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在简单中讲出大精彩

作者:[标签:作者]     来源:[标签:出处]     时间:2010-07-07
8108
一节怎样的语文课才算得上一节好课?专家们呼吁,语文课要简简单单地上,可我们似乎并没有把课上简单,反而越上越复杂了。但即便在这些复杂的语文课后,教师们仍担心:别人会不会说我的课没有新意?这节课有没有突出的亮点?这些课是否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在复杂,而在具备几个实实在在的亮点:
一、以“透”为先
一堂好课应首先体现为“透”,即吃透教材。它可以表现为广、准、深、巧。
广,一是将知识放在深广的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时代背景都可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课内课外结合。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吃不透,教学时就很难找到课内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完美结合点。
准,是指教师对教材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把握要准。这是教学设计前教师必须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它依靠的是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
深,是指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要深。教师对文本应有独到见解和深刻体悟。对文本由浅到深的解读过程又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预留了资源和分寸。只有这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才可能有理有序、循序渐进。
巧,一是巧在问,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失时机地巧问;二是巧在选择突破口,恰当地切入重难点内容的教学;三是巧在问题来自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活”字当头
一节课最能体现教育水平的地方莫过于“活”。一方面,语文教学的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应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都有自我个性和情感体验加入其中。另一方面,教师的教法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是灵活多变的,学生是在倾听—思考—交流—沟通等不断变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灵活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读”是关键
各种形式的读,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最闪亮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你说这样的课好不好呢?
朗读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技巧上,更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即教学的过程上。翻开中学语文课本,其中不乏精美的散文、小说和感人肺腑的诗歌,还有犀利的杂文……这些都是指导学生诵读的好材料。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咏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于起承转合中展现的万千气象。
四、训练有素
成功的语文课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教师必须解放学生的“大脑”,寻找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感分析能力。
其一,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每篇文章中都有优美且独具特色的词语,对这些词语揣摩和比较,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课文中的美。
其二,品味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叶圣陶读鲁迅的《秋夜》的开头时指出:“文中的‘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并不寻常的说法,拗强而特异,是以引起人家的注意,而以下文章的情调差不多都和这一句一致。”可见,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就能感悟出全文的基调,理解文章传达出来的情感。
其三,深刻领悟文章的文眼。每篇文章基本都有文眼,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了这些提纲挈领的句子,并由此深入分析下去,学生理解起文章来自然而然就容易了。
新课改形式下的语文课堂呼唤精彩,我们一定要避虚就实,扬弃技术的一面,唤醒纯真务实的一面。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使我们的课上得不够“精彩”,它依然也是最精彩的一堂课。如果我们的每一堂课都能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是教育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大营初中;234117)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标签:作者],来源:[标签:出处],来源地址:)

上一篇在感悟中成长 在反思中提升

下一篇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思想教育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