供了温床,给语文本色的“适度概括”制造了雾幛。矫枉不宜过正,“主题组元”的无限性和“文体组元”的有限性应该兼用互补。“适体阅读”落实到概括能力训练上,必须坚持“依体裁特征去进行文质概括”的原则,懂得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概括规范:文章是反映科学认识世界的文字成果,思想一元化突出,解读时应该主要用科学的抽象概括;文学是反映艺术认识社会生活的文字成果,主题多元化突出,解读时应该主要用艺术的形象概括。
文章的本质在于给出思想,实用性阅读无不以把握作品意旨、领会作者意图为基本目标。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科学概括,讲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要求学会“求同析异”、“抽筋拔骨”、“称斤量重”、“删繁就简”的概括技能。例如读唯夫的《“我看到了我的骨头”》,表面看似记叙文,实质看是变体的叙议型议论文。全文第一部分(1—7段),主要记叙伦琴偶然发现X光的经过;第二部分(8—13段),针对“‘偶然的遭遇’已经成为科学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现象”,就事论理,点面结合,正反对比,证明“发现”和“看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疯狂地寻求事实的真相”的科学研究精神,有,则像伦琴那样“我看见了我的骨头”,能从“偶然”中透视“必然”,让正确、智慧、热爱主宰认识的“自由王国”;无,就会在“伟大的‘偶然’”面前失去科学发现的机缘,让谬误、愚蠢、怨恨继续统治这个世界。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伦琴发现X光的事实和原因,我们就可以科学地概括出全文的精髓:疯狂寻求事实真相的科学研究精神正是“偶然中发现必然”的奥秘。
文学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揭示人生百相,往往寓普遍性、必然性于个别性、偶然性之中。对文学内容和形式的艺术概括,要求在典型、意境、意象上作分析,在叙事、抒情、风格上作探求,通过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了解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感悟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把握。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有两种: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或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再注入其他生活素材。当读者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行艺术概括时,往往着重考察形象描写的表现功能,更多享受艺术形式的审美愉悦。如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可以作不拘一格的多元阐释。余映潮深味鲁迅塑造典型的奥妙,对孔乙己的描写作了多线条(“偷”、“手”、“脸”、“酒”、“笑”)、多层次(“外貌”、“习性”、“命运”)、多对比(“环境”、“人物”、“出场”)的形象概括,揭示了这个悲剧人物性格的多重性及其成因(详见《阅读教学艺术50讲·小说的教学》),充满审美情味,可谓别出心裁!
五、从概括的表达成果看,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完成思想提炼和语言提炼,切实做到思想概括和语言概括的有机结合。
概括是理解、思维、语言三合一的阅读训练。概括的表达成果形式多样,有口头概括、书面概括,书面概括中又有文字概括、图表概括,文字概括中还有故事梗概、人物形象、结构提纲、内容提纲、写作特点、语言风格等不同档次的概括形式。不管写在黑板上或作业本上,都要求同时完成思想提炼和语言提炼。两种提炼的妙方是叶圣陶的名句“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所昭示的“遵路识真”法。我们据此提出“析结构—理思路—归主旨”的九字诀,沿着作者思路去追寻文篇主旨,迅捷、准确,最易奏效。湖南长沙铁路一中覃永恒老师在《概括的力量》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概括的最终目的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的思想要求准确、全面、深入;概括所用的语言要求是综合的、抽象的、直白的、正面的。她关于思想概括和语言概括相统一的标准值得参照。
要防止偏于一隅的“片面概括”,必须坚持多方位的“全面概括”;要避免大而无当的“过度概括”,必须实行“抽象概括与形象概括的结合”。如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两人相距约二百年,怎能见面对话?显然是作者虚构的寓言故事。对该篇的思想概括通常单讲“讽喻蔡桓公讳疾忌医”,其实陷于“片面概括”;更换视角,该篇还有“讥刺扁鹊医语生硬”的意蕴。只有兼顾蔡桓公与扁鹊两方,作双线的综合提炼,才可能有“全面概括”。还有必要补充的是,具体的、形象的语言可以而且应该充当艺术概括的语言。如窦爱君老师引导六年级(初中预备班)学习记叙文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时,要求学生给微型剧本《生命攸关的烛光》写故事梗概,不超过40个字,结果作了如下概括:“二战中的一个晚上,法国伯诺德夫人家,母子三人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保住了烛台中的秘密情报。”可见,艺术概括不同于科学概括的特异之处是“得意不能忘言”,“得意不能忘象”。小说、散文、诗歌中的典型、意境和意象的概括都难以脱离具体、形象的语言。如托物言志的散文《清塘荷韵》,其主题概括所用的“荷经过漫长的水下沉潜到绿叶覆盖池塘、荷花热烈开放”,依然是“托物”的具体、形象的语言;所用的“讴歌了生命的沉潜、坚忍、顽强以及对生命的坚定信念”,分明是“言志”的抽象、理性的语言。“荷”为形象,“韵”为抽象,恰恰是实行了形象概括与抽象概括的有机结合,才出色地完成了对《清塘荷韵》的思想全面、语言简练的概括。它还启示我们,艺术概括“感性具体”、“典型形象”所用的语言,与科学概括“知性抽象”、“理性具体”所用的语言,同样有巨大的概括力。
(河南师范大学;453007)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清塘荷韵》能够概括主旨吗?

下一篇宁静而从容地前行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