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教真正的语文,做真正的语文教师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403

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兼教科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11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名教师、教改之星、教育学会先进个人,全国十佳语文教师。江苏省青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发表论文近百篇。应邀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上课近一百次,讲学一百五十多场。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科所、内蒙古自治区现代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泰州市人民政府兼职督导。
2009年,是我人生转折之年:这一年,我进入了人生之“不惑”。
众“惑”之中,有两“惑”贯于成长之中。其一,语文是什么?真正的语文又是什么?怎样才是教真正的语文?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其二,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语文教师?怎样的语文教师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语文教师?为“惑”之答案,我苦苦思考着,探求着。

我们也是资源

这是一节随堂课,学的是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听课的有我班的学生,还有一些客人——来自济南历城区的十多位语文教师。
课依着预设有序进行着。
进入最后一个问题:
请再读课文,谈谈你学完了课文之后,对济南又会有怎样的感受。3分钟后,比谁感受深刻。
虽然学生说得很多,但总觉得不如意。怎么办?如何打开学生的思路?如何使学生的思维深入下去?如何使学生真正获得发展?我想将自己事先准备的感受说给学生听,以给学生示范。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行,我说了,就是给学生束缚,还是打不开学生的思维;而且,我说的就正确吗?就深刻吗?就符合真实吗?
正在踌躇之际,我看到了来自济南历城区的听课者。对,为什么不利用他们,让他们也参与进来呢?“同学们,今天坐在我们后面听课的老师都是来自济南的,他们住在济南,吃在济南,他们对济南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些老师来谈谈对济南的感受,好吗?”我首先鼓了掌,学生也鼓掌欢迎。“谢谢老师、同学们。是的,济南的确是个好地方,在济南除了极负盛名的趵突泉外,还有黑虎泉、珍珠泉等。沿着护城河游玩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国内几乎所有城市的护城河都是又脏又臭的死水,只有济南是个例外。护城河的水面清澈见底,还长满了嫩绿的水草,不时还可以看到几只野鸭在水面嬉戏,实在难得……”一位老师深情讲述着。“济南是一座历史名城,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为成长在这里而自豪。除了山和泉以外,济南还有植物园。到植物园参观,可谓是大饱眼福。平常看不到的异国花卉,在园林师傅的精心栽培下,也在我国落地生根。”第二位老师讲得声情并茂。“泉城非但趵突泉名冠天下,号称‘第一泉’,其他七十二泉,也各禀秀色,点缀于不同角落;兼有千佛山大明湖高低呼应,相映成趣;再加上滔滔黄河拱卫北郊,长驱东流;至于一日千里的现代化建设,更让泉城旧貌变新颜: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拓宽的马路车水马龙……济南,这‘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文化古都诗韵盎然、牵人情思。作为这所城市的居民,怎么能不爱她、恋她……”第三位老师充满激情地讲述。
第四位、第五位……想不到十多位老师一个接着一个上台演讲,一个个都不含糊。他们深情的讲演,让我的学生一个个如身临其境,受益匪浅。
整个一堂课,就在来自济南的老师们的积极参与下结束了。“刘校长,你也够胆大的,怎么敢这么上,你就不怕砸了台吗?假如老师们不到台上说呢?假如说不上来呢?”一下课,老师们就围住了我,问这问那。“不是我要这样上,是新课改要我们这样上的。你们来自济南,自然对济南有说不完的情感,你们是《济南的冬天》最好的资源啊!”我笑答道。“我们也是资源?哈!”他们笑着、悟着,点着头离开了教室。

请问,这堂课顺吗?

