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重庆文学会客厅”揭牌仪式。(资料照片)记者 赵欣 摄\视觉重庆
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问世逾一甲子,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已累计印刷177次、发行超过1170万册;黄济人的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以先锋之姿突破题材禁区,震动海内外,创下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傅天琳的诗集《柠檬叶子》,散发着大地的芬芳、果园的清香,为重庆捧回第一个鲁迅文学奖……
作为中国文学的一方重镇,重庆文学界的优秀作家作品灿若星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闪耀过一道道高光。深刻观照现实生活,深切关注百姓命运,重庆的文学书写,始终与时代同行。
近两年来,重庆作家砥砺奋进、笔耕砚拓,重庆文学持续进步、不断突破,在书写中国气派、巴渝韵味的文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成绩丰硕,为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贡献了文学力量,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担负起了文学使命。
“渝字号”文学精品持续涌现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土壤和表现空间。近两年,我市作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怀热忱描写新重庆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在讲好重庆故事、赓续巴渝文脉、擦亮文学招牌等方面成绩斐然。尤其是持续涌现的‘渝字号’文学精品,让中国文坛愈发清晰地听见了重庆文学的声音。”今年1月举行的重庆市作协创作大会上,市作协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文学的声音,是全市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扎根巴渝大地、讴歌伟大时代所发出的爱国之声、人民之声、重庆之声。乐音交响,余音绕梁,重庆文学一派生机勃勃、繁荣发展的景象。追溯城市的文脉和文学传统,汲取现实赋予的创作灵感和资源,贴近社会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生存命运,一部部“渝字号”文学精品应运而生。
现实题材“讴歌”计划、精品创作“扶优”计划、文学评论“友声”计划,市作协着力实施的三大计划,为“渝字号”文学精品提供了有力保障。两年来,我市作家推出《磁器口》《火种》等各类主题作品100余部(篇),《拯救故乡赵家庄》《白玉朱砂》等5部作品入选中国作协扶持项目,《瓦屋村》《川江博物》等15部作品入选市作协扶持项目,《山前该有一棵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社区现场》《太平门》获重庆市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羊群里的孩子》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70余部作品获得冰心散文奖、杨升庵文学奖、谢灵运诗歌奖等重大奖项,或入选国家出版基金主题出版项目等,100余篇(组)作品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等全国重点刊物刊发,文学创作“精品指数”持续增长。
强化阵地建设厚植重庆文学根基
文学照亮生活,思想温暖人心。如何推动重庆文学创作涌现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是全市作家和写作者必须担当的“时代角色”。我市文学创作成绩的不断突破,还来自持续强化的阵地建设。
作家,是作品的创作者,也是文学阵地的主力军,市作协通过实施“培新”计划,推动我市作家队伍强基固本、不断壮大,品质同步提升:系统培训200余人次,推荐参加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等培训10余人次;推行“作家回家暨书记主席与青年作家对话”机制,举办小说、诗歌、科幻文学等主题对话活动10余场;实施作家培养导师制,邀请《诗刊》等名刊编辑与青年作家“结对子”,培养学员28名,指导刊发作品40余篇。两年来,我市新增中国作协会员60人,中国作协会员总数达到258人,市作协会员增至2286人。
建设文学阵地、厚植文学根基也需社会之力,通过更好地整合文学资源和社会需求,打造更多文学阅读空间和活动,横贯联通打造实践阵地。市域内,“重庆文学会客厅”落地渝中区通远门城楼,“重庆文学有声馆”挂牌重庆大剧院时光里独立书店,西南地区首个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落户南川,相继建立南川东街文旅小镇、永川十里荷香智慧田园综合体等市级实践点;市域外,我市牵头召开西南六省(区、市)文学工作协作交流会,发起成立西南文学发展联盟,同四川、贵州、广西、云南、西藏作协签署协议,搭建起区域一体化文学深扎、推广、创作、培训等平台,为作家创作和成长成才提供更大舞台。
“破圈”“跨界”用心用情书写新重庆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命脉,文艺是一个时代的冲锋号角。
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城市的繁荣;没有文化的丰富,就不会有生活的丰盈。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为文学事业带来了宝贵机遇和强大动力,也提出了更高期待和要求。在重庆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时代背景下,重庆文学界正把握时代的脉搏,高擎精神的火炬,用心用情书写新重庆,展示新气象,走向新辉煌。
坚持守正创新,一批重庆文学品牌项目已在巴渝大地生根发芽。重庆市作协联合重庆日报等精心打造的“重庆文学公开课”品牌项目,自2022年5月开课以来,先后邀请张者、李元胜等20名市内外知名作家在重庆书城讲课分享,制作上线短视频18部,点击率超过300万人次,有效推动文学普及传播。
加强协调全市文学志愿服务工作,建立“文学在场”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工作体系,吸纳57家成员单位和千余名作家志愿者,持续做深做实阅读面对面、培训面对面、改稿面对面、服务面对面、现场面对面“五个面对面”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多种方式走进企业、校园、社区、网络,因地制宜开展主题活动100余场次,让文学与人民群众深度互动、与社会生活深层对接,润物无声地丰富群众精神世界、增强市民精神力量。
同时,以“文学+”姿态推动文学“破圈”“跨界”发展。改版《红岩》并创建红岩App,参与长江诗词数字化及应用传播工程建设,多方式提升文学网络传播能力。加速重庆文学作品向其他艺术形式转化传播,电影《怒吼》拍摄完成并在院线上映,由科幻小说《红土地》改编的网络大电影《地下深宫之异族崛起》已完成拍摄制作,散文集《山河爽朗》转化为素人舞台剧,长篇小说《红色掌柜》《太平门》分别完成京剧、话剧改编……200余部本土作品实现影视剧、舞台剧等多种文艺形态转化,文学作为内容生产的源头和产业要素的核心IP价值更加凸显。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学工作者前路广阔,任重道远。值得期待的是,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之路上,一批批和时代血肉相连、和重庆血肉相连的优秀作品还将不断涌现,推动重庆文学走向高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赵欣)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渝字号”文学精品创作生机勃发,作者:赵欣,来源:重庆日报,来源地址:http://cq.news.cn/20240420/b1c336c0ea12465cb33f00b5eda28189/c.html)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