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收藏

分享

耿占春:感觉语言和意义

作者:山女     来源:奔流文学     时间:2023-05-24
34347


       最美人间五月天,一派生机入眼帘。在这绿荫如盖,繁花似锦,生机盎然的初夏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携热切之文学梦想,奔赴被授予“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的巩义市竹林镇,和文学大家相约,聆听他们真挚精彩的文学分享。


       5月23日,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耿占春老师首场讲授《感觉语言和意义》。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他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成就了他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和文学天地。


       在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诗歌的关系方面,他的写作,具有精神的先觉,他优美深邃的表述,是理性、智慧和活力的典范。


       诗是什么?在和基层作家谈想法,对话时,他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从《文心雕龙》开始,已把诗歌进行分类,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则认为诗歌是所有哲学之外剩下的东西。他的弟子曾问他,为什么要写诗?他说,我做了一个梦,诗是我对自己的梦作出的回应,诗是拯救灵魂的。


       而《诗经》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他说,诗经不同其他的经,它是对文的体验,它不提供规范,它是描述,跟灵魂有关。学术之外,描述属于诗的领域。规范性的东西充满僵化,诗提供感知,感觉、感触,更能体现生存现状的歧义性和多义性,更丰富和复杂。


       在某个阶段,一个时期的文化存在公共理解,一副面孔,遮蔽了个人的感知力,个性经验不突出,而容纳了个人经验的表达,则是社会的进步。生活是丰富多元的,人类社会很难用公共语言作判断,而如果人能有理解人生多样化的能力,则更能有效地劝导他人。生活有另外一面,丰沛的意识和感觉,比如我们梦境中来历不明的潜意识,可以用文学的方式,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容纳内心深处的旖旎,就增加了理解和宽容,描写性知识的不足,则容易扭曲和压抑人性。


       他说,巴金的小说,曹禺的戏曲,或者艾青的诗歌,比他们生活的时代更丰沛饱满,那些情感的抗争,比合理化的婚姻法出现更早,通过文学,社会习俗和法律规范才渐渐回应和关注了人的情感问题。我们其实对人个体的内心世界知之甚少,小说比精神分析师要复杂的多。他列举了新闻调查,和司法举证,多人叙述,摈弃一个人叙事提供的可能,增加了可信链条,也从中找出矛盾和缝隙。多人叙事,不仅是风格的变化,更是认知的变化,人和社会是一起发展的,推进人性向更隐秘和更深度的开掘,所以文学,是认知社会的基础,先于规范,先于判断。


       多年从事批评研究工作,基于对文学的理解,他说,情感领域是经验的连续体,我们的日常,唤起某种无意识的状态短暂,往往被忽略。其实一首诗除了从情境入手,经验产生的无关联的潜意识,那种对人感受力的关注,则具有普遍和深远的意义。文学是其他学科的共享资源,雪莱曾说,诗人是未经公认的立法者,对人类经验的丰富和自由发展提供了人性基础。


       和学员互动环节,他说作为诗学研究者,他对语言有着质量的要求,时代变化,语言从平庸过渡到灵动和创造力,语言的焕发,是社会的发动机在焕发动能。谈及自己的《叙事美学》,他说,虚构的动机是什么?是文学之外,叙述对超越经验的讲述。


       对于古文化的溯源,他认为,诗人借鉴古代的文本和历史文献,他们的符号是密封的,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文化体系,古代诸神的谱系,让他们提供灵感,诗人的独立性是使用神话的碎片元素,思想资源。古老的文化,不会消失,诗歌会帮助人类进行精神传承,转换和再造。由信仰的世界到个人内心的空心化,文学是巨大的缓冲区。


       最后,他勉励大家:诗是奇妙的,和人的主体相互生成,不能让陈旧的语言笼罩我们,对语言的要求终结。掌握语言,把控语言,钻进语言的轮子和轨道,进入创造性语言,才能成为一个诗人。


(责任编辑:马东)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耿占春:感觉语言和意义,作者:山女,来源:奔流文学,来源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Qe5QoNuAPNtjzW-0pU_wdQ)

上一篇第五届奔流文学奖颁奖典礼暨第十七期奔流作家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巩义市竹林镇隆重举行

下一篇乔叶:从素材到小说

评论

你还没有登录请登录
回复
---收起
回复 {{item2.CommentConcent}}
回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

文学联盟

文库
文学史
写作素材
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写作方法
课堂
直播课程
公开课程
精品课程
辞典
人物
景物
场面
作家
中国文学
欧美文学
东方文学
资源
历史文化
文学大观
传统文化
考古文化

电话:0371-65749446     邮箱:benliu1957@126.com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经三路北段98号

Copyright© 奔流文学网 版权所有      主办:奔流文学院      技术支持:全息数字科技(河南)      豫ICP备2023013536号-1

微信公众号

文学联盟

(微信扫码)