2007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市举行的“国际背景下的课堂高效改革”研讨会。会上展示了两节语文课,其中一节是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上的《特殊的葬礼》。
评课时,我认为不好的课评委们竟然一致说好。可为什么我却看不出好来呢?为什么我总认为有说不出的味道呢?
互动时,我第一个举了手,第一个抢到了话筒。我把一连串的疑问抛了出来,以求取解答。
我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老师,请问,您认为这堂课“顺”吗?
这位教师想都未想,说道:很顺。这得感谢这个班的老师和学生们,学生基础好,配合好。
第二,老师,您认为一堂课是“顺”好呢,还是“不顺”好呢?
这个问题可不如第一个问题那么好回答了。“顺”好。可是,课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太顺了,没有任何的波折,行吗?还要老师干什么?“不顺”好,又不能答。因为这堂课是“顺”的,如说“不顺”好,那不是自我否定么?最终,这位特级教师还是选择了后者:“不顺”才好,过“顺”了,课的味道就不浓了,内涵就不深了,教与学的质就浅了。
第三,老师,您认为这堂课为什么会这么“顺”呢?
没有等他说,我就自我解答:四点,一是学生课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充分预习;二是课堂问题是课前预习的再现;三是课堂上回答问题的都是好学生、举手的学生,而那些未举手的学生却一个没有喊到,很多问题都是以齐答的形式进行的;第四,即使也有一些较难的问题,教师也没有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先思考,而是通过投影,通过自我讲解,通过各种提示,给学生“拐棍”,使学生领悟的……
就第三个问题,我一下子说了半个小时。回到学校后,我连夜写了《从“顺”与“不顺”看一堂好课的标准》,通过邮箱发到《中国教育报》,两个星期后,这篇文章刊登了。我上网查了一下,好多的学校、研究单位都把这一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料,好多专家也进行了评价。其中,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在其博客中以“营造学术批评的氛围”为题,对我的文章作了评析,并提出:“第一,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第二,公开课还是课。”他倡导“多刊发像刘金玉校长这样的文章,营造学术批评的氛围”。
语文课,竟也可以这么上?
近年来,我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上示范课,云南怒江、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湖南张家界、河北邯郸……
在这么多课中,印象特深的是在江苏扬州面向近千名教师上的《爱莲说》,大家都惊呼:语文课,竟也可以这么上?
我没有让学生预习,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学生全都能背诵,能翻译,能理解文章主旨,能掌握主要写法,能运用托物言志之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那么,我是怎样上的呢?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代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的一篇散文《爱莲说》。
二、直接提出该课的目标
每一堂课都应有学习的追求,这节课,我们追求三点:1.正确读、译、背全文。2.正确理解文章主旨。3.正确把握、运用写法。
三、阅读、翻译课文
1.出示第一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自学课文,借助文下注解,积极完成:①正确朗读课文。②正确译讲课文。遇到问题,圈出,努力自己解决。10分钟后,请到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学生像考试一样自由、自主、自觉地做学习指导题。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之间互相解决。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共性的问题,适时板书。
四、把握课文主旨,理解文章写法
1.出示第二个学习指导题:请大家继续读文,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下列问题:①请画出并熟记作者具体描绘莲之形象的句子。②作者对莲有怎样的情感?③作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④该文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要写到菊和牡丹呢?10分钟后,比谁分析正确,理解到位。
2.学生根据课文做学习指导题。教师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同学之间互相解决。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共性的问题,适时板书。
五、当场练习
1.出示训练题:①请运用该文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背诵全文。5分钟后,比谁运用得当,背诵准确。
2.学生自我练习,自我背书。
3.检查、评价、拓展。
六、有感情地齐背课文之后下课
在互动时,大家对我的课进行了质疑,我逐一揭秘:
1.课堂是学堂,是学生的,不是教堂。课堂上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所以,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三大学习环节,用时达25分钟。如果学生只当听众,而没有参与,学生不可能学到东西。
2.课贵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效率,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我就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研究,相互研究。只有投入了,有了真正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获得发展。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我没有提示,没有暗示,没有揭示,只是巡视、观察、思考,目的就是发现真的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从而使课堂变得真实而有效。
