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文学之光 点亮河南

作者:刘洋 于晴 张茹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4-04-27
57892

  一年前的仲春之夜,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以下简称“当代盛典”)首次出京,来到河南,收获了全网5亿人次关注,成为活动举办近20年传播数据最好的一届。

  今年,“当代盛典”再次选择河南,“文学回到文化的原乡”,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文学,给河南一个机会;河南,还众人千般精彩。

  以人为本的“破圈”之旅

  从室内颁奖,到室外盛典,一内一外,既是理念革新,更是时代必然。

  “文学作品的影响常常就限定在文学圈子里。让文学活动走进街巷、走进自然、走到市民中间,是一种高明的破圈之为。”河南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说。

  去年4月15日晚,“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地坑院里,梁晓声、刘震云、柳建伟、东西、范稳、韩东、葛亮、石一枫、笛安等70多位著名作家,与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以天为幕、以地为席、麦田为邻,畅谈文学梦想,共襄文坛盛事。而通过网络直播观看活动的人数,超过450万。

  好活动产生大流量,也是活动主办方之一——河南日报社的求变之果。

  历经70多年发展的河南日报,依托具有“四全”媒体形态的现代传播体系,线上发力,设置“阅读,看到更大的世界”等话题,突出“盛典由大家共享”,打造爆款、引爆流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呈现新时代文学发展成就;线下联动,举办论坛讲座、麦田对话、文化市集等活动,提升“书香河南”浓度,塑造文化品牌,让文学活动潮起来、靓起来、火起来。

  “文章为时而著、笔墨为人而守。”“当代盛典”备受关注又深入人心,还源于获奖作品的上乘质量。无论是早年间的《笨花》《秦腔》《一句顶一万句》,近几年的《北上》《人世间》《笑的风》,还是去年揭晓的获奖作品《燕食记》《千里江山图》《家山》《烟霞里》《金枝(全本)》等,无不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传承弘扬现实主义精神,在“变与不变”中,把新时代的精神气象融入笔端。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孙晶岩专门为“当代盛典”写下一段话:“麦田寓意着希望的田野、播种的田野;地坑意味着坚实的土地,接地气。作家沉潜到这里,就是要匍匐在祖国的大地,根植在人民中间,寻文明之根,攀文学之峰,在麦田之上守望文学。”

  “关键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

  4月11日至12日,梁晓声在参加“当代盛典”一年后,再次来到河南,赴安阳参加“甲骨文故乡·安阳文化行”活动,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和人生体验讲给孩子们听。

  上次,他称“河南发展速度日新月异,郑州已呈现出国际大都市面貌”;这次,他从出高铁站后就一直在赞美安阳,“安阳新区有大都市的气魄,老城区也非常有味道。”

  从文学之窗望向更大世界,看到的是文化与城市产生的“化学反应”。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彦说:“一个城市的首要标志一般都是文化意义上的,文化才是这个城市的基本底色。”

  一场“当代盛典”,吸引众多文学爱好者打卡郑州,领略古都的“魅力四射”,郑州二砂旧厂、油化厂改造成文创园,“工业锈带”变身“城市秀带”,成为时尚潮人聚集地。

  这几年,洛阳文旅持续火爆“出圈”,“室外五千年、室内五星级”的应天门,国潮文创、古风汉服,再现“洛阳城里春光好”……

  现实一再证明,不是我们没有文化消费力,而是文化产品要提高“性价比”!

  这些“顶流”爆红的背后,支撑着的都是每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

  “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这篇2005年发表于“之江新语”专栏的文章《文化是灵魂》,高屋建瓴、远见卓识。

  只有抓住“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问题的关键”,才能破解“如何最大程度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一“关键的问题”。

  坐拥五千年文明史的河南,从来不缺文化资源、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更不缺深藏潜力的巨大市场。但“大而不强”的尴尬依然存在。有的地方花了很大力气,却始终没有赶上“文旅热”的风口;有的地方面对流量的“泼天富贵”,不敢接、不会接、接不持久;有的城市对自身定位不准,宣传推介还是“讲古、说祖、谈史”三板斧,与现代生活结合不紧……

  用高品质文化持续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考验着每一座城市主政者的格局、智慧和能力。

  “人文”“经济”的双向奔赴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让经济融入人文,让人文浸润经济。这道全新的时代命题,揭示了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的鲜明特征。

  文化是灵魂,赋予经济发展更深厚的底蕴。

  独特的中原文化,塑造了适合河南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发展形态。就像开封州桥,自上而下,从现代柏油马路,穿越清、明、金元土层,最终踏上北宋土壤。多元一体的文化融在一起,滋养中原沃土数千年,让河南经济发展脉动更加厚重绵长、蓬勃有力。

  经济是血肉,创造文化发展更多元的价值。

  穿梭在城市中的“斜杠青年”,体验不同人生,催生新兴职业,河南专门出台政策,为他们提供资金、场地等保障;蓬勃生发的夜校,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花“白菜价”上“大师课”,白天上班、晚上学艺,不为文凭、只为兴趣……伴随新消费涌现,新的文化现象、新的文化体验、新的文化价值层出不穷。

  起而明之,足以经济;观乎人文,化成天下。

  千年文脉与现代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打开了河南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原大地创造了新的发展可能。

  办好一个会,只是点亮一盏烛火。但闪烁的文化之光,终将汇聚成时代的火炬,照亮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激发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今晚,河南·郑州,“以文立心 与光同行——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再启大幕。

  让我们一起迎接这道光。(记者 刘洋 于晴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文学之光 点亮河南,作者:刘洋 于晴 张茹,来源:河南日报,来源地址:http://ha.news.cn/20240426/f840d21c660947daa63c7c83fb4defb9/c.html)

上一篇在和平年代唱响信念之歌——评刘子华长篇报告文学《海天英雄——张超的故事》

下一篇宁夏西吉:作协会员探讨文学赋能家乡发展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