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一问激起千层浪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123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抱怨:现在的学生都不知道怎么了,课堂上尽是保持沉默,无论怎么启发,就是不愿意举手回答!唉,这课啊,实在是上得没啥意思!然而,我们不时又会有这样的感受:今天这堂课啊,学生反映相当积极,课堂生动有趣,预设的一些目标也完成得相当出色。同样的学生,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关键的原因在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想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呢?
  一、难易适中,实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不宜过难,也不该过于简单。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而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适宜的难度,既要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课堂提问更要避免“一问齐答”式的旨在追求热闹场面的表面性提问,避免每讲一两句便问“对不对”“是不是”式的随意性的习惯性提问,也要避免整治走神的学生而突然袭击式的惩罚性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
  如八年级上的《苏州园林》一文,在学生找出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之后,我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下面的内容。我的问题是:“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研读某个小节,分析苏州园林的特征。”可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找出了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的语句,而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较好地从修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去赏析,明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第二次教学时我改变了问题的设计方式:我给学生提供了赏析说明文的几个具体角度,比如可以抓住关键语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比如采用了什么方法说明的;比如说明的顺序又是如何安排的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方向,思维的火花一下便被点燃。可见,不是学生不会研读文章,而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太深奥了,过“大”了。因为“研读”包含了很多方面,学生没有具体可行的方法的指导,难怪他们不知如何“研读”了。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度,这样学生才能在我们的引导下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二、巧妙激趣,实现有效提问
  课堂提问应注重趣味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乐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巧妙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上下功夫。
  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大道之行也》时,为了解决文言字词的教学,第一次我是这样设计的:“因为本文篇幅短小,所以请同学们在头一天预习的基础上逐句进行翻译。”结果课堂异常沉闷,我只好硬着头皮挨个儿叫学生回答,而学生对翻译的掌握情况也很不好。于是,第二次我调整了问题的设计,我这样说:“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这篇文章中哪些词句值得你推荐给同学呢?请你来做一下推荐吧,并且陈述推荐的理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争着把他们认为重要的词句一一进行推荐。很快,在同学们的推荐下,解决了本文字词的重难点问题,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推荐者还是听讲者都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把本文的重点难点词句牢牢地记住了!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尽可能地让我们的问题设计得有趣生动,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发挥我们的幽默感,让我们的课堂提问充满着乐趣和挑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层层推进,实现有效提问
  捷克伟大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对所教知识的组织应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即教学应遵守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近及远等原则。课堂提问同样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有层次的问题的引领下,让我们的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设计问题要注重层次性,体现探究的步步深入,这是深入解读文本所必需的。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围绕中心词“骗”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是谁骗了皇帝?皇帝为什么会受骗?我们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最后探究出“私利之心才是受骗之源”。层层深入,由现象到本质,由文本到现实,由文学形象到自我释放,既体现了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使学生既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又能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泰河学校)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语文教师的意义

下一篇语文教学要广开评价路径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