3.课堂上我没有运用精彩的导语,原因就是过多的所谓精彩导入表面看来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实际上违背了真实的学习状态。学生是要自己学习的,一旦脱离了教师谁来导入?难道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靠所谓的导入而形成的吗?不,是靠自己内心的需要与追求而获得的。因此,教师的责任是引发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这持久动力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事实上,过多的所谓精彩导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可能束缚学生,捆住学生,压住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和真正自我的发展。
4.我的整个设计,有一个总的思想在支撑,那就是学生不先学习,教师就不出场。教师的出场总是在学生出场之后。因为只有学生先动脑了,才会发现有哪些不会,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有的放矢。
5.我的课堂上,学生学习是高度紧张的。要想使课堂高效,必须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学生自我探究是紧张的,因为马上要在全班面前展示;学生之间相互研究是紧张的,因为这是在互相帮助,对自己有提升与发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是紧张的,因为如果不紧张,就可能理解不深不透,当堂训练就可能出问题;学生当堂训练是紧张的,这是一堂课学到多少、学得好坏的一个检测。紧张,是课堂高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6.新课程课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变”,不变的课堂是老课堂,是完全依照预设而定的课堂。新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必然有很多变数。教案永远落后于课堂。所以,我在课堂上力争做到以变应变,随机应变,一切从学生的变化出发,一切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出发,一切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这样的变才能变得其所,变得恰到好处。
在评课时,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高度评价了这堂课: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才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才是三维目标统一并行的课,才是真正值得借鉴的课。
我可以不做管理,但必须让我教课!
随着学校规模的壮大,作为副校长的我事情越来越多——教学、教研、党建、教师培训、图书馆、语文组、一个班级语文的教学。
有教师劝我,何必呢?做副校长的,有几个人还教课?
学校领导出面了,劝我做专职的管理工作,不要再教语文了。
我一听,不让我教语文,这不等于要了我的命吗?说实在的,我的很多语文教学思想,我的很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都是在课堂上产生的。虽说听课能够产生理念,但毕竟距离真实的上课隔了一层,不,这一层,是厚障壁,是怎么也不能直通的。脱离了实际课堂的管理还能是真正的管理吗?只能是纸上谈兵。
于是,我回答道:“校长,我可以不做管理,但必须让我教课!”“你如此教课,不是误人子弟吗?很多时候,有要事需要找你,你必须处理,你哪有时间备课?哪有时间批改作业?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如果搞不好,你一世英名还可能被你的执拗毁了。”校长好心劝道。“不,我不能丢下我的语文,我向您保证,我决不会因为教了语文而荒了学校管理工作,我会做得更好的。不相信,我写保证书。”
事实上,校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因为,事务多对教学确实产生了影响。怎么办?只有课堂高效,只有自己想办法。我不可能有时间课后去补,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批作业。我只有一堂课相当于其他教师的两堂课、三堂课,才能保持我过去的辉煌战绩。在这样思想的支配下,我的新一轮教学改革又开始了。在我的语文课上,不体罚学生,不变相体罚学生;不向家长告状,不轻易请家长到校;不提前上课,不拖课;不抢课,不争课;不布置作业,不批改作业;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一个学生,我由此成了一个在语文教学中最轻闲的人。但也正因为我做到了这些,所以学生格外地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在我的课堂上格外认真,因此教学效果特别好。每次测试,我班成绩均名列前茅,我是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两提高”。
在我的坚持下,我的语文课堂成了我的实验田,我在这块实验田里探究着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写成了《实施“十不”教学策略,实现语文课堂高效》、《岂一个“虚”教了得》、《新课改,就一个“真”字了得》等十多篇文章。如果我离开了课堂,我就离开了战场,哪有近距离实战的成就感与快感呢?我今生今世为语文而生,我永远都不会离开我的语文课堂。
人们常引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来形容未来之路的艰难,我以为,未来之路并非艰难,并非修远,只要坚定信念,坚持方向,坚决追求,坚守底线,不断实践,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一切都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教真正的语文,做真正的语文教师,我执著地相信,我的语文教学理念一定能在解惑和探索中得到真正而全面的实现。
(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225400)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重构散文的本体知识与教学知识

下一篇语文教师的意义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